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者日记
当前位置:首页/ 人文/医者日记/详情

朱玉龙:经皮穿刺术中气胸后再定位重复肺活检术的临床价值

时间:2025-09-10 12:41:32来源:医师报作者:朱玉龙教授团队 阅读: 1249

范伟(化名),男性,73岁,因咳嗽、咯痰反复发作4年来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自治区中医医院)呼吸一科住院,入院查肺部CT发现左肺上叶尖后段胸膜下磨玻璃小结节,为明确诊断,故行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考虑到胸膜下小结节活检难度大,术前朱玉龙教授团队先植入一支钉桩针,经皮肺活检一针后出现气胸,结节随即发生移位,原有的穿刺路径完全消失,朱玉龙教授团队立即予重新定位,行二次经皮穿刺活检五针,获取有价值肺组织条5条。术后观察10分钟气胸没有再度增加,患者安返病房。

1111111111111111.jpg

222222222222222222222.jpg



经皮肺穿刺活检(Percutaneous Lung Biopsy, PLB)术中发生气胸后,是否以及如何进行再次定位和重复活检,是呼吸介入医生经常需要面对的决策。

在特定条件下,气胸发生后经过谨慎的再次定位和重复活检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但其决策必须基于对风险与获益的精准评估。下面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其临床价值、决策考量因素和具体操作策略。



图片
核心临床价值


01
提高诊断成功率,避免二次手术


经皮肺穿刺活检的首要目标是获取足够的组织样本以明确病理诊断(如肺癌、良性病变、感染等)。首次活检可能因气胸干扰、穿刺针偏差、样本量不足或坏死组织等原因而失败。

术中发生气胸后即时再次活检的成功率仍然较高。研究表明,在术中发生气胸后,只要患者条件允许,再次尝试的成功率可达70%-90%。这避免了让患者等待气胸吸收后再次接受一次全新的穿刺手术,显著减少了患者的整体创伤、等待时间、心理焦虑和医疗费用。

02
抓住最佳活检时机


有些病灶可能很小(如亚厘米结节)、位置不佳或正处于治疗后的变化中,第一次机会非常宝贵。术中气胸导致首次尝试失败后,如果放弃,后续可能因为病灶变化、气胸粘连等因素,使得第二次穿刺更加困难甚至不可行。如果术中气胸后再次尝试,利用了已经建立的穿刺路径和当前的影像资料引导,抓住了最佳时机。反而容易获取更多的病理组织。

03
无需重新规划穿刺路径,提高效率


手术团队对患者的体位、病灶的影像学表现(在CT上的确切位置)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和准备。即使发生了气胸,之前的扫描图像和计划仍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再次定位是在此基础上的调整,而非从零开始,提高了手术室的利用效率和手术效率。也即,把可能的两次手术精炼成一次手术。

图片

图片
决策考量因素(是否值得再次尝试?)



决策过程需要快速而全面地评估以下几点,核心是患者的安全:

01


支持再次尝试的条件

1.气胸的严重程度

少量、局限性、无症状的气胸。肺压缩面积 < 20%-30%,患者血氧饱和度保持稳定(SpO2 > 90%)。 

2.患者的临床表现 

患者无明显胸闷、胸痛、咳嗽加重或呼吸困难,生命体征平稳。

3.病灶情况 

病灶价值高:可疑恶性、是本次检查的唯一目标、病灶较大或经再次评估后认为不难穿刺。病灶与气胸位置关系:气胸位于病灶远处,未严重影响病灶的显示和路径规划。 

4.穿刺路径 

仍有安全的穿刺路径可供选择。例如,气胸后肺组织被压缩,可能反而在病灶前方形成了一个“窗口”,或者可以调整针尖角度绕过气胸区域。

02

不建议再次定位穿刺活检的条件

1.气胸的严重程度。

大量、张力性气胸、进行性气胸,肺被压缩≥50%,伴有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要立即终止穿刺活检术,立即胸腔置管引流气胸。

2.患者的临床表现。

患者出现明显呼吸窘迫,频繁咳嗽、咯血、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发绀等。

3.病灶的具体情况。

病灶本身价值不大,或者气胸完全覆盖了病灶,或者气胸后病灶明显缩小,小于5毫米,导致在CT影像上无法清晰显示病灶,无法安全规划新的穿刺活检路径。

4.新的穿刺路径。

气胸导致原有安全的穿刺活检路径消失,新设计的穿刺路径需要穿过肺大泡、大血管及重要脏器周围,风险过大。


图片

图片
再次定位与重复活检的技术策略



如果决定继续操作,医生会采取以下策略:

01

图片

即时CT再扫描与评估:




立即进行CT快速扫描,重新评估气胸量、肺压缩程度、病灶显示情况以及有无新的安全路径。这是决策最关键的一步。


02

图片

调整患者体位:




有时简单的体位改变(如从俯卧位变为侧卧位)可以利用重力使肺部重新分布,改变常规的骨骼遮挡,可能减少气胸对路径的影响或改善病灶的显露。


03

图片

调整进针点与角度: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基于新的CT图像,选择一个新的皮肤进针点,计算一个能避开气胸区域(或从气胸腔内穿过)和重要结构的全新角度路径。


04

图片

利用气胸腔作为“通道”:




在某些情况下,气胸本身形成的空气腔隙可以作为一个天然的“走廊”,穿刺针可以先通过这个无肺组织的空气腔,再进入远端的病灶。这种方法有时非常有效且安全,避免了对健康肺组织的二次损伤。


05

图片

辅助技术的应用:




(1)人工气胸法(Artificial Pneumothorax):这是一种主动策略。当第一次经皮肺穿刺导致气胸,但病灶显示不清时,医生可以故意通过穿刺针向胸腔内注入少量过滤空气,人为增大气胸量,目的是将病灶与胸壁分离开,创造一个更安全的活检通道。这需要高超的技术和经验。

(2)锥形束CT(CBCT)与实时导航:高级的介入影像设备可以提供更好的三维实时引导,帮助在复杂情况下规划最优路径。

06

图片

密切监护与后续处理:



(1)在整个再次尝试过程中,必须持续监护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

(2)术后,无论再次尝试成功与否,都必须在手术结束后常规进行胸片检查,并密切观察气胸变化情况。通常需要延长术后观察时间(如4-6小时)。

图片

结论

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中发生气胸后,立即进行再次定位和重复活检是一种有价值且常被采用的临床策略。这需要术者在术中快速评判,快速抉择。不仅考验术者的智慧,也考验术者的胆识,反映出术者的快速应激能力。

其价值体现在: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一次性地为患者获取诊断所需的关键病理组织,避免了二次手术的负担。

然而,这一决策绝非默认选项,它高度依赖于:

(1)呼吸介入医生的经验判断

(2)对患者状况的实时评估

(3)对影像图像的精准解读

(4)以及完备的应急处理能力(如立即胸腔闭式引流的能力)

最终的原则永远是:患者安全第一,诊断获益第二。如果风险超过获益,果断终止手术、处理气胸、择期再战是更明智的选择。



图片


该院呼吸一科每年完成经皮肺组织穿刺活检术700余例,其中约60%的患者被诊断为肺部肿瘤。活检术中气胸的发生率大约在10~60%,其中又有大约30%的病人需要术中再定位并重复经皮肺穿刺活检,在紧张的穿刺活检术中如何快速评判再次定位活检的临床价值及风险,是呼吸介入医师需要反复训练并牢固掌握的基本技能。

经皮肺组织穿刺活检术不仅为呼吸科医生诊疗疾病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与支持,精准高效的进针方法也为后续肺癌的微波消融术、冷冻消融术等局部介入治疗提供了技术支持。

责任编辑:许奉彦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