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院快讯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医院快讯/详情

专家告诫:甜食过量,容易动摇“牙齿长城”

时间:2025-09-16 09:27:19来源:医师报作者:衣晓峰 崔建勋 阅读: 96

新闻背景:2025年9月20日是我国第37个全国爱牙日,国家卫健委将今年的爱牙日主题确定为“口腔健康 全身健康”,旨在强调口腔健康与整体健康之间的密切关联;同时设定副主题为“减糖控体重 护牙促健康”,目的是严格控制糖分摄入、保持健康体重、维护口腔健康,进而形成科学的生活方式。


在现代社会,甜食几乎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节日聚会时与亲友分享蛋糕与糖果,还是午后疲惫时喝上一杯奶茶,或者是孩子课间用零食来满足味蕾,小小的甜味似乎总能在瞬间激发愉快的心情。甜食不仅承载着味觉的享受,还常常与情感慰藉、社交交往和文化习俗相联系。然而,在这份“甜蜜”的背后,却潜藏着极易忽视的健康隐患——牙齿,这道坚守口腔的“长城”,正在糖分与细菌的联袂作用下逐渐被动摇。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我国5岁儿童乳牙龋患率高达70.9%,12岁儿童恒牙龋患率为34.5%,其中高糖摄入是主要诱因之一。就此,中食智库专家、中华医学会口腔专业委员会黑龙江省分会理事、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修复科教授冯剑桥明确指出:龋齿、牙周病、牙齿敏感等状况,都有可能是长期过量摄入甜食而导致的,因此必须要“管住嘴”。

甜品泛滥成灾,牙齿健康告急

日常生活中,甜食的诱惑无处不在。奶茶店、甜品铺、水吧、自动售货机乃至办公室零食柜,都会成为人们放松心情、补充能量的好地方。甜味能迅速激活大脑的“奖赏系统”,让人感到愉悦与满足,往往被视为“治愈系食物”。但正是这种即时的快乐,使许多人忽视了长期摄入过量糖分的健康代价。

冯剑桥告诫,口腔是感知甜食最直接的部位。牙齿表面覆盖着一层坚硬的牙釉质,它是牙齿抵御外界刺激的重要屏障。然而,甜食中的糖分是口腔细菌最钟爱的“养料”。每一次进食时,都是给细菌提供能量的机会,也因此意味着牙釉质即将遭受酸性物质的冲击。许多人以为“我吃得不多,问题应该不大”,但实际上,糖分摄入的频率远比总量更具决定性。频繁的小零食或含糖饮料,往往比一次性吃很多甜点更容易破坏牙齿。

冯剑桥提醒,甜食过量对牙齿健康的损害常常是隐蔽且渐进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含糖饮料消费量逐年上升,成年人每日添加糖摄入量远超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25克上限,这直接推动了龋齿和肥胖的双重负担。起初人们不会感到明显不适,但牙齿的“基石”已在无声无息中被一点点蛀蚀。久而久之,牙齿表面的损伤累积,就会逐步演变为龋齿、牙齿敏感甚至牙齿脱落。

糖分转化成酸,腐蚀釉质铠甲

冯剑桥解释,牙齿之所以坚固,主要依赖牙釉质。牙釉质由羟基磷灰石晶体构成,是人体中最坚硬的组织。然而,这道坚固的铠甲对酸却非常敏感。在食用甜食时,口腔内的细菌会迅速利用糖分进行代谢,产生乳酸等酸性物质。伴随酸的积累,口腔环境的pH值下降,当低于5.5时,牙釉质就会开始“脱矿”。

最初的“脱矿”表现为牙齿表面呈现粉白色斑点,这就是所谓的“白垩样病变”。如果这一阶段能及时干预,例如增加氟化物暴露、改善饮食习惯,通过唾液的再矿化功能,是可以让牙齿恢复如常的。倘若不予重视,酸蚀继续侵袭,牙釉质逐渐变薄,进而“溶”出小洞,最终就会发展成龋齿。

冯剑桥强调,一次性大量吃甜点后,如果能马上刷牙或漱口,还是能及时止损的。而若整天不断小口啜饮含糖饮料,或习惯在正餐之间频繁吃零食,牙齿则几乎没有休养生息的时间。酸性环境持续存在,牙釉质防疫工事注定被击溃。冯剑桥形容说:“牙齿就像城墙,偶尔的冲击或许还能修补,但若长久被围攻,终会不堪一击!”

儿童更易受害,杜绝甜食习惯

龋齿的形成是一个缓慢但危险的过程。冯剑桥介绍,早期的龋齿往往没有明显的疼痛感,患者也不易察觉。随着病变深入牙本质,牙齿对冷热酸甜的刺激便会逐渐敏感起来。当细菌进一步侵入牙髓时,就会罹患牙髓炎,表现为剧烈的牙痛,夜间更为显著,往往无法入睡。若炎症扩散至根尖,就会产生根尖周炎,致使牙齿松动或脱落。

事实上,甜食的隐患远不止如此。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3-5岁儿童中,因摄入过多甜食所致乳牙龋齿率超过70%,而仅有不到40%的家长会定期带孩子进行口腔检查。冯剑桥强调,儿童的牙齿尚在发育和矿化阶段,牙釉质的抗酸能力弱,过量摄入糖分既能加速龋齿的发生,还对牙齿正常发育有干扰。乳牙期的龋齿可能使恒牙萌出的位置异常,带来牙列不齐或咬合紊乱等麻烦。此外,长期龋齿还会殃及孩子的进食功能和语言发育,甚或造成自卑与社交障碍。

冯剑桥指出,少年儿童对甜食的喜爱往往强烈而直接。如果家长缺乏正确引导,孩子很容易养成以糖果和饮料为日常奖励的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固化,往往会延续至成年,一生中都将承受甜食过量而致的伤害。

口腔牵连全身,潜伏多种危机

甜食对牙齿的危害不仅仅来自糖分和酸蚀,还在于它的物理特性。冯剑桥提醒,许多甜食具有黏性,比如太妃糖、软糖、夹心饼干,它们会牢牢附着于牙齿表面,或者嵌进牙缝。即使刷牙,也难以彻底清除这些残留物。作为细菌繁殖的温床,残留糖分往往使口腔环境长期处于“风口浪尖”上。同时,细菌在分解糖分的过程中会释放异味物质,酿成口臭。口臭不仅是口腔疾病的信号,也会严重削弱个人形象和社交自信。

值得关注的是,口腔疾病与全身健康密切相关。冯剑桥介绍,患有严重牙周病的人群中,冠心病发病风险增幅约25%,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也更加困难。牙周炎等慢性口腔炎症会通过炎症介质进入血液循环,提升全身炎症水平。龋齿和牙周疾病已被发现与心脏病、糖尿病、早产和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有关联。换句话解释,过量甜食招致的口腔疾患,已不是“蛀牙”那么简单,而是可能通过口腔这个“窗口”,折射出全身健康危机。

科学控糖护齿,共筑美好未来

冯剑桥认为,面对甜食的普遍存在,完全禁糖并不现实,科学控糖才是守护健康的长久之道。首先应尽量降低高糖食品和饮料的摄入频率,把甜味的来源转向天然水果,这样既能满足味觉需求,又能食入丰富的维生素和纤维。二是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每天坚持早晚刷牙,每次不少于两三分钟,建议用含氟牙膏,并配合牙线或牙间刷,清理牙缝中的残留物,确保有效阻止菌斑和酸蚀。

冯剑桥提示,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同样重要。据中华口腔医学会统计,定期接受口腔检查的人群龋齿发生率比不定期检查人群低50%以上。半年或一年一次的检查,有助于对“龋情”早监测、早发现,及时予以补救。饮食习惯方面,尤其注意避免睡前吃甜食,因为睡眠期间唾液分泌量有限,口腔自洁能力下降,细菌更易滋生。

冯剑桥强调指出,从家庭到社会,控糖护牙均需联防联动。家长要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减少日常无节制提供甜食的行为;学校应加强健康教育,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社区和媒体也要持续推动相关科普知识的传播。唯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真正筑牢“口腔健康防线”。

1.jpg

责任编辑:衣晓峰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