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患故事
当前位置:首页/ 人文/医患故事/详情

援疆中医王永清:以针为笔灸为墨 让非遗中医火种在天山脚下燎原

时间:2025-09-30 15:32:47来源:山西省卫生健康委作者:郝东亮 李 波 阅读: 31494

“王医生,这老寒腿又跟我较劲了,您给瞧瞧?”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106团的诊室里,李大叔搓着膝盖刚坐下,熟悉的乡音便漫开来。他口中的“王医生”,是从山西神池县中医院远道而来的援疆主治医师王永清。从黄土高原到天山脚下,这位身怀“灸针奇穴”绝技的中医,正用银针锋芒与艾绒温煦,为边疆群众织就一张细密的健康守护网。

50e4a5b023af0e5d45da36b7e87eada6_proc.jpg

携“绝技”闯边疆:把《针灸大成》与银针带到戈壁

1970年盛夏出生的王永清,自带北方汉子的厚实与沉稳。在神池县中医院老年病科深耕多年,他对颈肩腰腿痛、高尿酸血症等“难缠”病症颇有心得——中国非遗人才库认证、独创“灸针奇穴”疗法、获评全球膳中医文化国际传播大使,这些标签的背后,是他把《黄帝内经》翻得卷边,在临床中琢磨出“一针透穴、三灸固本”的真功夫。

初到106团那天,戈壁风沙打在窗上沙沙作响。王永清打开行李箱,最显眼的不是换洗衣物,而是一排排装在木盒里的银针,和一本写满红色批注的《针灸大成》。“中医讲究‘接地气’,到了这儿,就得按边疆人的体质调方子。”他笑着擦净诊室窗户,当天便守在诊桌前,等候第一位患者上门。

诊室藏“巧劲”:2861人次诊疗里的“健康密码” 

“望闻问切,差一步都不行。”王永清的白大褂口袋里,总装着个记满脉象的小本子。接诊时,他必拉把椅子坐在患者对面,听病情、看舌苔、搭腕凝神,而后才缓缓开口:“您这不是骨头的事儿,是经络堵了。” 

这样的“精准判断”,在他的诊室里屡屡见效。连队张大姐曾捂着腰进门,疼得直不起身,贴遍膏药也没用。王永清诊脉后,在她腰部“肾俞穴”轻扎银针,又在“足三里”点燃艾条。十五分钟后,张大姐试着直腰,突然笑出声:“哎?不卡壳了!”

援疆以来,王永清的诊疗记录已达2861人次:被颈肩痛折磨得抬不起胳膊的棉农,经他几针调理能重新扛棉包;被高尿酸血症缠了多年的大叔,按他的方子调理后,终于敢端起孙子递来的羊肉汤。周边团场的人都传开“106团有位‘神针王’”,不少人骑着电动车、搭着顺风车赶来,诊室门口的长凳总不够坐。

cbd83a2fbf88ad2f3a1c1075195740ad_proc.jpg

为中医科“搭骨架”:从归置药材到带教“接班人”

刚到106团时,王永清发现中医科的中药饮片摆得零散,煎药壶积着厚灰。“中医得有‘家当’才行。”他挽起袖子立刻忙活:带着护士重新归类药材,把枸杞、黄芪等易受潮药材装进密封罐;参照《中药炮制规范》立下规矩——“先煎后下要标清,生熟饮片分开放”;还拿着红笔逐本修改病历本,对年轻医生说:“这不仅是记录,更是患者的‘健康档案’。” 

在带教上,他更是耐心十足。科室小周医生初学拔罐时总掌握不好火候,王永清就握着他的手示范:“罐口要先焐热,贴皮肤时快准稳,这样才不会燎着汗毛。”如今,106团中医科的医护们已能独当一面:拔罐能精准找准“阿是穴”,刺络放血手法利落,理疗仪器操作娴熟。一位哈萨克族大爷做完理疗后感慨:“以前得跑几十公里去城里看中医,现在在家门口就有好医生!”

fac263bc5f9786044e14db510e954ac6_proc.jpg

让中医“活”在日常:从文化展板到田间养生经

“治病是本事,让老百姓懂中医才是真功夫。”这是王永清常挂在嘴边的话。他在医院走廊挂起中医文化展板,把“冬吃萝卜夏吃姜”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去社区义诊时,边给老人量血压边讲“晨起叩齿三百下”的养生道理;连职工文艺汇演后台,他都捧着晒干的枸杞、黄芪给大家看:“这都是咱106团能种的宝贝,泡水喝比啥饮料都强。”

有次在连队宣讲,王永清拿起一根艾条点燃,看着袅袅青烟说:“这艾绒啊,就像咱边疆的胡杨,看着不起眼,却能散寒祛湿。”台下老乡听得入神,散场时都围着要他写养生方子。如今,106团越来越多人知道“经络不通会生病”:冬天揣暖水袋焐腰,夏天喝绿豆汤解暑,这些带着中医味的习惯,正悄悄融进大家的日常生活。

如今,山西省援疆前方指挥部的简报、五家渠TV的镜头里,常能看到王永清的身影。但他总说,最珍贵的“奖状”,是患者临走时那句“王医生,明天我还来”。在106团的阳光下,他的银针仍在精准起落,艾绒香气混着戈壁风飘向远方——这位来自黄土高原的中医,正让非遗中医的火种,在天山脚下烧得更旺。


责任编辑:杜焕朝
本文整理自。本文为医师报/医师网经作者同意转载文章,任何机构和个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授权!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