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行业动态/详情

推动HbA1c检测标准化 提升糖尿病诊疗水平

时间:2017-09-21 16:56:16来源:未知作者:贾薇薇 阅读: 77176

blob.png

近日,2017罗氏全国糖化血红蛋白用户交流会暨上海糖化血红蛋白一致性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会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潘柏申教授、王蓓丽副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卞华教授、广东省中医院检验医学部黄宪章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王煜非教授等临床及检验专家就HbA1c的临床应用价值、检测方法、检测标准化进展及其作为糖尿病诊断指标的可行性和限制性进行了深入探讨。

HbA1c是国际公认的糖尿病诊断金标准

目前,临床普遍应用的糖尿病诊断指标是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和空腹血糖(FPG)。但多项研究发现,由于个体差异及操作标准不同,OGTT与FPG诊断糖尿病的符合率存在明显差异,变异率较高且重复性差,可能造成漏诊。

潘柏申教授指出,“相比之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样品稳定时间更长、生物变异性小、准确性和重复性高、操作更方便,且不受急性血糖波动影响。因此,患者无需空腹或特定时间采血,可更准确地反映中、长期血糖水平和慢性并发症风险。”

与OGTT、FPG直接检测血糖水平不同,HbA1c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结合缓慢形成的非酶促反应产物。在红细胞内,一定量的糖化血红蛋白HbA转换为稳定的HbA1c,其浓度随着血液中葡萄糖平均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但其浓度受红细胞平均寿命为100~120天的限制,因此,HbA1c浓度代表着近2~3个月血糖的平均水平。

“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出现是连续的过程,长期高血糖指标可提供关于疾病存在及其严重程度更准确的信息。HbA1c即是此种指标,在糖尿病诊断、治疗选择、达标评估中起关键作用,且与糖尿病并发症关系密切。”卞华教授强调。

王煜非教授指出:“近年来,HbA1c的临床应用优势明显,已逐渐拓展至糖尿病的筛查、诊断和预测等方面。但由于我国HbA1c检测方法繁多、检测标准不一、检测质量参差不齐,导致我国至今未能将HbA1c正式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因此,推进我国HbA1c检测的标准化势在必行。同时,有关中国人群的HbA1c诊断切点的前瞻性研究需积累更多数据。”

溯源权威标准   推进实现HbA1c标准化检测

目前,临床实验室中常用的HbA1c检测方法有两类:一类基于HbA1c与非糖化血红蛋白所带电荷差异;另一类基于结构差异。近年来,随着样本集中化检测需求的不断提升,免疫比浊法比离子交换层析法更有助于临床实验室在实现报告结果一致的同时,提高检测效率,应用广泛。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山医院)检验科自2010年起参与美国国家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计划(NGSP)实验室认证,连续6年成为NGSP认证的一级检测实验室,并于2016年9月1日加入NGSP参考实验室网络。”王蓓丽副教授介绍。

“自2010年起,中山医院牵头组织开展了‘上海HbA1c检测一致性计划(SHGHP)’项目,通过参考实验室给标本定值,所有实验室使用新鲜血清进行校准,通过标准后颁发证书,每年对国内外新版糖尿病临床诊疗指南进行解读,对异常检测结果进行解读与干扰因素分析。据统计,项目实施以来,已有上海及全国近200家医院参与,参加的实验室检测结果与参考实验室定值结果间比对标准大大提高,偏差已≤6%。”王蓓丽副教授介绍。

除检测方法外,非特异性血红蛋白的干扰问题也是造成HbA1c检测结果差异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血红蛋白病是与遗传相关的血液系统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和地中海贫血较常见。黄宪章教授表示:“临床上多数血红蛋白病患者为隐匿性(即无临床症状),如何发现并避免异常血红蛋白对HbA1c的干扰成为HbA1c标准化的工作重点之一。”

罗氏诊断是首家经美国FDA批准用于糖尿病诊断的HbA1c产品制造商,IFCC标准化委员会唯一厂商代表。罗氏诊断Tina-quant·HbA1c Gen.3产品特异性识别β链N末端糖基化的氨基酸片段,具有独特抗变异体及抗衍生物干扰能力,有效合理地避免包括血红蛋白变异体在内的多种可能对HbA1c造成干扰的因素,保证了高准确度检测结果。历年来参加CAP室间质评性能优良,拥有NGSP和IFCC溯源性证书,所有仪器均可报告IFCC和NGSP双重单位。

blob.pn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