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25-10-09 总第904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25-10-09 总第904期
返回上层

中西医结合守护心血管健康

发布时间:2025-10-09来源:《医师报》作者: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潮汕医院 卢少辉  阅读: 7790  【发表证书】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我爸昨晚又胸口发闷,吓得我半夜急诊挂了个心内科。”“医生说我高血压要终身吃药,可我同事吃中药调理三个月就正常了!”“中药到底能不能治心血管病?”“西医是科学,中医是玄学?”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心血管疾病,这个“隐形杀手”,如今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人中招。而中西医在其中的角色,也常常成为饭后热议的焦点。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式,真正守护我们的心血管健康。

                                                                        心血管病,比你想象的更“心机”

      在中国,每 5 个成年人中就有 1人患有心血管疾病。它不像感冒那样来得迅猛直接,反而经常“悄无声息”,直到有一天你突然胸口一闷,以为只是没吃早饭;你体检时发现血脂爆表、血压飙升,却平时一点感觉都没有;或者你邻居昨天还在楼下跳广场舞,今天却因为心肌梗死进了 ICU。

     心血管病,就像一只披着隐身斗篷的“老狐狸”,慢慢地掏空你的健康底线,最后猛地给你一击。

                                                                                      西医的“精准打击”

     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上,西医当然功不可没。它就像一支现代化军队,武器齐全,火力强大,反应迅速。高血压,有降压药(如氨氯地平、缬沙坦);冠心病,有支架手术、阿司匹林抗血小板;高血脂,有他汀类药物降脂;心衰,有利尿剂、β 受体阻滞剂等。西医强调“靶点治疗”和“指标控制”,比如把你的血压控制在 140/90mmHg 以下,把血脂降到理想范围,把心率调回节奏。但问题是,“指标正常”不等于“身体健康”。很多人吃了几年药,指标看起来不错,但仍然乏力、头晕、气短、手脚冰凉;有的甚至还出现了药物副作用,比如咳嗽、乏力、肝功能异常。

                                                                                     中医的“温情调理”

     中医治疗不像西医那么“快准狠”,它讲究的是整体调理、标本兼治。在中医眼中,心血管病的根本不是一个“数值出了问题”,而是身体“阴阳失衡、气血失调、痰瘀阻络”。中医的药物和方法,虽不一定立竿见影,却擅长“润物细无声”,从根上“养正驱邪”。中医更注重人的“整体状态”,不会把你当成一个“血压机器”或“胆固醇容器”,而是关注你为何失衡、如何恢复。

                                                                                       真实案例分享

     我有个患者老李,65 岁,十年前查出高血压,吃降压药吃得很乖,血压控制得不错。但就是一活动就喘;老觉得心口堵得慌;一年总感冒四五次。后来我给他加用了“补气活血、化痰通络”的中药,配合艾灸足三里、膻中穴,三个月后精神明显好转;活动耐力提高;血压药量还减了半片。他自己感慨:“以前是靠药活着,现在是身体自己‘会调节’了。”

                                                                                    别让“心病”变“心碎”

     心血管病,其实不像你想象得那么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我们不重视、不调整、不坚持。你每天早起坚持散步十分钟,就是在为心脏加分;你晚饭少吃一口重油重盐,就是给血管减负;你每次不生气少发火,就是对血压的温柔对待;你愿意接受中西医结合的调理方案,就是给自己的未来一份稳稳的健康保障。别让心血管成为你生活的“拖油瓶”,而是通过“科学 + 调养 +坚持”,把它变成你健康的“守护盾”。从现在开始,爱你的“心”,别让它再吃苦。

A-p005-n90185-1-m.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