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 13 岁少年小渠而言,2024 年的夏天是被锁住的——被一扇医院病房的白色木门,被一个无法控制的括约肌。
6 个月前,“误将除锈剂纳肛”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他的人生荡起了无尽的涟漪——对于一个刚步入青春期的男孩而言,“排便污裤”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失控,更是对自尊心的猛烈撞击。
漫长求医路上的绝望与希望
除锈剂的强烈腐蚀性造成了直肠黏膜严重损伤。求医之路漫长而曲折,当地医院、省级医院、国家医学中心……各级医生都给出了相同的结论:直肠狭窄过于严重,建议行肠道造口术(人工肛门)。
就在一家人几乎要接受造口手术的命运时,转机出现了。一位专家建议他们尝试联系江苏省人民医院的范志宁主任团队,“或许他们还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绝处逢生的医学奇迹
怀着最后一线希望,一家人来到江苏省人民医院。范志宁主任团队在详细检查后,提出一个大胆的治疗方案:尝试进行直肠狭窄扩张术,避免造口手术。
2024 年 5 月 9 日,小渠接受了第一次“直肠狭窄扩张 + 博来霉素注射术”。术后虽然排便稍增粗,但仍存在排便次数多,5~6 次 / 日的问题。医疗团队没有放弃,制定了第二次手术方案。
8 月 15 日,关键的第二次手术。手术记录显示:下消化道内镜辅助下,肠镜插镜至距肛门 4 cm,可见肠腔狭窄,但肠镜尚可通过。插入 2.0 cm 扩张球囊,X 线证实在位后充分扩张。肠镜通过变得顺利。继续进镜至回盲部,退镜观察时发现直肠一个 0.4 cm×0.5 cm 息肉样隆起,予活检夹除。最后在狭窄口分 3 点黏膜下注射博来霉素 + 氯化钠 10 ml。
奇迹发生在术后第二周。小渠突然发现自己能够感受到便意了,且能有意识地控制排便——他的排便功能竟逐渐恢复了正常,这个转变堪称“医学奇迹”。
叙事护理 重获的不只是功能
第一次见到小渠时,他刚刚得知自己可能避免造口手术。但长期的病痛已经在他心理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即使现在好了,我还是害怕哪天又会失控。”少年说出了内心的恐惧。
在叙事护理中,我们开始重新诠释这段经历。我请他给这段经历起个名字,他想了很久,说:“叫它‘破茧之旅’吧。”
“那些建议造口的医生呢?”我问。
“他们也是为我好,”小渠说,“就像不同的向导,指引着不同的路线,而范主任团队帮我找到了最适合我的那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