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时评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时评/详情

床位数“赶学比”的利益逻辑

时间:2017-12-26 11:48:16来源:未知作者:杨长青 李甦雁 吴夏勃 阅读: 114676

编者按:国内超2000张床的超大型医院已经比比皆是,超过5000张床的“巨无霸”医院也已不是什么新闻。然而大洋彼岸同样为医改努力的美国,似乎又是另外一番景象。美国排名第一的麻省总医院,床位仅为898张,员工却超过2.1万名。

我国床位数的赶学比,导致医院纷纷向超大型“航母”发展,然而该方向真的能起到缓解医疗资源紧张的作用吗?


修修补补不如重塑医疗服务生态环境

▲ 清华医院CEO助理  杨长青

医院床位数与人员的配比、服务量的配比、收入的配比,其实只是结果而已,而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既在医院内部,也可能在医院外部,而当医院不分类别的无意识通过扩张床位来形成某种结果的情况,来自于内部的原因极可能是适应环境的适应性选择结果。

如果要切实改变这一局面,就必须标本兼治,正本清源,重新塑造医疗服务生态环境,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从理念上充分认识医疗服务过程中,医疗诊断和治疗所具有的核心价值,并以此为核心重构医疗收入分配机制。

二是要重建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引入以资源消耗为基础、以相对价值为尺度来支付医师劳务费用的方法(RBRVS)作为医疗服务价格的定价机制。在定价过程中既考虑设备投入、资金投入等硬件因素,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诊疗过程中人力资源的投入情况,特别是医师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付出的心力、精力。

三是创造环境,强化医疗服务核心技术和知识的创新。大力创造促进医疗核心技术、器械、药品以及相关知识的创新发展环境,调动全社会相关资源建设医疗卫生创新体系,力争重构我国医疗卫生产业在全球产业链的发展优势,特别是要调动医院从事临床研究和转化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机制创建,通过市场空间换时间等策略,加速医疗卫生临床技术核心知识更新,在可能的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


床位数增加的软实力缺位

▲ 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主任  李甦雁

笔者看来,增加床位是绝对不可能解决医疗资源紧张的局面的。医疗资源包含很多方面,医院规模、床位数等仅是硬件的一部分。医院的床位增加了,但作为最重要“软件”——拥有技术的医务人员并没有相应增加。如此一来,完全是在通过牺牲医务人员的休息时间、透支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来满足日益增长的老百姓就医需求。

众多医疗机构之所以趋之若鹜般地将自己打造成为“医疗航母”,首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财政投入,医院处于自负营亏的状态,医院为了养活自己,盈利已经成为其面对生活的一种状态。其次,医院的评价体系也并不十分科学,当前的价值评价体系认为医院就是应该做大做强,如此才能彰显医院在各方面的实力,而实际上各个不同层级的医院应该有着不同的责任和使命,一视同仁的标准必然导致医院向更“高大上”进军。

到底怎样的医疗机构配置才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配置呢?笔者看来,首先需要增加政府投入,努力培养县乡一级医院的医学人才,将一些常见病留在县乡、留在基层;其次,市级以上医院接诊较疑难病例,规模不用太大,提高工作效率,能在门诊解决的绝不住院治疗,节省医疗成本。


规避“航母”孤岛  可从“结对子”出发

▲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科  吴夏勃

在大医院增加床位,直观上看可以扩充医疗资源、为更多患者服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住院难的问题。但由于患者的过度集中,即使这些大医院都扩充病床数,依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医难问题。基层医院如果扩充病床,由于技术力量跟不上,增加的病床更会造成浪费。

我国医院医护人员与病床配置的比例,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却远高于他们。无限制地扩充病床数,而医护人员却得不到补充和培养,医疗质量便无法得到保证。仅靠这些航母级医院显然不能解决全国人民就医难的问题,且反而容易形成“孤岛”。

想要将患者分散到基层医院就医,必须提高基层医院的诊治水平和医疗设备。笔者建议:首先要采取帮扶措施。以行政命令的手段,责令三甲医院与郊区县结成对口医院,以“手拉手”形式帮扶,三甲医院每周派人到基层医院出诊带教,而基层医院派人到三甲医院进修学习。相关的补贴费用,需要政府投入。

其次可借用“北京市朝阳区中医药专家下基层传承工程”的方法,将经验传授于基层医院的学生,教会一个人,带动一个学科,服务一片患者。

再次,基层医院应重视人才梯队培养,增加培养经费,制定培养目标,任人唯贤,定期派送优秀骨干到三甲医院进修学习,才能达到目的。

666613127165444301.jp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