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人物
当前位置:首页/ 人文/人物/详情

百年照片见证医史传奇

时间:2018-03-14 13:14:05来源:未知作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方序 阅读: 117852

blob.png

有张黑白老照片,在网上流传:一老一小,一高一矮,双手作揖互相行礼,小的看上去5、6岁光景,长衫马甲,彬彬有礼向长者鞠躬;长者为身着西装的外籍人士,腰弯90度深深鞠躬回礼。

这位长者,就是苏格兰医生梅藤更,曾任杭州广济医院院长(浙医二院前身)。130多年前,26岁的梅藤更来到杭州,在广济医院工作了45年。这张照片,据说是在他查房时拍的,这一鞠躬致意的温馨场景成为经典瞬间,表达了患者把健康乃至生命都托付给医生的感激,也体现了医生对患者的尊重和关爱。这张照片作为浙医二院的核心价值观“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的生动写照,被广为传播。

正是这张照片,也把他的曾外孙女Marion Blake带到了杭州,来杭州寻根。

“我的曾外祖父在杭州工作,我的妈妈在上海出生,她在上海上学、长大,我的根就在这里。”在浙医二院见到Marion时她兴奋地说,这是她第一次来中国,一路北上,杭州和上海是最重要的站点,因为这两个地方对她来说意义非凡。

“梅滕更院长不仅创建了当时闻名全国的广济医院,还在莫干山脚下创建了麻风病院,也就是现在武康皮肤病防治所前身。那时,麻风病比现在的艾滋病更恐怖。我时常在想,一位英国医师和他年仅19岁的妻子,离乡背井服务45年,真是了不起,值得今天的每一个医护工作者学习。”浙医二院院长王建安把院史书《百年名院 百年品质——从广济医院到浙医二院》《最棒医院七堂课》送给Marion夫妇,其中收有关于梅滕更院长的趣闻轶事及珍贵的历史照片。王建安说,“老广济医院‘济人寿世’的价值观,深深植根于医院文化中,历经百年,历久弥坚,今天我们的‘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的核心价值观正是继承并发扬了老广济的精神。”


他是一个非常慈爱的曾外祖父

这是Marion第一次来中国,同行的还有她的丈夫Stephen。

Marion是一所教会学校的退休教师,退休之后夫妻俩开始环球旅行,已经走了22个月,她说中国一直在她的计划中,杭州是最重要的一站。

来到杭州的第一天,浙医二院的工作人员带着夫妻俩参观了医院,由于时代变迁,当年广济医院的建筑都已不复存在,但是仿古的门廊和病房外墙,红墙白柱,依然是当年老广济英式的优雅,她还很高兴地在医院花园的小亭子前拍了张照片留念,这个亭子完全是照“梅亭”而建——广济医院曾经为纪念梅滕更院长所做的贡献而特地建造的凉亭。

“我妈妈很早就去世了,所以我没有很多机会询问她关于我曾外祖父的事情。”Marion说,她妈妈出生在上海,曾外祖父退休回苏格兰时妈妈不过五六岁,所以关于曾外祖父杭州工作的事情妈妈能记得的也不多。

梅藤更是1926年退休回国的,浙医二院的老照片中,有一张是梅藤更夫妇回国前拍的一张合影,夫妻俩的膝前蹲坐着一个5、6岁的小姑娘。

“看,这就是我的妈妈。”Marion指着照片上的小姑娘说。医院的工作人员也很意外,他们也是第一次知道这个小姑娘的真实身份。

“我妈妈经常从上海到杭州来玩,他说我曾外祖父是非常慈爱的一个人,很风趣,所以她很喜欢来找他玩儿。”Marion说,她的妈妈直到1945年才离开上海回到英国,当时曾外祖父已经去世,妈妈跟曾外祖父处的时间并不长。

关于梅藤更在中国的经历,留下的资料不少,其中一个故事,相对生动地反映了他风趣的性格。

当年有个四五岁的小患者,从来不笑。有年冬天,他穿着厚棉袄,像个矮脚鸡,梅医生就模仿大公鸡,把腰弯下来,慢慢直起,身子往后仰学鸡叫:doodoooo。

小孩子跟着学,第一次像个普通孩子一样发出天真的笑声。

Marion的一个朋友帮她从一位二手书书商那里找到一本曾外祖父的传记,1935年——也就是曾外祖父去世后的第一年出版的,这本书里大概记载了这个故事。

当告诉她,这本二手书在中国的二手书网站上也在销售,并且卖到500元时,她用她特有的夸张表情问:哦,真的吗,好贵呀!


好医生应该具备3个“H”

“没想到大家这么热情,这里的医生护士还记得他,还记得他留下的东西。”Marion说,在曾外祖父的老家爱丁堡,并没有那么多人知道他。

Marion说,关于曾外祖父的故事,大多都是从网上和曾外祖父的传记上了解到的。

“他当年在杭州创办了麻风病疗养院,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看到今天仍然保留着的松木场麻风医院的照片,Marion想起了自己在书里看到过的内容。

这本传记里提到,梅滕更理想中的好医生,应该具备3个H:Head(知识)、Hand(技能)、Heart(良心)。他在杭州的45年,是这3个H的最好诠释。

1881年他到杭州时,医院简陋之极:没有自来水、没有电、没有药房、没有手术室;他离任时,广济医院有500张病床、3个手术室、住院患者4000例左右,是全国最大的、技术最强、管理最先进的西医医院之一。

昔日麻风病院和肺病院的建筑,依然在宝云山上。只是它们作为麻风病院的时间并不长。当年梅滕更跟圆通寺的方丈交好,向他购买土地建了麻风病医院,只收挂号费就可以接受终身免费医疗;但是后来有市民认为这会影响周边百姓,他只好将患者迁到了松木场分院,新中国成立前又迁到上柏,也就是现在武康皮肤病防治所前身。


相约5年后一家人再来中国

参观时,Marion发现了一张照片:一个高大的外国人在操作一台机器,对面坐着一个中国人。

“这个人是我的外祖父,这是他帮我曾外祖父从英国弄到的一台X光机器运来杭州。”Marion带来的信息让在场的每一个人为之一振:这是当年中国最早的一批X光机器。

当年梅滕更在杭州管理广济医院,花费了不少心思:除了X光机器,医院还装备了全国最早的发电机、自来水塔、电灯等,还有杭州第一辆自行车;广济医院还有自己的药房,自制针用葡萄糖、百日咳药水、奎宁阵等。药房还提供炼乳、肉汁和肥皂,这些日用品很快进入市民的日常生活。

梅滕更有两个儿子,但梅滕更夫妇人生的大部分时间在杭州,这里已经是他们的第二个故乡。而当时,晚辈们有的生活在中国其他地方,有的在英国,Marion对其他几位长辈也知之甚少。

随后,夫妻俩参观了医院的门诊,看到门诊来来往往的患者,再听工作人员介绍这里每天1.3万余的门诊量,夫妻俩都感到很意外,惊呼“没想到”。

“这里的设施非常先进,医生也很优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Marion说,自己来之前从来没想到曾外祖父的医院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听说2019年浙医二院150周年,丈夫Stephen提议,5年之后一家人再来,再说说那些不知道的故事。

“我的侄子在澳大利亚做急诊医生,我一定要把他叫来。”Marion的侄子是家族里现在唯一一名医生。

今天的浙医二院,不会忘记在广济医院时期梅滕更院长作出的贡献,以及他给医院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微信图片_20170913132016.jp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