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自拍”伤了谁的心?
新闻背景:日前,一组医生在手术台上自拍的照片在网上热传。许多网友将矛头对准医生,质疑“医德都去哪儿了?”12月21日,针对事发医院西安凤城医院“医生手术台上玩自拍”一事,西安市卫生局通报:该照片拍摄于今年8月15日,因手术室即将搬迁,在完成手术后拍照留念。给予常务院长闫某记过处分留职察看1年,并免去分管副院长陈某等3人职务;所有参与拍照人员给予记过处分、扣发3个月奖金。
相反,媒体,尤其是自媒体,却均将矛头指向“家长”,同情被谩骂的医生。微信、网站,几乎同时发起了这场关于“手术室自拍”的大讨论。
“家长”草率:莫将喜事变丧事
▲ 北京军区总医院专家组 刘端祺
我并不认为近来网上所流传的“手术室自拍照”有何不妥,它既没有暴露患者隐私,也并非在不严肃的情况下拍摄;它既没有损害患者的利益,也没有违背手术室无菌的原则。对于医生,尤其是外科医生而言,这种照片其实并不少见。
照片背后的故事是我们评论一张照片的关键因素。姑且不提拍照片时手术室即将搬迁,医生护士们对自己长期战斗过的岗位的眷恋,仅仅是众医生在奋战了7个多小时后,为一名患者保住了腿,这张照片甚至是应该拍的,因为这是医生们救死扶伤后胜利的喜悦,是自己行医生涯中的节点记录。舆情应该对此抱有宽容的态度。
1987年,Zbigniew Religa博士经23小时心脏移植手术后累到虚脱,患者安静地躺在手术床上,助手已经睡在了角落里,Zbigniew Religa博士坐在手术室的一个箱子上,疲惫的面容清晰可见,这张照片充满了温情,充分体现了对医生劳动的尊重和理解,感动了世界,所有见到这张照片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网友对于照片“不严肃”的吐槽,也不应完全怪罪于大众,毕竟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手术室还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其实手术室里同样有喜怒哀乐,同样有各种温情,只要不违背保护患者隐私、无菌的原则,拍一些纪念性的照片,无伤大雅。
对于新闻媒体而言,面对此类报道不应过于浮躁,要将事件背后的真实情况搞清楚。我非常高兴地看到,在此次事件中,媒体并未出现一边倒的舆论碾压,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冷静,也有不少公允的评论,非常值得欣慰。在了解清楚相关背景后,这组照片应该成为一组新闻纪录式的“点赞式”报道。
包括本人在内,很多人对于当地卫生局和医院领导的反应并不满意。在整个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当事医生没有感到一丝来自医院、来自医疗卫生系统的保护。医院和卫生行政部门可谓医生的“家长”,在发生事件后,“家长”应该调查清楚后发出正直的声音,而非草草处理,以求自保。这是典型的“将喜事当丧事办”。
医生应注意两个身份的转换
▲ 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 庄一强
在自媒体时代,医生有两个身份,一是普通的自由人身份,一是医生身份。作为自由人,医生晒一些个人生活状态的照片没有任何问题,此时没必要对其苛责太多,但以医生身份出现或发言时,则需要有所注意。
我建议,在自媒体时代,无论微信还是微博,医生最好开两个不同身份的账号,一个用来表达自我,一个用来表达工作。如今,像张强、于莺等很多医生在网络上开展科普,此时就需要以自己的医生身份来开展。如果只有一个账号,还是应该以医生身份来表达自我为宜。
与工作相关的账号在表达观点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宣传疾病预防保健知识的同时要以对患者有利为原则;第二,在宣传专业问题的同时,要尽量避免公众不容易接受的组织或手术图片;第三,要保护患者隐私;第四,要顾及医患关系和医疗行业的整体形象。虽然“手术室自拍”是该手术室的最后一次手术,且手术历时7个多小时,但却是以医生身份出现而非自由人身份,还是稍显不妥。
至于西安市卫生局的处理,我认为略显粗暴。作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给人一种希望从快、从重,快刀斩乱麻的感觉。卫生行政部门的处理必须在一定的法律法规框架下来解决。
“手术室自拍”体现医生情商不够
▲ 媒体人 白岩松
医生在整个事件中显得情商不够高。如果将手术成功的患者抬出去后再合影,恐怕也不会有这么多的后来事;如果在获得患者同意的前提下拍照,且进行相关的说明,公众的理解度也会更高。
最重要的还是情商问题,这要求大家需要考虑他人的情绪。在当前的医患关系前提下,很多人一看到这种照片,火马上就会被点起来,因为他们并不了解背后的故事。医生在感到委屈的同时也要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有失?
我们这个社会现在最需要的是沟通。如果该事件在处理的时候,相关部门不是简单粗暴、无情通报、撤掉某某、扣奖金,而是在调查完之后,一起站出来跟社会有一个很好的沟通,并且真诚地道歉,恐怕要比如此简单的处理所能达到效果要好得多。这里同样涉及到情商问题。
手术室拍照的六点建议
▲ 上海沃德医疗中心 张强
尊重并保护患者隐私,是医生的基本素养。保护患者隐私,除了医生在检查患者时需要隔离空间外,还有很多细节。比如:不在电梯、病房过道等公众场所讨论患者病情;不外泄患者的家庭和疾病信息;即便是科研、教学需要,也需经患者就诊的医疗机构有关部门同意;另外,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兴起,使得很多医生愿意分享病例和故事,我也不例外。除了少数患者主动愿意公开身份外,对于大部分患者都要做隐私保护处理,对此我提出六点建议。
第一要做马赛克处理。我常用修图软件的马赛克功能,遮挡患者和家属的脸部或手术区域。第二需错开时间发布。可以将当天的病例故事推迟几天或几周后发布,并不影响案例传递的价值,同时保护了患者隐私。第三可隐去或虚构患者年龄、地域、性别、姓名。此法适合于科普教育的文章。第四要虚化患者场景。这可以通过一些修图软件实现。第五要避开敏感角度。为了表现医生的工作镜头,要巧妙地避开和患者有关的任何镜头。第六可降低像素,使脸部无法识别。
另外请务必注意:任何拍摄设备,在进入手术室区域前,需要用酒精擦拭消毒。
■ 本报声音
“手术室自拍”看到难得的理性
当在搜索引擎中搜索“手术室自拍”时,尽管仍有不少网友的声讨之声,但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来自众媒体的声音并未呈现一边倒的情形,探寻事件真相、理性分析的文字占据了舆论的主流。
当事医生自拍行为是否妥当,至今尚无定论,但是否只要发生类似事件就要上纲上线呢?笔者认为大可不必,诚然有些事其他行业可为,而医疗行业不可为,但社会绝不应用“医德”来绑架医生。无论是社会大众、媒体、管理层,都应给予医务人员相应理解与支持,倘若一直用“道德”来绑架医生,结果只能是让医生越来越畏手畏脚。
作为媒体,我们需要做的绝不是指责和声讨,而是应该从中分析出相应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方案,以促进问题的解决。“手术室自拍”某种角度可以说明医院缺乏相关制度,或虽有制度、原则,但规定不具体,或虽有详细制度但缺乏执行,进而导致医护人员并未形成遵守制度规则的习惯。有人说,中国医院的管理水平相比其他行业至少落后30年。而从管理学角度看,绝大多数医患冲突,都能在医院管理失败中找到根源。
在如今这样一个人人都有发言权的时代,三人成虎才是最可怕的。犹如“手术台玩自拍丧心病狂,医生嬉笑打闹患者奄奄一息”这样的标题,在让人哭笑不得的同时,却着实令人担忧。倘若大家能够了解照片背后的故事,能够理性分析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或许也会多一些泰然。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08-122024
梁万年:“三医”协同的基本路径
-
new2023年度“刷屏热词”之极端天气: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仍将持续增加
气候危机就是健康危机。
2024-01-05 -
10-312023
努力成为推动行业前进的力量
-
10-312023
网络调查亦有弊端
-
2023年度“刷屏热词”之极端天气: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仍将持续增加
2024-01-05 -
实力是唯一的话语权,实干是唯一的兴邦路|疫情期间,一名老师给学生的信
2020-05-19 -
医生不是“药神” 政府才是
2019-03-07 -
我们要交三个朋友
2019-01-24 -
医生要做“会工作、会休息”的引领者
2019-01-17
-
“走廊医生”走下神坛
2017-12-27 -
分级诊疗:心急别忘冷思考
2017-08-15 -
好医生赚大钱 是患者的福音
2017-08-07 -
我们要交三个朋友
2019-01-24 -
应纠正对细菌的片面认识
2023-05-09 -
医生要做“会工作、会休息”的引领者
2019-01-17 -
有偿刊登论文不合理
2016-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