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中医现代化向何处去”的重大时代之问
为何要用40年构建络病理论体系?吴以岭说,目的只有一个:
回答“中医现代化向何处去”的重大时代之问
任何科学理论都是对时代发展重大问题的科学回答。“中医现代化向何处去?”与改革开放时代同行的吴以岭,在40年前就从络病研究的角度思考这一历史留给当代的重大课题。
当现代医学从分子医学迈入组学时代,在生命微观世界越走越深时,而中医界一个备受诟病的短板越发凸显:不能从微观角度解释生理、病理变化的具体规律。以致于很多人至今仍不承认中医是科学,将之归为文化、哲学的范畴。发端于《黄帝内经》的经络学说,本已向世人构框起这一历史重任,遗憾的是,2000多年来,由于中医发展史上持续存在的重经轻络现象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中医微观研究发展缓慢,络病理论始终未能建立系统的体系。
如何传承和创新络病理论体系?如何将整体系统理论思维和实验分析微观研究相融合以创新发展络病理论?这成为吴以岭40年来孜孜不倦的唯一梦想。
“四步走”构建络病理论体系
吴以岭介绍,络病理论研究40年的工作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构建系统理论、验证临床疗效、研发创新药物、建立学会学科。第一阶段(1979-2000年)的成果主要是文献整理和临床研究,出版《中医络病学说与心脑血管病》;第二阶段( 2000-2005年)的成果是首次形成“络病证治”,出版《络病学》专著、建立络病分会及各省市络病专委会;第三阶段(2006-2012年)的成果是系统构建“脉络学说”,出版《脉络论》专著,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第四阶段(2012年-至今)的成果是出版《气络论》专著,获国家科技学术著作出版基金支持。
通过整体思维及微观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模式,首次建立起“络病证治”“脉络学说”“气络学说”构建的络病研究三大理论框架。基于“气—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与中医营卫理论相结合,吴以岭提出脉络学说的核心内容——营卫理论,以及气络学说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突出由“调”致“平”的干预策略与效应规律,为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等血管病变临床证治规律探讨提供了理论指导,属于中医重大理论创新。
络病学:助推中医药现代化的强大“引擎”
吴以岭以脉络学说指导临床重大疾病的防治,提出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心律失常、慢性心衰等血管病变的干预策略和有效处方,研制出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一系列创新专利中药。其中,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等7种药物均被列入国家医保目录,5个列入了基本药物目录。
此外,通络代表性药物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心梗PCI术后心肌无复流、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连花清瘟胶囊治疗甲型H1N1流感、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循证研究,通心络胶囊干预颈动脉斑块和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收缩性心功能不全伴室性早搏已经揭盲,为络病理论指导下重大疾病防治提供了客观权威的验证,这些密集开展的临床循证医学研究已经引起国际医学界的高度关注。
目前中医络病学科已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建立了络病研究与创新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络病重点研究室。从2004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成立至今,建立起了遍布全国的28省市及60余个地市级的络病专业委员会。吴以岭院士还指导建立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管脉络病专业委员会,创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络病专委会。吸引了一大批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生物学专家学者,形成以中医为主体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团队,推动了中医络病学科的繁荣发展。
最后,吴以岭院士表示:“未来我们将进一步促进中医药理论的传承与创新工作,积极开展现代化创新中药的研发和国际合作,推动中医药走出国门,为人类健康作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
2月23日,第十五届国际络病学大会在京举行,络病学科创立者和学术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教授作了题为《络病学研究40年回顾与展望》的专题报告,系统回顾了络学研究4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会上同时对络病理论及应用研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进行表彰。
本期《医师报》专访“络学研究40年卓越团队”获得者——温进坤教授与高彦斌教授,分享络病理论指导心血管病防治的成功经验和心得。
络学研究40年卓越团队人物专访:温进坤
多靶点治疗是中医药治疗复杂疾病的独特优势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血管病变、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再狭窄等都是十分常见的心血管病,这类疾病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非常复杂。西药治疗一般是一种药作用于一个靶点,比如降血脂的他汀类药物,作用于一种酶,通过抑制酶的活性来减少胆固醇的合成,从而降低血脂。而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异常增殖和血管损伤引起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作用不大。中医药络病理论应用通络复方药对这类复杂性疾病进行治疗,具有多组分、多靶点,产生承制调平的整体效应。
疗效成为继续研究的动力
中药复方及单味中药成分的复杂性使它在理论上可以同时针对不同的靶点进行治疗,临床上是否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呢?河北医科大学温进坤教授团队从基础研究做起,逐级对通络复方的疗效进行验证。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实验动物模型,一直到临床观察,确认了中药通心络的效果优于单纯使用某种西药。西医出身的温进坤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并不是很透彻,但是他很确定用络病理论指导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这成为他继续研究下去的动力。温教授指出:通过我们对通络药物的基础研究发现通心络能够有效的防治微血管病变引起的缺血缺氧对微血管内皮的损伤,改善微血管的屏障功能,通心络能够减轻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通过4方面的机制改善微血管内皮功能和结构,通心络胶囊中的多种成分通过作用于不同靶点,产生承制调平的系统效应,从不同层面对孙络-微血管发挥综合性的保护作用。
不仅如此,他还带动了周围一片人。现在他所在实验室的很多人,都对“络病理论和通络药物在防治心血管病中的作用及机制”这个研究方向感兴趣,包括年轻的学生和年轻的学者。在此研究方向他已经培养了多位博士研究生。
从不认同到逐渐得到国际权威认可
温进坤介绍,由于不同的医学体系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不同,中医药走出国门的难度很大。中医药的疗效和作用要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接受,关键是开展国际合作。本届络病大会见证了加拿大中医药络病学会的成立,以及与美国密密西比大学合作的成果。密密西比大学已有170年历史,是美国最著名的天然物研究中心。中医药大部分来源于天然物,契合他们的研究方向。因此,Ikhlas A. Khan教授欣然表示,连花清瘟胶囊是一个大复方中药,密西西比正在开展针对它的临床研究,虽然会面临很多问题,但他们会努力迎接挑战。
以前,国外不认同中医药的研究结果,也与研究本身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有关。近年来,各研究团队把药物有效成分标准化、实验过程标准化,使研究结果在不同实验室之间可以重复。他坚信,络病理论相关的研究成果将日益得到国际权威的认可。
络学研究40年卓越团队人物专访:高彦斌
络病理论解决了当代一些重大疾病问题
络病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2000多年的时光里,它有过发展,有过沉寂,但始终未能系统建立。历代均有不少有识之士疾呼加强络脉及络病的研究。
络病理论发展的四大里程碑
首都医科大学高彦彬教授指出,络病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四大里程碑。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奠定了络病的理论基础,它提出了经脉、经络、血脉、络脉、络病的概念,经脉、络脉的功能,络病的诊断及治疗。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络病的临床证治基础,创立了旋覆花汤、大黄蛰虫丸、鳖甲煎丸、等通络代表方剂,同时总结了一系列临床应用疗效很好的虫类通络药物。清代叶天士发展了络病学说,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使络病成为内伤疑难杂病的病机概念;记载了络病的临床表现、提出“络以辛为泄”、“大凡络虚,通补最宜”的络病治法方药。当代,吴以岭院士勤求古训,博采众长,系统整理络病理论,提出从时间、空间、功能三个维度去研究络病学说,即络病学说研究的“三维立体网络系统”;著述“络病学”“脉络论”“气络论”,构建了“络病证治、脉络学说、气络学说”络病研究三大理论框架;研发了通络新药如治疗冠心病的通心络,治疗心律失常的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衰的芪苈强心胶囊,治疗外感热病的连花清瘟胶囊等,提高了当代重大疾病的疗效。
通络药物保护微血管提高了重大疾病临床疗效
高彦彬指出,当今,威胁人类健康的已经不再是传染性疾病,而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肿瘤、代谢病、呼吸性疾病等。微血管病变是心脑血管病、代谢病的共性病理基础,微血管病变没有重大理论突破已成为重大疾病难以提高疗效的瓶颈。近年通过中医络病理论深入研究,对微血管病变相关重大疾病的发病机制有了新认识,拓展了治疗新思路,创制了通络新药物,提高了重大临床疗效。研究发现中药通心络可以保护心肌缺血区微血管,心肌灌注单元及心肌细胞,改善急性心梗无再流,缩小梗死面积;通心络可以保护急性脑梗死缺血区微血管,改善脑血流灌注,保护血脑屏障和神经细胞,提高脑梗死区脑组织活性;通心络可以保护糖尿病肾病微血管,抑制肾小球及间质纤维化,保护肾单位,改善肾功能;参松养心胶囊保护心肌微血管,改善心梗后心肌微循环,逆转电重构、结构重构及神经重构,对于心律失常,快慢兼治都有很好的效果;芪苈强心胶囊保护心梗后心肌微血管,减少心肌细胞凋亡促进增殖,抑制心肌重构,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及心功能,治疗慢性心衰取得非常鼓舞人心的结果。
从历史角度看,络病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的重经轻络使络病理论沉寂了100多年。今天深入研究络病理论,恢复它的历史原貌并丰富发展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同时面对威胁人类健康的慢病,通过深入研究络病理论,拓展治疗思路,研发新药,降低慢病严重的致死、致残率,又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CSD 2025|皮肤科中青年医生实战能力提升项目总决赛收官
2025-07-03 -
06-302025
非小细胞肺癌联合疗法有新突破
-
new“珠峰”项目总结会在杭州召开,超万名乙肝患者实现临床治愈
2025-06-30 -
new双靶点GLP-1/GIP受体激动剂BGM0504 II期数据在ADA第85届科学会议发布
2025-06-25
-
独辟蹊径!易俊林团队发现缩小鼻咽癌患者放疗靶区新方法
2024-03-10 -
《2023中国高脂血症诊疗现状与疾病管理调研报告》在第六届进博会发布
2023-11-07 -
传承百年创新征程,攻坚糖尿病未竟之业
2023-04-12 -
18厘米超长阑尾被保住!《胃肠内镜》刊登我国专家保阑尾ERAT治愈最长阑尾急腹症病例
2022-12-11 -
泛肿瘤TRK抑制剂罗圣全®在中国获批,开启个体化医疗新篇章
2022-07-29
-
聚焦世界脑健康日五大核心目标,携手同行共促脑健康,2023中国脑健康大会成功举办
2023-07-27 -
18厘米超长阑尾被保住!《胃肠内镜》刊登我国专家保阑尾ERAT治愈最长阑尾急腹症病例
2022-12-11 -
县域医疗机构消化专科精准能力提升项目湖南试点启动会在长沙召开
2023-05-30 -
全球首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国发布
2023-06-12 -
【5·11世界防治肥胖日】今天,大声喊出“我要瘦”!
2016-05-17 -
两院院士增选工作正式启动!医学领域儿科、麻醉、神经病学优先增选推荐!
2023-07-27 -
长期肥胖增加食管癌和贲门癌风险
2017-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