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特别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特别报道/详情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研究进展

时间:2019-09-03 16:54:00来源:未知作者: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杨莉综述 王玉凤审校 阅读: 131657

WeChat Screenshot_20190831225717_副本.png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是最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是相似的,統计为5.3%,成人ADHD患病率2.5%。近年的研究在病因病理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病因学方面,发现了全基因组显著性的遗传风险位点,基因通路与网络的分析提示易感基因集中于神经元发育相关基因。对病理机制的认识从个别脑区发展为复杂的脑网络结构与功能异常,这些异常是发育性的,随着年龄增长部分患者可能好转。ADHD存在广泛的认知缺陷,包括多项执行功能如抑制控制、视空间和言语工作记忆、警觉和计划等。部分ADHD患者不能等待,倾向即刻而非延迟的奖励。ADHD的认知特征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

诊断方面,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 DSM-5)对诊断的分类和标准都做出了修改,首次将ADHD归类为神经发育障碍;并对成人ADHD的诊断标准进行了修订,症状标准的诊断阈值从6项减少到5项;起病年龄从“早于7岁”提高到“早于12岁”;排除标准中剔除了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SD),而即将出版的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 11th Revision)仍然保持了排除ASD;因此还需要更多研究。

治疗方面,已有大量研究支持药物治疗的短期疗效包括对执行功能有改善等。儿童、青少年和成人在疗效和耐受性特征上有差异。研究meta分析显示一些非药物治疗也能有效改善ADHD相关损害,如ADHD患者较弱的抑制控制有可能通过强化训练正常化。对于ADHD核心症状改善证据最强的是行为父母培训和行为教室管理。与一般儿童相比,多数ADHD儿童需要就预期行为进行更频繁和明确的提醒,并对他们的表现做出反馈。目前也推荐非药物可与药物治疗联合使用。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