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免疫”靠不靠谱
本期观点来自——
首都医科大学校长 饶毅教授
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 张文宏教授
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 董竞成教授
肆虐整整两月后,中国境内的新冠疫情终于在全民抗击下显露颓势。然而,放眼全球,疫情却在快速蔓延,截至3月17日7时,中国以外累计确诊病例数已超10万人,首次超过中国。英国政府近日抛出了“群体免疫”策略,首相鲍里斯甚至对公众说:要做好失去所爱之人的准备。到底“群体免疫”是什么样的医学概念?它与这次新冠疫情当真“匹配”吗?
饶毅:英国首相在说谎
群体免疫现象的意思是:如果少数人不肯打疫苗,但大多数人接种了疫苗,有免疫力,病毒就难以传播,就碰不到没有接种疫苗的人,所以呈现“群体免疫现象”。
但是,一个新的病毒出现之初,不遏制病毒传播,把全体人民暴露在病毒面前,是不可能出现群体免疫现象的。会出现的是:感染了会死的就死去,感染了不会死的就获得免疫,继续活下去。
但是,事先无法知道谁是天然有抵抗力的人,所以这就是让大家以身试毒,而且无法知道天然免疫力的人能否形成阻挡效应。虽然新冠病毒感染有无症状者、有大量轻症患者,但轻症患者和无症感染者都已经证明能够传染给其他人,他们没有形成天然屏障。
张文宏:这是人性和伦理的问题
这个策略背后有流行病学的理论基础,即普遍免疫可以形成稳态。但这种免疫力通常是由于已经接种疫苗而获得,但目前新冠病毒并没有疫苗来实现强大的群体免疫。
另外,这种策略对个体存在着风险,部分轻症患者会在无预警的情况下,骤然进展至危重状态,救治极其困难。从武汉前期经验和目前意大利、伊朗的疫情发展看,我们知道最大的风险是不加管控的疫情。疫情一旦迅速蔓延,重症患者增多,有可能会导致医疗资源的挤兑。
群体免疫的策略,不仅是科学问题,更会涉及人性和伦理。在现代社会科技文明发展下,我们希望更多人能够获得生存的权利,而不是以个体的微弱力量去面对自然法则的“优胜劣汰”。
董竞成:一定条件下有科学基础
这种似乎过于冷漠和理性的抗疫方法很难被大多数人接受,但是其本质上还是具有科学基础的。如果能够满足一些前提条件,且将来“新冠”会变成像“流感”一样反复骚扰人类的话,“群体免疫”可能就会变得十分必要。
鉴此,我觉得最好的方法应该是高度理性和人类情感的深度融合、数字和人性的密切结合、医学和人文的紧密相连、自然和人为的交叉融合,既坚持中华文化和哲学的观念,也尊重别国的认识和理念,取长补短,从而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我们的防疫模式,乃至世界的防疫模式,摸索出一种融合性的、既富有理性又充满感情的、中国式的防疫新模式。(综合自微信公众号华山感染、华山慢病相对时空、知识分子)
回音壁·(医师报官微:DAYI2006)
《于金明: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医疗服务,山东省肿瘤医院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宋箐 “如果因为疫情使肿瘤患者得不到及时救治,我们就是失职!”要做好这点真不容易,于院士辛苦了!
《逆行战疫·中西医结合 | 让大家“路转粉”的武汉协和中医抗疫方案》
@大宋.梅家小丫 中医中药调理身体健康不是一年二年,是中国千百年来老祖宗留给后人的宝贝。只是近些年来,被歪觜和尚把真经念歪了。
《一封来自钟南山爷爷的回信,小朋友们请查收!》
@冰灵 多难兴邦,科教兴国!这才是国民应该追捧和尊重的!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08-122024
梁万年:“三医”协同的基本路径
-
new2023年度“刷屏热词”之极端天气: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仍将持续增加
气候危机就是健康危机。
2024-01-05 -
10-312023
努力成为推动行业前进的力量
-
10-312023
网络调查亦有弊端
-
2023年度“刷屏热词”之极端天气: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仍将持续增加
2024-01-05 -
实力是唯一的话语权,实干是唯一的兴邦路|疫情期间,一名老师给学生的信
2020-05-19 -
医生不是“药神” 政府才是
2019-03-07 -
我们要交三个朋友
2019-01-24 -
医生要做“会工作、会休息”的引领者
2019-01-17
-
“走廊医生”走下神坛
2017-12-27 -
分级诊疗:心急别忘冷思考
2017-08-15 -
我们要交三个朋友
2019-01-24 -
好医生赚大钱 是患者的福音
2017-08-07 -
应纠正对细菌的片面认识
2023-05-09 -
医生要做“会工作、会休息”的引领者
2019-01-17 -
有偿刊登论文不合理
2016-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