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主题巡展
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主题巡展/详情

李涛:“两把钥匙”守护公众心理健康 | 致敬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时间:2024-08-09 13:28:07来源:医师报作者:张艳萍 湘雪 阅读: 138651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张艳萍 湘雪)浙江省刚刚公布的首批研究型医院建设单位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下称浙大精中(杭州七院))入选,也是浙江省唯一一家精神专科医院入选。

7月21日,浙大精中(杭州七院)院长李涛与《医师报》记者分享3年多来的成绩时,言语中透露着自信与激动:“这是对医院守护公众健康的肯定,也是3年多来,我们全院员工一起努力奋斗,从传统意义上临床精神专科医院向学术研究型发展的结晶。”

刚刚公布的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榜单中,浙大精中(杭州七院)的排名,由以前的三四十名跃升到现在的第十二名;医院从浙大非直属医院变身为浙大直属医院,深耕亚专科专业服务,同时拥有了浙大脑院附属医院的身份。这些闪亮招牌,是李涛三年多来,主导医院转型,将浙大精中(杭州七院)打造成“精神卫生健康”高地的具体体现。

也是医者匠心的生动诠释,实行精细化诊疗,解决治疗问题,关口前移社区学校,助力疾病早期识别及预防,李涛用治病和保障“两把钥匙”守护公众心理健康。


主导转型

希望用更多新技术服务大众

“浙大精中(杭州七院)从1954年建院以来,就以解决精神心理问题被杭州人民所熟知,医院发展到今天,已经拥有两个院区,1600多个床位,在全国都属于规模较大的精神专科医院。服务的患者人群不仅来自于杭州,浙江华东片区,全国的患者都会慕名来到我们医院就诊。”李涛表示,要服务好百姓,只有不断创新。

时间回到2020年11月,华西学习成长基因与浙江创新改革基因相碰撞,李涛被任命为浙大精中(杭州七院)院长。如何将华西基因与浙江基因完美结合,做守护大众精神卫生健康信赖的医院,是她面临的首要问题。一上任,她就做出了一个敢为人先的决定,主导建院66年的医院开展转型。初衷是希望把国际国内以及自己研发的相关成果能在临床尽早应用,用更新更好的技术,为杭城、浙江以及整个华东片区更多的公众提供更好的专业精神心理健康服务。

有了目标,一系列工作陆续实施。浙江省今年开始进行研究型医院遴选评审评估,浙大精中(杭州七院)在2020年底,就开始建设研究型病房,常规临床病房建立2+X模式,一是轻症的睡眠障碍研究型病房,另一个针对相对比较重型患者的研究型病房,X研究型病床散布全院各个病区,通过相应研究课题项目为患者提供相应服务。2021年年初,开始建设临床科研一体化平台,把临床日常工作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和科研项目产生的数据紧密整合,通过科学研究再反扑到临床,为临床工作做指导,目前一些研究成果已呈现。未来将打造1+2+X模式,1是专用研究型病房,相关临床项目都可以在研究型病房来开展。

李涛表示,也得益于近年来国家对于精神心理疾病的特别重视,医院定位于学术研究型后,有机会牵头和参与了国家脑计划相关研究项目,以及浙江省、杭州市跟精神心理疾病相关的研究项目。

发展离不开人才,在杭州市卫健委的大力支持下,李涛还注重医院内部人才培养,临床和科研为人才提供不同上升渠道。同时做好高端人才引进的同时,还引进能带来最新理念的中青年人才,如今已经初步建立起各个亚专业以及专职科研的人才梯队,营造重视科研人才、激励科研产出的良好氛围。

“医院的发展也离不开浙大的支持。从2021年3月,成为浙大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到2023年10月,正式成为浙江大学医学院直属附属医院,离不开浙大专家对医院支持。”李涛表示:“浙江大学脑科学研究、神经科学研究在全国以及在全球都是比较领先的,段树民院士、胡海岚教授、李晓明教授等顶尖的神经科学家,对睡眠障碍、抑郁症、焦虑症研究成果都和我们医院临床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了。”


全病程管理 七成患者就医“心”体验

在浙大精中(杭州七院),医师报记者发现,来看病的患者像看其他躯体疾病一样有序排队。

“我们医院已有70年历程,老杭州人对七院的认识,可能会想象是用铁栏杆把患者封闭在病房里面,其实目前有七成的患者就医时就像看其他躯体疾病一样。”李涛表示,目前,从患者结构来讲,不管是门诊病人还是住院病人,一部分患者属于传统意义上的重型精神疾病,作为专科医院需要为这类患者服务;但随着国家精神卫生政策的进步,近年来,这部分患者在基层也可得到相应服务,医院这部分患者占到三成,医院更多的是服务于另外七成人群,包含情绪问题、睡眠问题,以及其他有躯体问题伴有精神或者心理健康的问题的人群。

李涛在医院亚专科建设上高位推动,解决痛点难点问题。她表示,既按照国际国内学科通识要求,同时具有医院特色。亚专科设置有重性精神障碍、心身疾病,心身疾病又分为睡眠、焦虑、抑郁、强迫等。按疾病病种分类有儿童青少年科、老年科,同时设置ICU重症病房、神经内科。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ICU重症病房设立,为有躯体疾病同时有精神疾病的患者救治提供了保障。

“这部分患者,送到没有ICU重症病房的精神专科医院,精神科医生处理起来有一定难度,就要转到综合医院去接受治疗,可到综合医院,由于医院不一定具备病房条件或者处理的条件,他们处理这样的患者也有难度,以往这些患者常常游离于综合医院和精神专科医院之间。ICU重症病房的设立,现在综合医院的这类患者常常转入到我们医院接治疗。”李涛表示:“同时去年设置多学科联合门诊,初衷就是让需要多学科处理的患者得到精神专科的专业服务。多学科联合门诊,由我和神经内科主任牵头,对于有神经内科疾病比如罕见疾病同时也可能有精神心理问题的患者,有些是在其他医院好多年没有得到明确诊断或者没有明确治疗方案的患者,通过预约制,我们联合影像科、营养科、儿童青少年科、老年科等至少是5位专家同时为患者提供门诊会诊服务,已经为一些罕见病患者给出了明确诊断,并给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案。 ”


深入社区 让早防早治深入人心

随着社会发展,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精神卫生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守护公众心理健康,李涛带领团队还走出医院,深入社区、学校,让早防早治理念深入人心。

“2023年,一名14岁女孩子因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带着爸妈来到医院找我咨询,当时孩子爸妈不理解女儿为什么要带他们到精神专科医院,经过交流得知是爸妈经常争吵影响到了孩子的情绪,孩子认为爸妈应该接受心理健康服务。”李涛说,经过检查,小女孩没问题,经过和这家人半年时间的交流,孩子情绪逐渐改善,他们也完全可以自己来解决问题了。

“如今我们有相当一部分工作已走出医院,深入学校、社区,一方面给学校老师和社区工作人员提供心理健康知识,让他们能够早些发现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做到早期预防,有了疾病可以通过科学手段让他们早日回归健康。”李涛说,14岁女孩主动带着爸爸妈妈到医院接受心理健康服务,并且有一个好的结果,就是得益于孩子在学校接受了精神卫生知识科普。

“现在随着人们寿命延长,我们要通过努力,让老年人群真正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晚年生活。”李涛举了一个例子,一位70岁老人,总觉得自己的钱找不到了,不是怀疑儿女偷了,就是怀疑邻居偷了,当家人带来医院检查时发现脑部已经萎缩,治疗非常困难了。其实老人是记忆力下降所导致。不少老年人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总觉得是年龄大了记忆力不好,是一种自然现象。其实,精神心理疾病是生命发展过程中必然伴随的一种现象,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剧,老年痴呆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负担。对于这些情况,如果能在出现苗头时早点发现,就可以通知专业的干预,帮助他们解决睡眠问题、情绪问题,可以降低疾病的发生率,甚至可以成功阻止此病的发生。对此,浙大精中(杭州七院)的专科医生走入社区,定期为老人提供心身体检,通过专业的筛查,早期发现患老年痴呆的危险因素,并对那些风险较高的老人提供专业的科学干预。


“精神卫生健康”高地需要持续攀登,回望研究型医院走过的3个多年头,换来多个闪亮招牌,李涛坚定地说,未来一两年会有相应新技术、新成果出现,而未来5到10年将是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和新技术爆发期,能更好地为杭城及华东片区的公众提供专业的精神心理健康的服务。同时随着精神健康知识普及的持续深入,精神疾病的早防早治也一定会更加深入人心。


责任编辑:张晶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