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主题巡展
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主题巡展/详情

写给李志刚医生:气场2米8的大帅哥,谢谢啦丨8·19中国医师节特别策划·给医生的一封“情书”

时间:2024-08-12 20:46:05来源:医师报作者:zhangjing 阅读: 90313
一张薄薄的信纸,承载着写信人的万千情绪。
我们总说医生和患者是一个战壕的战友,是一条船上的盟友,目标是抵御疾病“恶魔”的侵袭,共同抵达安全健康的港湾。作为患者,谁都希望遇到“暖医”;作为医生,谁都希望遇到“暖患”。当人人都有温度时,社会就不会冰冷。在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即将到来之际,《医师报》聚焦医患之“情”,特别策划了“给医生的一封‘情书’”专题报道,展示医患之间互信、互尊、互爱等友情亲情的故事。这一字一句,发自肺腑之“情”,不仅包含了患者对医护医疗技术和服务的认可,也承载着“双向奔赴”的浓浓医患“情”。



我的世界被重新点亮了

尊敬的李志刚主任:

值此医师节来临之际,我与家人真挚地希望能借这封书信稍稍传达我们的敬仰感激之情。

作为一个多年前得过恶性肿瘤的30岁年轻患者,人生从那一刻开始就充满了很多不确定性。但是即便我自认做好了面对任何困难的准备,2022年发生的食管气管瘘依然把我打到了谷底——不能吃喝,不能躺卧,极易感染,十瘘九死不是说说而已。

在经历了6个月的鼻饲后,保守治疗宣告失败,当听到上海的消化内科专家说着:“一线希望就是有外科医生给你们做修补,但是你们这个瘘的位置太高了,很难。”

我的妈妈,一个几乎从不为任何事落泪的女人,哽咽着问我,“孩孩,怎么办?你才30岁不到,难道要一辈子带着管子吗?难道就等着管子堵塞活活饿死吗?”

我的天暗了。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在另一位非常好的医生的推荐下,我们找到了您。也是在第一次问诊的时候知道,即使您的号总是早早预约一空,但是只要初诊病人有需要,都可以一早去加号。当时我们颤抖着给您看了我们所有的报告,深怕您会和别的医生一样拒绝我,但是您淡定地说了一句:“手术可以做,准备住院完善检查。”

我的天又亮了。

手术的难度很大,且没有多少验证过的经验。气管覆膜支架下的麻醉,一着不慎就是手术中感染;超高位的瘘修复,只能用剪裁过的胃与咽喉吻合,世界级的难度且容易有术后并发症;再加上我本身非常狭窄的气管,要是被一口痰堵住,随时窒息。

在做完手术快两年后的今天,在累积了更多医疗知识的今天,更感慨当年您为了我做了一个多么奋不顾身的决定。我记得某部医疗电视剧里的主角大义凛然地说过,外科医生就该一直挑战极限,勇攀高峰,我想您就是艺术作品的具象化,是真正地把难度当作高度,且敢为天下先的医学先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您的感召下我也成为了10个病友群的管理员,从而了解到您接了很多高难度的挽救性手术,您还在国际医学舞台上积极发挥着自己的能量,更是常常百忙之中抽空义诊。

我想这就是真正的不忘初心吧。一个好医生身上永远有那种悲天悯人的神性。

如今您俨然成了我的良师益友,不仅治好了我的病症,还给了我很多力量,让我即使被打倒100次,也能在第101次再次鼓起丧失的勇气。

谢谢您!您永远是我心目中气场2米8的大帅哥刚刚主任!

您的患者

小芙芙





医生的作用是陪伴和助力,

真正的主角都是他们

看到她在信中的表达,我愧不敢当,但如果能传递正能量,那也是借她的力量。医生的作用其实是陪伴和助力,真正的主角都是他们。

在我们整个从医生涯中,实际上会碰到很多非常励志故事,不单单来源于医护人员,有很多其实来源于患者。

这位年轻的姑娘就是其中之一。她在很早以前就患上了气管肿瘤,最终演变成气管食管瘘,这时患者没办法正常进食。但这位坚强的姑娘通过一根鼻饲管完成营养支持,并且到国外完成硕士学位。在三年国外生活中,她一直靠一根鼻饲管来维持自己的营养支持,这是需要有非常非常强的生活意志才能完成的。直到后来,她来到了上海市胸科医院,我们成功为她进行气管食管瘘修复,让她能够重新恢复经口进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

李志刚


责任编辑:张晶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