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立宁:以敬畏之心待生命安全 | 致敬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里,有一间十分简朴的办公室。办公室里只有一套办公桌椅、一台电脑、一个打印机和一排书柜。凑近一看,书柜里整齐地排列着一张张聘书。
这间办公室的主人公就是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麻醉科主任黄立宁教授,他在麻醉学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赢得了同行的尊敬和患者的信赖。作为科室主任,黄立宁不断追求创新与发展,带领团队为每一位患者提供最安全、最舒适的医疗服务。
“在手术室里,我们的责任是守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在手术室外,我们的任务是为患者提供舒适的体验。”他坚信,以敬畏之心对待每一位患者,是每一位麻醉医生的职责所在。“患者将生命托付于我,我必以专业和关怀回报之。”黄立宁如是说,这不仅是对麻醉工作的承诺,也是对患者生命尊严的坚守。
科研创新:围术期脆弱脑功能保护
作为河北省最早的硕士和博士培养点,以及国家级麻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麻醉科拥有57间手术室,年完成各类手术麻醉70000余例,其中老年患者和婴幼儿占比30%左右。
“老年和婴幼儿大脑属于脆弱脑,麻醉和手术可以影响脆弱脑功能。”黄立宁介绍,在我国,每年有数千万老年人需要进行麻醉和手术,其中约300万人可能会发生术后神经行为异常,如术后躁动、谵妄和认知功能障碍,这些问题会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医疗费用增加。
在一次紧急手术中,一位94岁的高龄者因跌倒导致髋部骨折,需要立即进行手术。此患者是第三次手术,第二次发生顽固性术后谵妄,由于老人的大脑属于脆弱脑,此患者属于术后谵妄发生的高危人群,麻醉和手术可能对其认知功能产生影响。根据过去的研究和临床经验,黄立宁仔细的考量并与家属沟通后,采用精准麻醉监测和生命体征调控,复合右美托咪定作为麻醉管理的一部分。不仅维持了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为大脑提供适度的供血和供氧,也维持了合适的麻醉深度,精准控制药物用量,从而避免患者术后的认知功能损伤。此患者未发生术后谵妄,改善了麻醉和手术对脆弱大脑的影响。这一病例是他研究成果中老年患者围术期脑功能保护的临床缩影。
此外,黄立宁团队还发现,在婴幼儿患者中,右美托咪定可以减轻术中循环波动,降低应激反应,降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这为婴幼儿患者的围术期管理提供了新的策略。
“基于此,我们还通过多学科合作,建立了一套围术期综合管理策略:围术期应用多重监测、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和精准麻醉管理等措施,为患者的围术期脑灌注提供了有力保障,减少老年和婴幼儿患者在手术中的脑功能损害,为其建立了一道安全的围术期屏障。”黄立宁说道。
黄立宁团队在围术期脑功能保护方面的科研成果和临床实践,不仅提升了患者的术后安全性和满意度,还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提升脆弱脑功能患者围术期的整体管理水平树立了鲜明的导向。
临床实践:术后快速康复的麻醉管理
近年来,加速术后康复(ERAS)在国内日益受到重视,并成功应用于多种外科手术的围术期管理。2021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和麻醉学分会基于2018年共同发布的《加速康复外科中国专家共识暨路径管理指南(2018)》,结合过去三年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新进展,再次共同发布了《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该指南涵盖了普通外科结直肠手术、肝胆手术、胰腺手术、胃及减重手术等多个方面,标志着ERAS在中国推广应用道路上取得了重要的里程碑式进展。
在此背景下,黄立宁及其团队深知ERAS策略对于改善患者术后的重要性。为此,他们不断探索围术期麻醉管理的新方法、新技术,旨在通过优化围手术期的各个环节来实现这一目标。如在术前阶段,团队会对每位患者进行细致的评估,并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案;同时,摒弃了传统的术前八小时禁饮禁食的做法,根据最新的指南共识,采取有益于患者快速康复的禁食水方案。在手术过程中,采用肺保护通气策略、目标导向液体治疗以及优化术中体温管理等措施,以减少手术带来的创伤应激。在术后,采取多模式镇痛策略,有效降低了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提升患者术后镇痛满意率和舒适度体验。这些措施共同促进了患者的快速康复。
“这些成果不仅为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也为医疗机构节约了宝贵的医疗资源。”黄立宁表示,通过这些综合性的管理策略,团队不仅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术后安全性和满意度,而且还成功地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日间手术:麻醉科在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发挥关键作用
2023年4月的一天,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了医院的走廊上,带来了一丝温暖和希望。在神经外科的诊室里,张庆九教授正与一位焦急的患者李明(化名)交谈。他在体检中意外发现了颅底鞍区的肿物,经过诊断,被确诊为垂体瘤。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李明感到既害怕又无助,但他知道,他必须尽快确定诊疗方案。
张庆九向李明介绍了一种新的手术模式——日间手术。这种手术模式核心是可以在24小时内完成入院、手术和出院,大大减少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和费用。李明听后,虽然有些犹豫,但最终还是决定尝试这种新的手术方式。
手术的关键在于麻醉,而负责这项任务的正是黄立宁。手术当天,黄立宁早早地来到了手术室,他仔细检查了所有的麻醉设备和药物,确保一切准备就绪。李明被推进手术室时,黄立宁用温和的声音安慰他,让他放松下来。随着麻醉药物的缓缓注入,李明渐渐进入了梦乡。
手术室内,张庆九和他的团队开始了精细的操作。他们通过鼻内镜,小心翼翼地将李明颅底鞍区的垂体瘤一点点地切除。而黄立宁则在一旁密切关注着李明的生命体征,确保他的安全。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手术终于顺利完成。李明在黄立宁的精心监护下,逐渐从麻醉中苏醒过来。他感到有些疲惫,但精神状态良好。在随后的24小时内,李明恢复得非常顺利,最终如期出院。
李明的经历,是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日间手术成效的体现,也是黄立宁为患者提供更高效、更便捷医疗服务的承诺的兑现。
2021年,在医院领导支持及各科室的配合下,医院积极推广日间手术麻醉工作,并成立了日间手术中心;2022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成为国家首批日间医疗质量规范化管理哨点医院;2023年9月通过国家卫健委哨点医院复核。截至目前,泌尿外科、胃肠外科、骨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神经外科、小儿外科、口腔外科等都开展了日间手术。
“作为科室主任,我每天都在思考,如何带领团队在‘竞争激烈的医疗行业’突出重围。”黄立宁指出,在三级公立医院的55个绩效考核指标中,与手术相关的指标占据了20个,这些指标与麻醉科的工作密不可分。除了直接相关的手术指标外,医疗服务占比、医护比、每百名医生科研经费、住院医师首次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等间接相关指标与麻醉科有着重要联系。
他表示,麻醉学科在围手术期多学科协作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其规模随着医院的高质量发展而不断扩大。如何利用学科优势,将麻醉科建设成为医院的关键枢纽和强有力的支撑学科,对于医院的整体发展至关重要。日间手术在三级公立医院的绩效考核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考核的重点之一。2023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共开展日间手术8560例,占全院手术比例15%。目前,该院完成日间手术万例,获得了患者好评,也带动了河北省日间医疗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
紧急手术:守住患者生命安全的底线
“紧急情况!我们有一位车祸伤者,需要立即启动创伤团队响应。”多年前的一个夜晚,医院的急诊室里灯光如昼,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穿梭其间。一名面色苍白的女童(欣欣)被紧急送入,她的母亲紧握着她的手,眼中充满了绝望和恐惧。
医院迅速反应,组织了一个由麻醉医师、外科医生、护士和营养师组成的多学科团队。他们的目标是挽救这个垂危的生命,并且让她重获健康。
“她的血压几乎无法维持,生命体征微弱到几乎无法监测。”黄立宁回忆到,彼时的手术室内,每个人都屏息凝神,专注于每一个细节,因为他们知道,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影响到欣欣的未来。
随着手术室内紧张的气氛,黄立宁及其团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在此刻显得尤为重要。他们深知,麻醉不仅仅是让病人在手术中不感到疼痛,更重要的是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确保手术安全顺利进行。
黄立宁首先对欣欣进行了全面的评估,考虑到她的年龄、体重和当前的生理状态,精心计算了麻醉药物的剂量。他知道,即使是微小的误差,也可能对女童的生命造成威胁。在给药的同时,团队成员准备好了各类抢救药物,他密切监测着女童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关键指标,确保她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都处于最佳的麻醉状态。
麻醉团队密切关注着手术的进展,不断地调整着麻醉药物的输入,并且关注生命体征和出入量的变化,以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危机情况。在手术的关键时刻,欣欣的血压突然下降!情况变得十分危急,黄立宁迅速判断,立即调整了药物的剂量,并指示团队成员进行相应的处理。他的冷静和专业,让整个团队都充满了信心。在黄立宁的带领下,团队成功地稳定了欣欣的生命体征,手术得以继续进行。
手术结束后,欣欣被转移到了重症监护室。黄立宁并没有因此放松警惕,他知道,术后的恢复同样重要。
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的作用至关重要,他们不仅要确保患者在整个手术过程中的舒适度,还要实时监测和管理患者的生命体征,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黄立宁和他的团队就是这样的“生命护航人”。黄立宁后来回忆说:“我们坚守住了这个底线。”
后记
在麻醉科几代人的努力下,麻醉科成为了医院的关键枢纽和强有力的支撑学科,获得河北省医学重点学科、河北省临床重点专科等荣誉。不仅河北省内确立了卓越的学术地位和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成就,在全国范围也具有一定影响力。
黄立宁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上,更在于他对年轻医生的培养和对医学教育的贡献。黄立宁坚信,通过教育和实践,可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麻醉医生,为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更有力的保障。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麻醉学科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黄立宁和他的团队正致力于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实践,以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患者的舒适度。同时,他们也在积极培养下一代麻醉医生,确保这一重要领域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黄立宁和他的团队用行动诠释了“敬畏患者生命安全”。他们的故事,是对生命尊重的最高礼赞,是对医学使命的不懈追求。他们的故事,也将激励着每一位医学生和年轻医生,提醒他们以患者为中心,不断追求医学的深度与广度。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麻醉医师潘灵辉的多面人生 | 致敬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为医,要成为怎样的医者?医院文化,该如何打造?潘灵辉坚持“在身边树立先进典型,用身边故事培养人”的做法。
2024-12-20 -
new陈勇刚:超声针式微创 守护“生命之翼”|致敬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2024-11-30 -
new鲍遇海:闯“禁区”之险 守生命之权|致敬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2024-11-18 -
new厦门市第五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专注康复 让健康重新启航|致敬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2024-11-18
- “抗癌元气站”患教专题
- 301呼吸论坛
- 活动专题
- 会议专题
- 2020IDSC感染年会
- 2020征文活动
- 第六届医学家峰会
- 2021CSCO指南会
-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全国心血管年会暨第十二届海峡心血管病高峰论坛
- “云中论道”淋巴瘤临床思维与诊疗实践研讨课
- 医师报理事会名单
- 2019医学家峰会专题
- 专题模板
- 医师报APP下载
- 中国白内障认知与治疗现状调研
- 纪录片《手术两百年》之医学大家访谈录
- 第五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
- 国士无双 医界丰碑
- 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主题巡展
- CGOG2021北京消化肿瘤国际高峰论坛暨中国胃肠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组年会
- 第四届CSCO肿瘤支持与康复治疗学术年会暨第十七届全国癌症康复与姑息医学大会
- 2021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年会
- 2021-301呼吸高峰论坛
- 日贯长虹,镜瘦竞美
- “高光时刻——遇见CSCO2021·《医师报》官方报道”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党建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管理论坛
- “中青年呼吸学者精英榜”推选宣传活动
- 2021中国肿瘤学大会
- 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 卓哮论坛直播间|共话呼吸:呼吸健康规范化诊疗全国系列会议
-
明亮眼睛 美好生活 Bright eyes Beautiful life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团队
2024-08-19 -
写给赵文召医生:最喜欢与您像朋友一样唠嗑看病丨8·19中国医师节特别策划·给医生的一封“情书”
2024-08-26 -
王景福:怀揣小理想,成就儿童肿瘤学科大梦想|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2023-08-15 -
长海医院肝胆胰脾外科:长海有金钢 四步战“癌王” | 致敬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⑤
2024-08-05 -
上海九院眼科:守护“视”界 共创“睛”采 |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2023-08-15 -
吴炅:每一天,每一台手术,服务好每一位患者 | 致敬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2024-08-21 -
全方位个性化 守护血糖健康 | 致敬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2024-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