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要让学生直面病人的痛苦和生命的脆弱丨“既是医者 也是师者”第40个教师节特别策划
大多数教学医院的医生都有着两重身份,他们既是“医者”,也是“师者”。不仅要救死扶伤、潜心钻研,还要教书育人,将最前沿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传授给青年医生,传递医者对于生命的敬畏与责任。值此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医师报》特别策划“既是医者 也是师者”系列专题报道,邀请各专科医学教师谈谈如何做好医学教育,传递医学的深度和温度。
本期嘉宾:西安医学院医院发展管理处处长兼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 王胜昱
您心目中的医学教育是什么样的?
王胜昱教授:医学教育应是严谨与人文关怀并重的综合体系,既注重医学知识的深度传授,又强调对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医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它更是一种艺术,关系到如何将科学技术与人文关怀融为一体,治病救人,并守护患者的尊严。
因此,医学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临床能力的培养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临床实践来体悟和掌握复杂的疾病诊疗技能。医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更要带领他们直面病人的痛苦和生命的脆弱。通过真实病例和手术场景,让学生学会应对各种复杂的临床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诊疗能力和应变能力。
科研思维的培养 医学的进步依赖于不断的研究和创新,因此,科研素养也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研训练,学生可以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性分析以及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力。科研不仅是创新的源泉,也是未来医学发展的基石,学生应当在求知欲的驱动下探索医学领域的边界,并学会提出并解决临床中的疑难问题。
医患沟通与人文关怀 一位优秀的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有高超的医患沟通能力。医生面对的不仅仅是疾病,更是承载着情感、家庭和社会关系的病人。如何通过沟通传递信任、让患者感受到关怀与尊重,是医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我始终坚信,医学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同理心与责任感,使其成为既能解决生理问题,也能抚慰心灵的全能医生。
您求学、从医生涯中,哪位老师、前辈给您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哪种精神给您带来了指导或影响?
王胜昱教授:在我的求学和从医生涯中,有一位老师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不仅是医学领域的权威,更是一位道德楷模。他教会了我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
我记得他曾经对我说:“医生治的不是病,而是病人。每一个病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家庭,他们对医生寄予了巨大的信任。”这句话深深刻在了我的心里。每当我面对一个复杂的病例时,我都会想起老师的教导:医疗的核心不只是病理学知识,而是如何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对生命的拯救,如何在绝望中给患者带来希望。
除此之外,这位老师在科研上严谨而执着的精神同样让我获益匪浅。他常常鼓励我们大胆提出假设并付诸实验,通过反复的实验和验证来寻找真理。这种不懈探索的精神,深深影响了我在日后的临床与科研工作中如何看待问题、如何解答疑惑。
您觉得现在学生和以前的学生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您是如何因材施教的?
王胜昱教授:现代学生与以往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的信息获取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如今,网络让医学知识的传播更加便捷,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快速获取最新的研究成果与技术手段。与以往主要依赖于书本和课堂讲解的学习方式相比,今天的学生在知识获取上有着显著的优势。这一变化使得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他们更加注重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并具备更强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然而,也正因为信息过载,学生们有时容易忽略知识的系统性,或者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感到迷失。因此,作为教师,我认为在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因材施教。对于那些善于自我学习、思维活跃的学生,我鼓励他们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帮助他们在创新思维的道路上不断前进。而对于那些相对依赖课堂知识的学生,我会更多地帮助他们打好基础,逐步引导他们建立起系统的医学知识体系。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不同,因此我会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学中,我会通过模拟真实的临床场景、讨论复杂的病例,鼓励学生们主动思考、互相讨论,提升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兴技术发展下,您对未来医学教育有哪些畅想?
王胜昱教授: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未来的医学教育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技术不仅会改变我们获取知识的方式,还会重新定义医生与患者、医生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人工智能的辅助 未来,人工智能将在医学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它可以通过对海量临床数据的分析,帮助学生进行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决策的训练。例如,AI可以为学生提供虚拟患者,模拟不同疾病的临床表现,学生可以通过与虚拟患者的互动,积累临床经验并锻炼决策能力。
虚拟现实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为医学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通过VR技术,学生可以在虚拟手术室中进行复杂的手术训练,真实模拟操作环境,从而大大提升他们的操作技能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这种“无风险”的训练方式,将会为未来的医学教育带来颠覆性的改变。
个性化教育的实现 大数据的应用将使个性化的医学教育成为可能。通过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分析,教育者可以更精确地了解学生的优劣势,从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未来的医学教育将不再是“一刀切”,而是基于每位学生的特点,进行量身定制的教育,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最大化地发挥其潜力。
尽管技术在不断进步,我始终坚信,医学的核心永远是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无论未来的技术如何发展,医生这一职业的本质不会改变。未来的医学教育,应在技术的加持下,更加注重医生人文关怀和伦理责任的培养。医生不仅是治病救人的技术者,更是守护生命、传递关爱的使者。
总的来说,医学教育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但唯有深刻理解医学的使命与责任,方能使我们的教育培养出兼具专业素养与人文关怀的新时代医者。
专家简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04-082025
当医生成为患者家属
-
12-112024
中国抗癌协会像一所大学
-
12-112024
突破困境 “整合”世界的智慧
-
12-042024
生命“闯关”
-
医学人文学科独立建制“是时候了”
2024-11-12
-
医学人文学科独立建制“是时候了”
2024-11-12 -
当化疗遇上“话疗”
2024-11-26 -
在陪伴恩师最后的日子里 —— 夏穗生先生逝世 5周年祭
2024-03-26 -
夏景林教授:培养有温度善创新的医者丨“既是医者 也是师者”第40个教师节特别策划
2024-09-09 -
为什么东西方最优秀的学生都送去学医了?丨“既是医者 也是师者”第40个教师节特别策划①
2024-09-09 -
医学教育要让学生直面病人的痛苦和生命的脆弱丨“既是医者 也是师者”第40个教师节特别策划
2024-09-09 -
当医生成为患者家属
2025-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