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主题巡展
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主题巡展/详情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在家门口享受 “国家队”诊疗服务 | 致敬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时间:2024-09-11 20:15:50来源:医师报作者:黄晶 阅读: 132321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黄晶)7座城市、9条线路、11趟专列、1619张医者海报……为庆祝第七个中国医师节,从8月19日开始,“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关爱生命‘救’在身边”全国地铁巡展主题公益活动开启了为期一个月的地铁海报巡展活动。

海报以医者的专业形象为健康代言,传播急救等科普知识、防治理念,呼吁社会关注健康;展示医者精神,彰显医务工作者护佑人民健康的职责使命,架起沟通医患的桥梁。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程兆云副院长团队登上了北京专列,以“以心修心,守护生命”为宣传主题,呈现了医者的责任与担当。为了深入了解医者背后的故事,《医师报》采访了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外科医学部主任张志东教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成人心脏外科中心主任赵子牛教授,让我们共同走近他们,领略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风采。

阜.png


张志东教授

不断挑战心脏大血管手术禁区

2005年,一位50岁左右的男性患者,因突发重度胸痛到医院就诊,医生综合评估后认定为“A型主动脉夹层”。急性主动脉夹层又被称为“人体炸弹”,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快会死于主动脉破裂或急性心脏填塞,48小时以内死亡率可达50%以上。医院快速为患者实施了手术,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患者发病时儿子正准备高考,现在已经在家含怡弄孙了。”张志东教授表示,A型主动脉夹层是大血管外科中最凶险的疾病,手术成功救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庭。


“坚韧”是成员都具备的品质

大学毕业后,张志东被分配到医院,看到心胸外科前辈位救治急危重症患者,每完成一台复杂而又极具挑战性的手术,就可以把在生死边缘徘徊的患者拉回人间,其中的自豪感与成就感无法用言语形容。

张志东选择了最心仪的心胸外科专业,后来又投身于最具挑战性的大血管外科。心外科手术风险更大、技术难度更高、成长周期更长,因为热爱,使张志东化困难为动力坚持了下来,在手术技术方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

大血管外科是最近20年发展起来新兴学科,近几年在整个心血管外科里,大血管外科的总体手术量保持最高增长速度。“大血管外科是心脏外科中的奇兵。”张志东解释,大多数的大血管病患者,都是急、危、重患者,这就要求大血管外科医生随时待命。挑战高难度手术是张志东的兴趣,因此他被大外科吸引,投入到大血管外科的诊疗中。

“坚韧”是每个团队成员都具备的品质,耗得起时间、熬得了夜,情怀是坚持下去的动力。


综合实力位于全国前列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大血管外科是一个团结的科室,团队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团队始终技术方面追求卓越。

无血医疗并非外科手术“无出血”,而是在术前、术中及术后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减少出血,最大限度避免或减少患者的异体输血。临床上,“无血”外科手术时,医生把患者流出来的血液经过专业处理后,重新输回患者体内,既节约用血又安全。这是一项对技术要求非常高的手术,喜欢挑战高难度技术的张志东自然不会放过,正是这一技术,在医院接诊那位Rh阴性“熊猫血”的复杂患者时派上了大用场。在8个小时的手术中,专家们实施了“主动脉窦部成形+主动脉瓣成形+升主动脉置换+主动脉弓置换+硬象鼻支架植入术+临时起搏器植入”等6个手术,终于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其间失血量极低,术前备好的800毫升救命的“熊猫血”红细胞,也失了用武之地。

对于重症脏器灌注不良的患者,既要保证手术的安全,又要保证患者等待手术时夹层不破裂。手术的选择时机很重要,团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一位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严重的肠道缺血,此时轻重缓急如何抉择?张志东通过评估,选择为先通过介入技术缓解肠道缺血,经过几天的治疗后,再进行A型主动脉夹层的手术。

主动脉根部动脉瘤,既往手术会将主动脉瓣一起换掉,这就给患者术后带来了长期的抗凝困扰。而张志东团队攻克手术壁垒,可以为患者保留主动脉瓣,解除了患者的后顾之忧。这样一台高难度手术,已经成为医院的常态化手术,为患者保驾护航。

在老年病高龄主动脉手术上,团队坚持做胸部上端小切口主动脉弓置换,不仅很好地救治患者,而且尽可能地减轻患者的创伤,保证远期预后。

以上这些危重复杂的患者,需要团队的协作和努力。如大血管外科成立后,致力于打造一个完美的协作团队。如对A型主动脉夹层,从院前急救到手术,到术后监护,到康复,是一个完整的闭环治疗。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建成了河南省第一家专业的血管重症监护室,不仅提高了救治效率,救治成功率也大大提升。

“团队协作、勇于挑战,这是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大血管外科的优势。”张志东强调。


赵子牛教授

始终走在技术创新的最前沿

80岁的简大爷,多年来一直饱受心衰折磨,半个月前出现呼吸困难,无法躺平,只能“端坐呼吸”。检查后发现,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都有极重度或者重度关闭不全,此外,慢心率、房颤、全心扩大导致左心室射血分数仅32%(正常人要在50%以上),层层难题叠加,使治疗变得极为棘手。

赵子牛教授敢于挑战高难度手术,变不可能为可能,一台手术为患者实施了“主动脉瓣生物瓣置换+二尖瓣成形+三尖瓣成形+左心耳结扎+临时起搏导线置入术”,解决了五个难题。

“能躺下好好睡一觉的感觉,真好。”简大爷在此后的复诊中,不止一次地跟赵子牛感慨。


引入外周体外循环

推动小切口手术落地

“心脏外科是外科学界‘皇冠上的明珠’,体现医院的综合实力。提高手术质量与挑战高难度手术,是心脏外科医生的毕生追求。”赵子牛就是这样孜孜不倦提高手术水平的外科医生。

20年前,国内开始开展经右侧肋间小切口治疗,赵子牛也开始尝试,但切口总不如人意。为了搞清楚差距在哪里,赵子牛决定出国取经。

赵子牛到美国Mayo Clinic 及St.Joseph Hospital参观学习时发现,与国内采用“中心体外循环”不同,国外借助“外周体外循环”进行心外科手术,这是切口更小的关键。

无血术野是心外科手术的重要条件,因此,20世纪50年代体外循环诞生,为心脏手术的实施提供了可能,这是心脏手术史上划时代的进步。所谓体外循环,即在人体心脏停止跳动时将回心的静脉血,从上下腔静脉或心房中引出体外,经过人工心肺机进行氧合并排出二氧化碳,再将富氧的血液由血液泵输回人体动脉展开继续循环的过程。

“当时国内采用的是中心体外循环,必须从切口里面建立体外循环,管道占据切口的部分空间,导至切口大小降不下来。”赵子牛表示,而外周体外循环从股静脉或颈内静脉来建外周体外循环,不妨碍手术操作,使切口更小、更美观,创伤更小。

回国后,赵子牛将这一套设备带回国,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开展了全国第一例外周体外循环支持下的主动脉瓣置换术。此后在外周体外循环的辅助下,还开展了三D胸腔镜,中国的心外科微创技术也开始真正起步,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与国外并驾齐驱。


集齐瓣膜病治疗“法宝”

提供最优方案

如果把人体心脏比做一个房子,那么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就是心脏的四道房门。心脏瓣膜的主要功能是维持血液在心脏内的单向流动。当心脏瓣膜出现开启或关闭功能障碍时,会导致血液流通不畅或反流问题,被称为瓣膜疾病。

赵子牛所在的成人心脏外科主要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成人先心病,以及少见的心脏肿瘤等。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退行性瓣膜病患者越来越多,为患者探索最佳治疗方案成为当下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既往瓣膜病治疗只能采取外科开胸换瓣的方法治疗。然而开胸治疗损伤大,很多老年患者无法耐受,赵子牛团队的小切口外科换瓣膜为部分患者解决了难题。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开展,开启了不开刀换瓣膜的历史,让很多患者免受手术之苦。为了满足患者的不同需求,赵子牛团队再次启动“敢于挑战”的传统基因,引入TAVR技术,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72岁李女士,4年前因慢心率+房颤,在当地医院植入永久起搏器,近半年,李女士反复出现胸闷、腹胀、喘憋,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多次住院治疗,效果不理想。经人介绍,李女士慕名找到赵子牛教授,经过进一步检查,被确诊为严重心衰、三尖瓣极重度返流,合并大量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经过规范抗心衰治疗,患者病情逐步稳定。

但患者体质虚弱,要想解决根本问题,必须尽快解决三尖瓣的严重返流问题。考虑常规心外科开胸手术风险极大,经过团队反复讨论,赵子牛团队为患者实施了经导管三尖瓣置入术,患者病情得到极大的缓解。

全国至少有3000万瓣膜病患者,65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已经超过6.4%,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心脏瓣膜病的患病率还在持续上升。提升瓣膜病的诊疗技术,为患者提供最优的治疗方案,成为医疗界急需解决的难题。

开胸手术、小切口手术、心脏四个瓣位介入治疗全覆盖,赵子牛团队集齐了瓣膜病治疗的全部“法宝”,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创伤更小的治疗选择。这是在不断挑战、追救卓越精神驱动下的成果,赵子牛团队正在为患者提供瓣膜病治疗的最优方案。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为全国首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单位,在程兆云副院长的带领下,心脏大血管外科蓬勃发展。作为河南心脏搭桥“第一人”,程兆云有中原心外科“金刀圣手”的美誉,是中国唯一获得澳大利亚皇家外科医师学院颁发“国际外科医师奖”的外科医师。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全面引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管理和技术,开展了全球首例“超小型磁悬浮离心式人工心脏植人术”等一系列填补国内外空白的领先技术,使华中地区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家队”专家的诊疗服务。


责任编辑:张晶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