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院快讯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医院快讯/详情

刺血疗法:为维吾尔医学打上深厚的民族烙印

时间:2025-01-09 13:49:51来源:医师报作者:张志彪 阅读: 129453

维吾尔医学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民族医学,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理论体系,是中国传统医学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用的药物疗法、饮食疗法、刺血疗法、埋沙疗法、精神疗法等医药方法和养生保健手段广为流行,受到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的信赖和好评。比如,裹紧兽皮或用灼热的细沙掩埋身体来解除关节疼痛,采用刺血的方式减轻沙漠干热性头痛,等等。

鲜明的医疗特色

作为维吾尔医的传统无药物绿色技法之一,刺血疗法有着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其技术要领是选取身体经络淤堵处(表现为色紫蓝,形状突起屈曲,俗称“青筋”),将浅部特定的“外尔德”脉(静脉)刺破,进行少许放血处置,把体内的瘀血、毒素以及致栓因素排泄到体外,使气血得以流畅,进而减轻或祛除五脏六腑的疾病。此法操作简便、副作用少、疗效迅速,目前仍在新疆地区广泛应用。

维医对于血液质偏盛的病人,经常采用从肘窝头静脉等部位放血施治的办法。《黄帝内经》中有多篇论述提及刺血疗法,约占总篇章的四分之一。如《素问·针解篇》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入于经,以成其疾也”;《灵枢:九针篇》中说:“满则泄之,宛陈则除者,去血脉也”;《素问》云:“凡治病者,必先刺其血也”;《素问·调经论》云:“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素问·病能论》说:“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病在血脉,针砭之所及也”。

古代汉医学也非常擅用此手法,扁鹊在百会穴放血治愈虢太子“尸厥”,华佗用针刺放血治疗曹操的“头风症”。进入唐宋时期,放血疗法已成为中医大法之一。《新唐书》记载:唐代御医用头顶放血法,治愈了唐高宗的“头眩不能视症”。

广泛的临床效果

刺血疗法最主要的功效是止痛。维吾尔医学认为疼痛性疾病,其经脉中必会有闭塞不通、气滞血凝等病变。而刺血疗法可直接刺血外溢,疏通经脉气血,舒筋活络,故疼痛可止。因此,刺血疗法在临床被广泛用于各种因气血瘀滞所致的疾病,如跌打肿痛、血管神经性头痛、软组织疼痛肿胀等。同时,刺血疗法对泄热解毒的效果也很显著,尤其适用于外感发热和各种阳盛发热。

大量实践和研究还表明,针刺可促使邪热外泄,使体内气血调和、阴阳平衡而热退。《灵枢·九针论》:“四曰锋针……主泻热出血”;张景岳明确指出:“三棱针出血,以泻诸阳热气”;徐灵胎亦认为,刺血能使“邪气因血以泄,病乃无也”。不仅如此,毒虫咬伤亦可刺血泻毒。维吾尔医学还善于用放血疗法消除黄褐斑、银屑病和带状疱疹、毒虫叮咬等皮肤疾患,也用于对抗昏迷、惊厥、狂痫及中暑等重危证,简便而有效。此外,凡因气血悖行、营卫逆乱而导致的疑难杂症,皆可用刺血方法来纠正,最终使营卫气血回归“正途”,演奏身体的和谐乐章。

常用的四种手法

一是点刺。先在刺血部位上下推搓,使血液凝聚穴位,用三棱针或毫针在浅表络脉瘀血明显处迅速点刺,迫其出血,血尽而止。此法常用于四肢末端或耳尖部,如点刺耳尖治目疾,点刺少商治咽喉痛,点刺太阳治头胀头疼,点刺十宣治晕厥等。

二是散刺。根据刺血部位大小,用三棱针或梅花针在病灶周围由外缘向中心予以多点散刺,多用在皮肤病、疖肿、疔疮初起及局部扭挫伤等病症。

三是刺络。先用止血带捆扎刺血部位上端,然后用三棱针刺入突显的细浅静脉,使其少量出血。如中暑时在肘窝、腘窝处浅静脉处刺络出血,急性淋巴管炎在红丝端处多针刺血。

四是挑刺。多在病灶反应点之处,用三棱针由浅至深挑破皮肤部分的纤维组织,多用于痔疾、瘰疬、眼疾等病。

严格的注意事项

需要注意的是,采用刺血疗法时,必须遵循“四要”原则,并严格掌握“禁忌症”。

首先要诊断明确,有的放矢。此疗法属于泻法一类,因而不适宜虚证,体质虚弱、贫血、低血压的人需慎用;二要严把针具和局部消毒关。若操作不当,或消毒不到位,很容易引起感染。三要把握出血量。出血量并非越多越好,注意适可而止,以交替选用穴位为宜,对于虚证病人出血量不宜过多。四要熟悉解剖结构,避开动脉血管,切忌误刺。若不慎刺破动脉出血,可用消毒棉球在局部加压止血,若已形成血肿,可予局部热敷使瘀血消散,在邻近重要内脏的部位刺血时切忌深刺。

同时,女性经期最好不要施用刺血疗法,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凝血机制障碍者,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者,不要直接针刺患处,可在周围选穴针刺。没有经验的,不建议患者自行在家操作,最好求助专业医生。

(作者 张志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奇台县中医医院)

7c052dfb5c382b29a5b8b1ca4ffcc2b2.jpeg

d74caf03e50c865084ac5c982c83f90d.jpeg


责任编辑:衣晓峰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