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患故事
当前位置:首页/ 人文/医患故事/详情

山西医生索炜:两度援疆的中医“答卷人”,让杏林香满西域

时间:2025-09-30 10:29:27来源:山西省卫生健康委作者:郝东亮 李 波 阅读: 33672

“索医生,您真的还回来吗?我的药快吃完了……”2024年11月,第一次援疆任期将满之际,一位肿瘤患者拉着索炜的手反复追问。望着患者眼中的期盼,这位来自山西省中医院的肿瘤科医生,做出了再次援疆的决定,重返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中医医院,续写与患者同行、与边疆医疗共成长的故事。

山西援疆医生索炜在查房(图)_proc.jpg

破局:从“挤诊室”到“独立病区”的跨越

初到昌吉州中医医院,肿瘤科的困境让索炜揪心:科室无独立空间,与其他科室共用护理单元,15张病床挤满危重患者,医护人员长期高负荷运转。“患者盼治疗,同事有干劲却无方法,我必须行动。”他暗下决心。 

索炜以“规范”为突破口,查房前逐一梳理病情、分析影像,将中医辨证要点与治疗方案细化到每个环节。面对患者疑虑,他蹲在病床边用通俗语言解读中医逻辑,消解大家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担忧。为提升疗效,他主动协调内科、外科、影像科,推动建立肿瘤多学科协作机制,让“单打独斗”变为“集体会诊”。同时,他手把手带教年轻医生,将“个体化治疗”理念融入诊疗。 

2024年8月,科室迎来历史性突破:独立病区正式启用,床位扩增至40张。“以前住院要等好久,现在再也不用为床位发愁了。”患者家属的话语道出了众人的心声。 

创新:用疗效改写中医认知 

“中药治肿瘤太慢了”——初到昌吉时患者的这句话,让索炜深知改变固有观念需靠实效。他把办公室当“实验室”,白天扎根门诊病房记录病情,夜晚研读典籍琢磨药方,针对肿瘤患者化疗后白细胞减少、发热等问题,研制出“升白细胞方”“退热方”等特色方剂。 

这些方剂很快显效:一位前列腺癌患者发热便秘多日,西医治疗无效,服用他调整的退热方3剂后便热退通便;一位长期反酸烧心的患者,5剂中药便解决了多年顽疾。口碑口口相传,内科杂病患者纷纷慕名而来,肿瘤门诊从每周1次增至3次。“对症了中药见效一点不慢!”患者的认可,印证了中医药在边疆的价值。

山西援疆医生索炜为病人诊断病情(图)_proc.jpg

传艺: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

“援疆不是走过场,要留下扎根的技术和能扛事的队伍。”这是索炜的信念。查房时,他逐床讲解病例:“舌苔黄腻、脉滑数是湿热蕴结证,需侧重清热利湿”“化疗后乏力属气血亏虚,加黄芪、当归补气养血”;每周他还固定拿出一下午,带领团队学经典、研指南,组织疑难病例讨论。 

在他带动下,科室医生快速成长:年轻医生能独立处理复杂病例,曾对科研陌生的同事开始撰写学术论文。“索老师像一盏灯,教我们看病更教我们成长为好中医。”徒弟李医生说。如今科室“比学赶超”氛围浓厚,一支“带不走的中医肿瘤团队”正在成型。 

搭桥:织密晋疆协作网络

索炜深知,个人力量有限,长期机制才是关键。作为晋疆医疗桥梁,他一方面向山西省中医院反馈昌吉需求,争取支持;另一方面推介山西先进经验,推动双方深度合作。 

在他奔走下,2024年山西省中医院与昌吉州中医医院签订技术合作柔性援疆协议,成立2个名医工作室。如今,昌吉患者通过远程会诊就能获得山西专家建议,当地医生也能定期赴晋进修。“有了后台支撑,遇到难题再也不慌了。”昌吉州中医医院院长说。 

如今,索炜的第二次援疆仍在继续。穿梭于病房与诊室的他,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兑现承诺——对患者的承诺,对边疆医疗的承诺。在西域热土上,这份中医情怀正让杏林芬芳不断延续。


责任编辑:杜焕朝
本文整理自。本文为医师报/医师网经作者同意转载文章,任何机构和个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授权!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