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学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报告/学术资讯/详情

说说我看到的“住培”

时间:2017-08-23 13:22:32来源:未知作者:郭汉彪 阅读: 145409

最近,我因头痛住进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神经内科。这里也是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培”)神经内科专业基地之一。

住院期间,我共看到包括我在内的4位患者的诊疗过程。我的管床医师正好是住培学员杨志奇(研究生毕业)和张美芝(本科毕业),加之该科室还没有搬进封闭式住院部新楼,很方便近距离观察住培情况。我已痊愈即将出院,现将住院期间观察到的住培亮点情况以纪实形式归纳如下:

blob.png


科室病例讨论(教学查房)

周四上午是该科室集体查房病历讨论时间,我病房的一位患者正好属于讨论对象。

讨论前,全科室医生(包括住培学员)在专业基地主任(科主任)石向群带领下全部到病房,首先由主管上级医师刘雁平副主任医师介绍患者的基本情况,然后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查体,边检查边说明,接着由在场的医生分别提问并逐一答疑,最后由石主任复查后返回办公室进行集体讨论。医生们离开病房后,患者和患者家属还回不过神来,没有想到医师对患者的病情如此了解,深表敬佩。


三级查房

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管床医师(住培学员)不定时到各病房查房,主任医师现场针对患者病情直接向管床医师提问,管床医师迅速作答,这种方式着实紧张,让你都捏了一把汗。管床医师的回答让主任医师基本满意。住培学员对各项检查、病情变化、熟悉程度也让我着实吃惊。


人文医学

现在的患者大部分已经具备查阅疾病资料、了解各项相关检查的能力,这就要求医生们不但掌握医学知识,还要有超常的沟通能力。

遇到患者家属连珠炮式的提问,如果不引导,他们真能问出十万个为什么,这些都要医师准确一一回答;对各种检查项目、用药的必要性作逐一解释,只要答复不满意,患者在医疗过程中就会产生质疑。

我熟悉的住培学员杨志奇和张美芝大部分情况下可以给予患者较为满意的回复,尽管如此,有的患者还是不愿意做某些检查项目,他们两人只好反复与患者沟通,告之检查的必要性,直至患者及患者家属理解同意为止。

沟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患者彻底查清病情,根治疾病。试想,如果没有人文医学和沟通功底,结果将可能是另一种局面。所以,住培过程中对人文医学的教学不可缺少。


互帮互带

住培学员杨志奇经过一年多的培训已经具备独立诊治能力,知识面很全面;而张美芝虽然也已经具备独立诊治能力,据她自己讲,知识面还没有杨志奇全面,所以,当杨志奇查房时,她总是跟在后边学习,杨志奇也每次都带着她一起查房。这种学员与学员互带学习的方式也值得推广。


小小讲课

神经内科专业住培基地除大讲课小讲课外,还有一种方式我把它称为“小小讲课”。我曾几次溜进医师办公室,看见主治医师张晓燕、刘曌等带教老师用课件对照病历讲解患者病情,全科电脑任何一台都能打开互相观看查阅学习,这种直接与患者实际相联系的学习方法值得推广。


胸牌

胸牌虽小,但发挥的作用却很大。大部分住培基地的住培学员胸牌都写着规培医师或进修医师,但这里的住培学员胸牌与全院职工胸牌内容和颜色一样,不同处只反映在编号前增加“GP”两个拼音字母,不细看看不出来的。正因为很难区别,职工和患者及患者家属都不存在歧视现象,住培学员也能够挺起腰杆理直气壮地为患者诊疗。前面提到的人文沟通能够顺利进行,恐怕与胸牌也不无关系。


建议

☆住培学员面对患者和上级医师不定时的、连珠炮式的提问,压力很大,白天精心工作,夜晚查阅资料,虽然辛苦但收获也很大。经过正规化培训,到第二学年基本能独挡一面管理患者并进行基本诊疗,但是他们的工资(补贴)却只有3000元左右,劳动创造价值与劳动回报完全不相等,建议政府和部队相关部门继续加大投入,以提高他们的待遇。

☆在住培过程中,带教老师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是青年医生的引路人,在做好诊治患者的同时还肩负着住培教学的重任。但据我了解,这些带教老师一直没有发放过带教费,究其原因,是国家没有出台带教费发放细则,地方财务部门无法制订发放标准,这种现象在部队医院更为突出。建议国家或部队相关部门尽快制订这方面的政策。

微信图片_20170713102620.jp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