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的双心医学
在《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10月出版的一期杂志中,介绍了《英国医学杂志》2006年的一篇文章。文章作者Heaton KW对莎士比亚的作品进行了研究,他发现: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由强烈情感引发的昏迷、死亡的主人公比比皆是。
在《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在哀而新诺城堡的高台上面对他父亲的亡魂时,莎士比亚描述:“镇定,镇定,我的心脏,还有你,我的筋肉,要顷刻间变得衰朽,你还要强硬地支持我。”
Heaton说,这段文字展示的,是一个心脏狂跳、摇摇欲坠的哈姆雷特。这些症状表明他几乎晕厥;说得更专业一点,他正受因阵发性心动过速而导致的心脏输出血量不足之苦。
Heaton通过继续研读莎士比亚的剧作和诗作,又不断发现类似的场景,不少场景中都有人物昏迷不省人事,有几例当中还有人物猝死,而这些都是由某种强烈的情感所激发的。
他认为,为了获得戏剧效果,莎士比亚毫不犹豫地在作品中添加人物死亡、晕厥或丧失知觉的场景,哪怕原始素材中并没有这些内容。
即使是在历史题材的作品,如《朱立乌斯·凯撒》和《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当中,莎翁也照加不误。很可能,较之同代作者,莎翁更加喜欢在作品里加入这些“情感的标旗”。
他的研究表明,莎士比亚的人物身上明显存一种倾向,即因极端情绪(当时称之为“激情”)而丧命或者陷入昏迷。在Heaton发现的10例死亡的场景中,除2例外,都出自剧作家最末期的作品,其中包含了所有3处直接在舞台上表现的死亡。也只有在他的晚期作品中才有主要人物以这种方式殒命。
他在讨论中说,“所有这些都不禁令人悬想,在他创作的晚期,莎翁已经开始思考他自己的死,虽然此时他才不过40多岁。”
Heaton认为,莎翁对人类的状况有着独一无二的洞察。他留给我们的是:永远不要低估情感在干扰人体机能方面拥有的巨大能量。
莎士比亚年仅52岁,死因不明。
极端情绪可能导致死亡
在莎士比亚作品包含的数百例极端情绪爆发情节中,有10例并无“身体上的疾患”情况,但受到了极端情绪影响的死亡。
这组人物彼此很不相同,有男性也有女性,还有一个孩子猝死,其中3例是在舞台上直接展现的。戏剧原始素材当中都没有提到过这些死亡的情景。
莎翁所说的极端情绪多指悲伤而言,但莎翁笔下的人物同时也相信,悲伤之外,别的情绪也可能有潜在的生命危险:有两例所说的是恐惧,出于早期作品;有两处说的是愤怒,都出自晚期作品;连喜悦也被提过两次,也是出自晚期作品。
莎翁这两例几乎肇祸的狂喜体例完全相同,都是一位年迈的父亲突然和失散已久、早被认定不在人世的女儿重逢。
情绪激动致死背后的科学依据
Heaton介绍,除了实际的死亡,莎士比亚的人物还常常常谈论因为情绪激动而丧命的可能,有时简直是坚信不疑。莎士比亚清楚地意识到,极端情绪对人的身体可能有巨大的而且是危险的影响。
比如在《李尔王》中的格劳斯特的丧生:“他的心已裂——哎呀!竟禁不起这样的刺激,一阵悲喜交集,于是含着笑心碎而死”。李尔王本人在死去之前,也同样为了他亲爱的考蒂莉娅的生死,一时绝望,一时又了希望,反复纠结。
其实,猝死在老年人和青年身上都可能发生,有时解剖也无法找到死因。但近年来已经可以确定,30%~40%青年人猝死与“离子通道病”有关,如长QT综合征,会让人“在受惊吓或被突然唤醒时”猝死。另外一种疾病,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室性心动过速则会在人“把自己逼迫太紧或处于情感重压下”时发作。
极端情绪还可能导致患有亚临床心肌病或缺血性心脏病的人突然死亡,很可能是因为儿茶酚胺分泌增加造成的室性心律不齐所致。
现代研究表明,新近丧亲者,其死亡率也会升高。至于具体是丧亲的悲戚之情还是失去亲人后生活的压力影响更大,则尚存争议。
养生先养心
中国的典故中,类似心情与健康的故事也较多,诸葛亮气死周瑜、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头、林黛玉抑郁成疾而终比较典型。
现代医学认为,精神心理因素可导致疾病,严重者可致死,尤其是在心脏已经存在一定问题的人当中。因此,养生先养心有一定的道理,其实,在中国的谚语中,“养心长寿”之类的说法比比皆是。
“心治则百络皆安,心忧则百节皆乱;心乐则百年长寿,心悲则百病缠身”。
“忧靠自排,怒靠自制,喜靠自节,恐靠自息。养生以得神,得神而延寿”。
“多吃蔬菜少吃肉,静养心灵动养肉”。
“ 养生三三,高寿九十。三三即,三戒:少年戒色,壮年戒斗,老年戒得;三有: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有度;三去:去暴喜暴怒,去奢望贪求,去养尊处优。”
“心胸坦荡荡,身体健壮壮,心情乐悠悠,身体雄纠纠;心胸悲戚戚,体弱病兮兮,心情凄惨惨,体弱病恹恹。”
“健康摆在第一位,静心调养要学会。乐观勤动心态好,岁岁平安最宝贵。”
研究速递
心血管医生应警惕患者肌肉疼痛乏力和尿液茶色改变
近日,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冯颖青教授等一项研究发现,心内科药物治疗引发横纹肌溶解症的发生率较低,其发生多与他汀类药物使用或配伍不当有关,横纹肌溶解症预后差、病死率高。(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5,43:68)
研究纳入2005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17例横纹肌溶解症患者。结果发现,患者平均年龄(60.4±15.7)岁。其中冠心病合并高血压、高血脂、房颤者4例,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冠心病、房颤、高血脂者10例,房颤合并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者8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肝肾功能损害,血红蛋白下降,以及肌红蛋白尿。
住院期间,7例患者出现发热症状,5例出现相关神经系统体征,患者均出现消化道症状及肌肉乏力或肌痛症状。使用肾脏替代治疗者17例,使用呼吸机者14例,经治疗后10例好转,7例死亡。分析可能导致横纹肌溶解症的原因及患者预后,所有横纹肌溶解症的患者均服用了他汀类药物。
冯颖青教授指出,当出现不明原因的肌肉乏力、疼痛、尿液茶样改变时,应高度怀疑横纹肌溶解症,应立即停用相关药物,密切观察患者心肌酶、肝肾功能、肌红蛋白、尿常规的变化。在治疗方面,除补液、营养心肌、碱化尿液等处理外,必要时可早期给予肾替代治疗、呼吸机支持。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07-152025
冠脉大血管通了≠心肌活了!通心络及时解决冠心病“微循环障碍”难题
-
07-072025
减少血友病患者多种类型出血事件有新策略
-
07-052025
卒中急救有新选择!打造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新标准
-
newCSD 2025|皮肤科中青年医生实战能力提升项目总决赛收官
2025-07-03
-
独辟蹊径!易俊林团队发现缩小鼻咽癌患者放疗靶区新方法
2024-03-10 -
《2023中国高脂血症诊疗现状与疾病管理调研报告》在第六届进博会发布
2023-11-07 -
传承百年创新征程,攻坚糖尿病未竟之业
2023-04-12 -
18厘米超长阑尾被保住!《胃肠内镜》刊登我国专家保阑尾ERAT治愈最长阑尾急腹症病例
2022-12-11 -
泛肿瘤TRK抑制剂罗圣全®在中国获批,开启个体化医疗新篇章
2022-07-29
-
聚焦世界脑健康日五大核心目标,携手同行共促脑健康,2023中国脑健康大会成功举办
2023-07-27 -
18厘米超长阑尾被保住!《胃肠内镜》刊登我国专家保阑尾ERAT治愈最长阑尾急腹症病例
2022-12-11 -
县域医疗机构消化专科精准能力提升项目湖南试点启动会在长沙召开
2023-05-30 -
全球首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国发布
2023-06-12 -
【5·11世界防治肥胖日】今天,大声喊出“我要瘦”!
2016-05-17 -
两院院士增选工作正式启动!医学领域儿科、麻醉、神经病学优先增选推荐!
2023-07-27 -
长期肥胖增加食管癌和贲门癌风险
2017-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