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 实用技术唱主角(上接第2版)
【挤压综合征】挤压综合征:获救后的潜在杀手
这是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一则广为传播的新闻。陈坚,在地震废墟中掩埋了70多个小时后被救出,然而在获救半个小时后,他却离开了人世。夺走他们生命的,正是可怕的“挤压综合征”。
所谓挤压综合征是指四肢或躯干肌肉丰富部位长时间受到挤压,出现以肢体肿胀、坏死,高钾血症,肌红蛋白尿以及急性肾损伤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大量研究表明,全身性症状出现在肢体解压之后。
根据近年资料推测,地震可造成3%~20%的挤压综合征,引发约20%的急性肾衰竭死亡率。其治疗措施主要包括补液、输血、利尿、血液透析、连续肾替代治疗(CRRT)等。其中CRRT具有缓慢持续清除溶质及炎症介质和血液动力学稳定等优点,在挤压综合征伤员救治中备受关注。
2008年汶川地震中,华西医院肾脏内科创造了无1例入院患者因挤压综合征所致电解质和肾功能衰竭死亡的成功纪录,为此冀玲教授等分享了团队成功经验。(华西医学,2008,23:1489)
CRRT治疗其单位时间内可接受治疗的患者数量有限,因此合理选择行CRRT治疗的患者非常重要。冀玲教授推荐,出现以下情况中的1条就可行CRRT治疗,若有2条以上则为强适应证:(1)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2)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或普通血液净化治疗无法控制好循环容量;(3)严重感染、败血症;(4)顽固高代谢综合征,难以纠正的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行CRRT治疗时,患者的置换量至少应达到35 ml·kg-1·h-1,尽量开展持续高容量血液滤过模式治疗。
地震中,大部分患者存在活动性出血或高出血倾向,因此抗凝剂的使用在地震伤员中非常重要。冀玲教授等推荐首选局部枸缘酸抗凝,且剂量应<26 mmol/h,以防出现枸缘酸中毒等不良反应。
另外,在CRRT治疗时,还应注意多学科协作,与感染科医师确定最佳抗菌药剂量,与骨科医生选择抗凝方式,这对成功实施CRRT治疗至关重要。
【心脏疾病】地震会诱发心脏疾病
俗语云:“世界杯、战争、地震是诱发心脏病三大病因。”可见震中对于突发心脏病患者的处理与护理非常重要。
空军总医院重症医学科宁波教授介绍,地震中本身有心脏疾病的患者,震中突发心脏疾病的几率高且救治成功率低。需要注意的是,本身无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震中也易诱发心脏病。导致该类人群罹患心脏病的原因有心理因素、受伤部位的炎症反应,另外在非心脏手术中也会诱发心脏疾病。
当被困在幽闭空间中等待救援时,心理会极度恐慌。此时,极易诱发心绞痛、心肌缺血等心脏疾病。因此,震中保持一个平稳、乐观的心理状态,对于争取救援时间获得解救非常重要。
腿部压伤后,会造成局部缺血,导致组织坏死产生毒素。并且被压时间越长,毒素积累就越多,心脏受损也更严重。抢救时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也许当患者被压时还能交流,但一旦把重物移开,患者立刻就会昏迷。其原因就是毒素释放到血液导致中毒,造成心脏抑制。此时,体内钾离子浓度也会急速升高,抑制心肌收缩,导致患者心脏收缩力下降,直至死亡。所以面对这样的患者,一定要尽快截肢维持患者生命。
在非心脏手术抢救中也会诱发心脏不良事件,如术后心肌缺血、心梗、心律失常等。因此外科医生手术前可根据指南,对患者手术类型进行危险分层,以便于对高危人群进行特殊保护。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异常情况。手术时选择适当的麻醉方式以保护心肌。术中要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氧供充足,避免过度输液以及低体温。
【骨科】抢救缺血肢体的黄金时间是8小时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张英泽教授指出,我国地震灾害频发,地震中骨折发生率很高,因此震后的骨科急救尤为重要。
诊察 地震时短时间内会有大批伤员同时产生,且多为多发伤,多以脊柱四肢骨折、手足毁损伤和挤压伤为主。要求医生面对大批伤员时忙而不乱,遵循急救的“危重者优先,救命第一”原则救治时首先保持伤员气道通畅,维持呼吸及循环系统稳定;其次是对伤员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减少误诊和漏诊。
时间 抢救生命的最佳时间是震后72 h,抢救缺血肢体的黄金时间为伤后8 h。对于血管损伤伤员,要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伤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救治时间越短其救治成功率也就越高。
开放骨折处理 首先要尽早清创。对开放性骨折伤员尽量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外固定架安装方便,可有效纠正血管迂曲,有利静脉回流,减轻肢体水肿。
挤压综合征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在地震现场大量补液并应用5%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同时纠正高钾血症。若患肢出现肌肉进行性肿胀、感觉和运动障碍、少尿和肌红蛋白尿等挤压综合征表现,应在切开减张的同时行血液透析治疗。若没有血透条件的,必要时考虑截肢,以保证伤员生命。
骨筋膜室综合征 对于长骨骨折伤员,要勤于观察伤员病情变化,当出现肢体张力高、血运和感觉障碍等骨筋膜室综合征表现时,应果断进行切开减压。同时要注意鉴别骨筋膜室综合征和血管损伤,若确诊为血管损伤,有条件可探查血管。
地震时间段与受伤部位和严重程度有的关系 地震发生在夜间时,人们会立即坐起,此时脊柱损伤发生率就会较高,特别是颈椎和腰椎。地震发生在白天时,人们会第一时间跑向屋外,因此四肢骨折比较多见。这一经验有助于创伤医师事先准备好相应的急救设备和物资。
伤员转运 地震灾区水电不能正常供应,卫生条件差,震区手术室多难以进行严格消毒,故伤员就地手术感染率高,因此创伤骨科医生要做到不贪功,有转运条件的一定要转运到医疗条件更好的医院进行救治。
作为创伤骨科医师,当面对地震灾害时,要做到沉着冷静,当断则断,胆大心细,不瞻前顾后,进行果断有效的急诊抢救。
最后,张教授呼吁中国医师协会应成立地震灾害应急预备队,对其成员进行系统培训。平时多加演练,以增强团队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形成规范的医学救援模式。应急救援时需统一指挥、统一部署、发挥其最大作用,完成在震后的一线救治任务。
【心理疾病】早期心理干预可缓解创伤后应激障碍
地震后,人们心理一般会出现各种应激反应,如紧张、恐惧等,甚至会出现睡眠障碍,对外界刺激反应过于敏感,出现肌肉紧张、发抖、盗汗、恶心、尿急尿频、心慌胸闷等心理反应。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早期心理干预对缓解病情十分重要,如能得到良好的社会支持,尤其是家庭支持,可大大减少发病率。目前干预方案还主要以心理治疗为主,包括早期心理危机干预、认知行为辅导以及心理疏导。
最近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祝卓洪教授等人发现,书法练习或有助于儿童心理恢复。通过对汶川地震中幸存的1129例儿童进行书法练习治疗,一个月后发现,治疗组儿童心理心理恢复更快。(Neuropsychiatr Dis Treat. 2014;10:977)该方法在成人中是否同样有效,还需更多研究。
对于灾民的心理援助除了自我调整以及心理医生的治疗,还有整个社会的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07-012025
筑牢用药安全网,专家把脉黄冈药事管理,共绘区域药学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
new新技术与伦理问题如何并驾齐驱——“脑机接口技术中的伦理挑战与法律因应”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2025-06-30 -
new全国高等学校智能医学工程专业第一轮规划教材主编人会议在京召开
2025-06-30 -
new哈尔滨5万志愿者用10个月书写健康服务新答卷
2025-06-30
-
多靶点干预重构慢病管理体系 循证助力破解微血管病变防治难题
2025-06-28 -
全周期综合管理 打出糖尿病中西医结合防治“组合拳”
2025-06-26 -
破解心血管疾病治疗难题 通络药物引领慢病防治“中国方案”
2025-06-17 -
破局前列腺疾病诊疗困局 夏荔芪胶囊开辟“治补结合”新路径
2025-06-04 -
聚焦临床痛点 筑牢前列腺疾病防治中西医结合防线
2025-06-03
-
我国发现一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2016-04-18 -
中期甲状腺癌也可以经口腔镜手术
2023-04-23 -
2023年度医界好书评审结果公示
2024-03-07 -
中国医师协会学术会务部招聘启事
2016-09-01 -
郑大附一院消化病院刘冰熔院长内镜治疗新技术受国际关注
2016-12-05 -
2017年医师资格考试四大变化
2017-07-28 -
72% 坚守是他们的春节
2017-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