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行业动态/详情

破解我国高血压“极低控制率”之道

创建立体防治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广规范化管理模式

时间:2017-12-15 14:34:56来源:未知作者:牛艳红 董杰 阅读: 119925

blob.png

编者按: 4月25-27日,第四届中国高血压大会暨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2014年会在天津召开。本次大会以追踪前沿、注重应用和坚持学术为宗旨,促进学术交流、推动高血压学科为目标。大会主席、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赵连友教授表示,高血压发展趋势严峻,防治任务十分艰巨。但高血压可防可治,总结我国高血压防治经验,探索出符合我国高血压防治之道,显得尤为重要。而推动高血压专业建设,建立高血压专科医师准入和临床技术准入制度,发展培养高素质高血压专科人才,是我国高血压防治最突出、最重要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一环。 


blob.png

我国高血压应从顶层设计入手

赵连友教授介绍,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及死亡率快速增长,且患者呈年轻化趋势。我国高血压发展趋势很不乐观,其防治任务十分繁重。

赵教授指出,我国高血压有3个流行特点。

第一,高血压患病率呈井喷态势。1959-2012年,我国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从5.1%升至17.65%,成年人患病率从5.11%升至20.5%。我国人群患病率年均增长3%,每年实际增长1000万人以上。估计到2015年,患病率可达30%,约3亿人以上。

第二,高血压三率较低状况改善有限。我国高血压防治面临的重要问题是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很低。1991年分别为26%、12%和2%,2002年分别为30%、24%和6%,2012年分别为35%、30%和10%,年增长率仅为0.5%、0.9%和0.4%。我国三率水平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仅与非洲相当。

第三,高血压致残致死率居高不下。高血压是心、脑、肾、血管损害的危险因素,是加重或加速心血管病进展的因素,是心血管病急性事件发生的致死因素。调查显示,心血管病死亡率在死亡疾病谱中居第一位。

为应对高血压防治艰巨任务,赵教授建议:创建立体的高血压防治体系;加强高血压防治队伍建设,重视规范化高血压治疗措施,推广规范化高血压管理模式。


高血压防治应因地制宜  体现我国特色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宁玲教授介绍了美国高血压指南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并指出我国高血压防治应根据我国特色,合理选择治疗药物,做到因地制宜,有效管理高血压。

美国指南可借鉴之处  降压达标是高血压治疗的主要目标,达标是获益的根本;早期达标是治疗新策略,1个月不达标需调整治疗方案;无论血压级别,起始单药或联合治疗平等并行,有利于患者个体化治疗;人种对选择药物类别有重大影响。

我国高血压防治特色  不同人种的主要心血管事件不同,我国卒中发病率高于冠心病,因此预防和减少卒中的发生是我国特色。钙拮抗剂在我国循证医学证据最多,降压疗效较好,预防卒中较优。我国人群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耐受性优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β受体阻滞剂在年轻高血压患者中仍属一线用药。单片固定复方疗效好、依从性高、效益经济比优。


我国肾性高血压防治需教、研、联携手

解放军总医院陈香美院士指出,我国目前肾性高血压仍呈现高患病率、低控制率的临床特征。

中国人民解放军肾脏病专业协助组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患病率为81.51%,治疗率为77.1%,控制率为58.98%。全国慢性肾脏病(CKD)患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CKD患者病因构成中高血压肾病占4.4%;高血压是CKD患者(包括透析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达71.4%),且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然而,我国CKD住院患者的血压控制率并不理想,仅33.1%的患者血压<140/90 mm Hg,14.1%血压<130/80 mm Hg;随着CKD分期增加,高血压控制率下降。

我国CKD患者高血压控制不佳的医源性因素包括利尿剂使用不足,联合降压药物治疗比例低,以及治疗方案不合理。此外,患者服药依从性差,存在顽固高血压,缺少公共卫生支持,国家基本降压药物不足等也是部分原因。对此,陈院士呼吁,要加强肾性高血压宣教工作,提高医生诊治能力和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积极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研究,推进指南形成 ;建立社区-医院-政府三级联动机制,实现早诊断、早治疗和早控制。

blob.png


■调查研究


家庭血压调查项目结果公布

约七成医生不了解家庭自测血压诊断标准

孙宁玲教授报告了家庭血压调查项目结果。她指出,医生和患者对家庭自测血压诊断高血压标准的知晓率都较低。而且,尽管有85%的高血压患者知道家庭自测血压,但测量方法、选用的血压表、测定和记录时间还存在问题,有待提高。

该调查在3个省市的30家医院开展。问卷调查分为医生版和患者版。包括194例医生和1985例患者。纳入的医院级别中三甲医院占50.3%,社区医院占41.2%。

医生版调查发现,36%的医生在就诊时了解患者的家庭血压测量结果,49%的医生认为诊室血压测量与家庭血压测量同等重要。多数医生认为家庭血压测量简单(85.6%)、真实(77.5%)、可靠(59.3%),家庭血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降压质量和达标率。然而仅32.7%的医生认为家庭血压>135/85 mm Hg是诊断高血压的标志。

患者版问卷调查显示,84%的患者进行家庭血压测量,但知道正常值的患者很少;收缩压>135 mm Hg者占9%,舒张压>85 mm Hg者占10.1%;在血压计选择上,66.5%的患者采用上臂全自动电子血压计,17.6%的患者采用腕式电子血压计测量;19.6%的患者早晚2次血压测量,27%的患者仅在有症状时测量。


666613127165444301.jp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