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行业动态/详情

四成职业人群不识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职业人群心血管病风险认知网络调查”结果公布

时间:2014-09-04 17:40:26来源:未知作者: 许奉彦 牛艳红 董杰 阅读: 126026

blob.png

8月29日,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与《医师报》、腾讯健康、新浪健康联合开展的“职业人群心血管病风险认知网络调查”结果在京公布。该调查的牵头人、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社区防治部主任王增武教授强调,该结果表明,我国职业人群自我健康意识差,对冠心病危险因素、干预手段的认知较低;仅有少数调查者接受过心肺复苏培训;而教育水平是影响参与对象防治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应加强对职业人群冠心病防治知识的普及。

【主要调查结果】

56%被调查者认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为糖尿病

目前,我国每年约有50万人发生猝死,其中80%患有冠心病。冠心病患者正日趋年轻化,主要威胁对象为“白(领)骨(干)精(英)”。调查显示,公司白领、媒体工作人员、科研人员等从事大量脑力劳动的职业人群已成为心脑血管病的高发人群。

“职业人群心血管病风险认知网络调查”依托国家“十二五”项目“中国重要心血管病患病率调查及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组,旨在通过网络调查,在更大范围了解职业人群对冠心病发作症状、危险因素、干预手段认知,从而向公众传递心血管病防治信息,为指导策略提供参考。

王增武教授介绍,本次调查在2014年3月1日至5月30日,利用腾讯健康和新浪健康的网络平台,以问卷的形式进行。其中,腾讯健康浏览量达859 086人次,31 345人填写了问卷。

参加本次网络调查者中,中学以上学历占98%,多数在办公室工作(78%),中青年占82%(<50 岁),城市居民比例为58%(地级市和省会城市),女性为67%。令现场专家震惊的是,参与调查者的直系亲属有冠心病和卒中的比例分别为28%和18%,直系亲属发生猝死的比例为5%。78%认为自己属于静息生活方式类型(办公室工作)。7%的调查者没测过血压,23%没测过血脂,17%没测过血糖。认知到吸烟、大量饮酒、饮食中缺乏蔬菜水果和糖尿病与心脑血管病有关的人均不足40%。即使是肥胖和高脂血症等传统危险因素,也仅有2/3的人知晓(图1)。

必须指出的是,89%的调查者了解胸痛和胸闷等是冠心病发作的表现,但仅31%的人了解当怀疑冠心病发作时应叫救护车去医院;认为应自行去医院的比例最高,为42%。仅有9%的人接受过心肺复苏培训。30%的人知道在怀疑冠心病发作时应服用硝酸甘油。23%的人知道猝死的主要死因是冠心病。参与调查的对象教育水平与心血管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成正相关,小学教育水平对猝死原因的知晓率不足2%,而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的知晓率近60%。

blob.png

明确健康管理第一责任人是本人

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毛群安司长表示,我国卫生行政部门一直在关注职业场所人群健康的维护,倡导企业、学校、社区的健康促进。对职业人群的健康维护首先要明确第一责任人的概念,即自己。大众只有具备了健康素养,才能根据自身的健康需要去获取知识,获取相应的医疗卫生服务。第二,作为企事业单位、机关的领导者,要重视健康管理,才能体现“健康即财富”。第三,从国家来讲,只有做好公众的健康教育与普及,才能实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促进职场健康,可通过正在进行的相关课题研究,总结出成功的模式,来进行推广。重视职场人群的健康,正是落实“预防为主”方针最有效的措施。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助理蒋立新教授、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办公室主任陈伟伟教授也表示,应对我国心血管病危机,应把提升心血管病防治水平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结合我国国情,推动国家行动,从而制定心血管病防治战略。

蒋立新教授透露,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正在推进高危人群与一般人群管理并举的策略研究,且必将在心血管病管理中显效。她表示,降低心血管病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是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的终极使命,其实现需经过三步:第一,通过研究的数据和证据来支持及制定合理的心血管病预防策略。第二,对于心血管患者,要依托研究证据,制定指南和临床标准操作规程,提高医务人员诊治水平。第三,进行基层医务人员培训及公众健康教育。

健康信息需通过权威平台发布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健康知识的宣传方式非常重要,宣教材料应科学规范且浅显易懂,信息发布平台应具有权威性,只有正本清源,唱响主旋律,才能有广泛影响。

目前,很重要的任务是清理健康传播环境。随便打开网络,健康信息五花八门,大众很难作出甄别,对此,毛群安司长不无担忧。他指出,健康宣教一定要建立在科学设计的研究结果基础上,而且研究成果需由权威平台发布,以确保信息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健康管理需各方协手

毛群安司长呼吁,职场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群,必须关注职场人群健康,下一步要加大医学科普力度。目前我国正在进行顶层设计,包括专家团队、媒体联盟、发布平台等,从而规范我国健康信息发布的资质与人员。

与会专家提出,必须要建立职场人群健康倡议白皮书,提倡在工作场所创建防病文化,通过在工作场所制定和实施相应项目来达到降低疾病风险,确保尽可能早和尽可能准确地预防和治疗,协助获得最佳疾病治疗方案。

王增武教授总结指出,关注职业人群健康需要各方齐心协力。例如,企业医院可建立职工健康管理中心,由医院被动等待患者就医,转变为主动干预、预防、控制员工健康问题;针对不同工种进行针对性的健康管理、职工配餐等;通过课题研究,总结出职业人群健康促进成功模式,并进行推广。

blob.pn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