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 中国医师协会唯一报纸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 中国医师协会唯一报纸 —

特别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特别报道/详情

愿每个人都能走好“人生最后一公里”

医学人文沙龙活动在北京协和医院举办 “医疗预嘱”邀你了解与世界告别的最理想方式

时间:2018-03-16 17:15:48来源:未知作者:宗俊琳


在中国,谈论死亡似乎是一件很忌讳的事,谈论自己的死亡似乎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我们的社会太注重优生,而忽略优死2017年3月12日知名作家琼瑶公开一封写给儿子和儿媳的信,透露她近来看到一篇名为《预约自己的美好告别》的文章,有感而发想到自己的身后事,认为万一到了该离开之际,希望不会因为后辈的不舍,而让自己的躯壳被勉强留住而受折磨,也借此叮咛儿子儿媳别被生死的迷思给困惑住。传达了她希望自然死亡、不要抢救、尊严离去的意愿。文章中提到“帮助我没有痛苦地死去,比千方百计让我痛苦地活着,意义重大!”“我曾说过,生时愿如火花,燃烧到生命最后一刻,死时愿如雪花,飘然落地,化为尘土。雪花从天空落地,是很短暂的,不会飘上好几年!”充满了对于死亡的豁达。一时间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


blob.png

部分活动参与者与专家合影


314,明媚春光中,在北京协和医院内科楼四层多功能小厅内,医生、护士、专家、病友及病友家属相聚一室,认真听取了一堂关于“医疗预嘱”的课程。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原社长袁钟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宁晓红北京协和医院青年工作部部长余可谊主持了此次沙龙。

北京大学医学部王岳教授作为第一位发言的主讲人,通过中国第一例“安乐死”的历史回顾,患者生命权的思考,医学预嘱与授权委托放弃治疗的相关法律问题和深圳市文裕章拔管杀妻案的反思为例,详细说明了《医疗预嘱及相关法律问题》。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编辑部主任王德指出,只要提前规划自己的临终之路,每个人“在人生最后一公里”都会有“最好的死法”——即理想告别。他从患者的治疗方案由谁来决定、患者有何权利、如何面对死亡以及理想告别的10条内容等方面做了生动阐述。另外,王主任强调,建议目前大家普遍使用的“生前预嘱”名词应改为“医疗预嘱”,因为“生前预嘱”的名词会让患者以至于正常人产生抵触而望而却步,不愿涉及,以为自己快要死亡要立“生前预嘱”,心理上很难接受。而实际上“医疗预嘱”就是要在人健康、意识清醒时,预立医疗决定即“医疗预嘱”。可以说,“医疗预嘱”是给亲人最好的爱的礼物!

北京大学医学部王一方教授以《如何缔结爱的遗产》为题,从哲学的角度分析生死问题并引导大众进行思考。他指出,虽死犹生,向死犹生,死亡不是虚无,而是另一种新的存在,精神、价值犹存。我们应该把握爱的窗口,杜绝不辞而别的遗憾,化解不欢而散的心结。

据报道,自2000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2020老年人将达到2.43亿,到2050年,仅80岁以上的老人将超过1亿。面对这庞大的“临终老人”群体, 他们如何有质量的走完最后一程,体面地告别这个世界,医疗预嘱、规划死亡无疑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式。安静、舒缓地结束生命是每个人的追求每个人在生命末期都应该有选择如何离去的权利。

“医疗预嘱即人们在健康或意识清楚时签署的,说明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临终时要或不要某些医疗及护理的指示文件。生老病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的一生需要做很多决定每个人都希望在面临不可避免的死亡时,仍能够做自己命运的主宰,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愿望,选择最后的时光如何度过“医疗预嘱”可以说是“我的权利,我的选择”。

实际上,“医疗预嘱在西方国家并不罕见。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地均已有“医疗预嘱的相关立法1993年,医疗预嘱的概念在美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并得到大力推广,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与夫人希拉里曾双双签下自己的“医疗预嘱 2000我国台湾地区也通过了《安宁缓和医疗条例》,允许患者在不可治愈的生命末期,依照自己的愿望拒绝心肺复苏、插管等措施。

医学伦理专家邱仁宗曾讲过:家属做出的关于患者的生命的决定有时并不符合患者真实意愿。因此,在中国推广“医疗预嘱非常必要。死亡,不是禁忌与惧怕,而是生命的凝视与整理。让大家知道自己有权利决定自己临终选择,清楚交代,告别挚爱人生最后一公里,预约自己的美好告别。改变国人的固有观念是长期工程,“医疗预嘱的推广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据悉,本次医学人文沙龙活动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社、《医师报》社主办,北京协会医院青年工作部承办。据主办方透露,类似这样的医学人文沙龙还将会持续举行,每期设有不同主题,邀请专家进行免费讲座,欢迎广大医务工作者、患者及患者家属、社会人士积极参会讨论,共同促进人文医学的不断进步。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