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特别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特别报道/详情

载抗感染 携手共进 创新前行

时间:2017-12-21 15:10:49来源:未知作者:裘佳 阅读: 76123

image.png

12月9日,拜复乐®(莫西沙星)中国上市15周年庆典在京召开,来自全国感染、呼吸、重症、药学等相关领域专家齐聚北京,共同见证拜复乐®上市以来为中国患者感染性疾病治疗带来的巨大贡献,并就抗感染领域的热点话题展开讨论,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作为一个创新型跨国公司,拜耳一直致力于通过创新不断提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预防、缓解、治疗疾病,不断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拜耳处方事业部中国医学部副总裁郎志慧博士介绍,拜耳长期致力于中国市场发展,始终支持中国政府改善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和医院管理水平;同时,拜耳重视与国内医疗机构的创新研发和临床科研合作,以科研创新更好地守护中国患者健康。

image.png

拜耳处方药市场抗感染与联合治疗总监姜一炜介绍,自2002年拜复乐®进入中国以来,已有近3500万中国患者受益。自拜复乐®上市伊始,拜耳携手呼吸、感染、微生物、药理等多领域全国知名专家成立中国呼吸道感染优化治疗协作组,2009年与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共同成立急性感染联盟、2017年携手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感染科培训项目等,共同推动中国抗感染治疗领域的前进步伐。

image.png

image.png

人类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与细菌斗争的历史。在抗菌药物出现前、1928年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后,以及抗菌药物多样化的现代,人类与细菌的斗争经历了哪些变化?未来抗菌药的发展又将何去何从?

与细菌的博弈中  抗菌药不断发展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内科赵鸣武教授介绍,在抗感染药物出现前,没有明确的抗感染概念。“在公元前1000多年就有用刀、水蛭等放血治疗;后来有用汞、溴、碘等化学物质治疗,以及植物用药。当然这些方法都没有现在抗菌药呈现的这样快速明显的效果。”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朱元珏教授谈及其60多年临床抗感染工作的体会,一方面感叹抗菌药的不断发展为人类对抗细菌带来的巨大作用是无法想象的,也强调临床医生掌握好感染病诊治技能,做好临床决策的重要性。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冯玉麟教授认为,抗菌药的发生发展是与病原体的博弈过程。从青霉素、磺胺类药物,开启了抗感染的先河;到抗菌药的使用,细菌逐渐出现耐药;再到寻找新的药物对抗耐药。可以说抗菌药的发展与细菌的变化息息相关,是出现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冯教授表示,新的抗菌药的发现需耗费巨大的精力和财力,保护好现有的抗菌药,优化和合理使用抗菌药,延长现有抗菌药的生命,更显重要。解放军总医院呼吸内科陈良安教授对于抗菌药和细菌的这种博弈深有感触,他表示,近年来抗菌药开发越来越慢、越来越少,而耐药越来越严重,成为临床医生不得不面对的严峻事实和挑战。为此,临床医生更应合理应用抗菌药,降低细菌耐药概率。

解放军总医院临床药理研究室王睿教授表示,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上应用仅次于β内酰胺类抗菌药。从1965年第一代喹诺酮类抗菌药上市,新品种不断呈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四个氟喹诺酮药物的出现,扩大抗菌谱以及药物在全身的分布;20世纪90年代到2000年,一些药物在临床应用不断再评价过程中大浪淘沙,不断撤市,目前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被认为是临床安全有效的药物。

IDSA于2007年首先提出呼吸喹诺酮的概念,包括莫西沙星400 mg、左氧氟沙星750 mg、吉米沙星320 mg,对呼吸道主要致病原——肺炎链球菌、卡他莫拉菌、流感嗜血杆菌和非典型致病原等都有强大的抗菌活性,在治疗呼吸道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

更新知识  掌握规律  合理应用抗菌药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何礼贤教授介绍,全身器官、系统都能发生感染,而不同部位病原菌种类、分布各不相同。“抗感染治疗要达到精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何教授表示,尽可能恰当合理的治疗需临床医生对感染科疾病基本知识、药物药理学特性、耐药情况有全面的了解。随着感染性疾病越来越多发、多变,临床医生需要在临床中不断更新知识,掌握规律。

抗菌药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王明贵教授表示,近年来,抗菌药的研发处于瓶颈状态,新药上市很少。2008-2012年,仅3个新型抗菌药获FDA批准。但最近5年已逐步走出瓶颈期,2013-2018年有6个新型抗菌药获FDA批准。回顾近十年上市的抗菌药,阳性菌的抗菌药主要还是糖肽类、万古霉素类的衍生物,拜耳的特地唑胺正在国内开展Ⅲ期临床试验,即将上市,其优势是给药剂量更小。阴性菌方面,2015年在美国上市的头孢他啶-阿维巴坦,预计未来也将在国内上市;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也有发展。

未来,临床医生关注的热点仍是哪些药对广泛耐药的革兰阴性菌有抗菌活性。针对CRE,有阿维巴坦、亚胺培南、金属酶抑制剂、头孢底物酶抑制剂等。对于鲍曼不动杆菌,替加环素等很多都进入了Ⅲ期临床试验。四环素加入活性物质、鳌合儿茶酚等也是值得期待的研究方向。

image.png

抗菌药的临床应用和安全性

抗菌药临床合理应用原则

对于抗菌药的临床应用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以实现安全有效的治疗目标。解放军总医院呼吸内科刘又宁教授从宏观的角度介绍了临床上合理应用抗菌药需考虑的几方面内容。首先要严格把握适应证,是否为感染,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具体鉴别上有很多共识可以参考,如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等。

其次,抗感染用药有经验用药和靶向治疗之分。经验治疗是普遍情况,尤其是社区感染,一方面细菌培养需72 h,另一方面也没办法真正得到致病原。因此,常参考指南、地域流行情况、患者特征等进行经验性治疗。如腹腔感染往往覆盖肠杆菌属细菌、厌氧菌,有时也覆盖肠球菌;重症CAP习惯覆盖细菌和非典型致病原。拿到致病原的目标治疗,首先要鉴别拿到的细菌是否为真正的致病原,尤其是痰标本;对于致病原,除考虑抗菌药的MIC值,还需考虑抗菌药在感染部位的浓度。

此外,按PK/PD用药、预防耐药突变浓度、单药还是联合、必要时的超说明书用法、疗效判定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药动学参数与抗菌药临床安全有效性密切相关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药剂科李玉珍教授表示,抗菌药的临床应用很好地反映了药动学参数与临床安全有效性的关系。抗感染治疗过程中应考虑很多因素,如患者方面,需考虑年龄、合并基础病、感染部位等;抗菌药选择上,考虑适应证、抑菌谱、药代动力学参数,地区耐药菌流行状况等。抗菌药根据PK/PD特征分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药物。对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提高峰浓度非常重要,主要涉及氨基糖苷类、喹诺酮;时间依赖性主要是β内酰胺类药物,浓度到一定值,抗菌活性就达饱和,其抗菌活性依赖浓度达到MIC值的时间,可通过延长给药时间和增加给药次数等提高抗菌活性。

细菌感染是慢阻肺急性加重的主要原因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康健教授介绍,感染是慢阻肺急性加重最重要的原因,占70%~80%。其最主要的病原体是细菌,病毒所致的感染后续往往也会引起细菌感染。此外,一部分感染由非典型病原体所致,但没有确切数据。根据患者稳定期肺功能状态、用药情况、合并症、肺脏损伤程度不同,慢阻肺急性加重病原体有所差异,但主要是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卡他莫拉菌。莫西沙星对慢阻肺急性加重主要病原菌、非典型病原体均能覆盖,只要没有铜绿假单胞菌的危险因素,莫西沙星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门诊抗感染治疗:合适的患者用合适的药物

中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曹彬教授表示,对于感染患者,并非所有患者都需要静脉治疗。据调查,80%的患者只需要门诊口服抗菌药治疗。因此,近年来,国家在政策鼓励取消门诊输液。我国2016版CAP指南也推荐病情稳定、适合口服的患者,服用生物利用度好的口服抗菌药。

image.png

2016年成人CAP诊治指南要点

南京总医院呼吸内科施毅教授介绍,2016年CAP指南明确提出了成人CAP“六步法”的诊断步骤,需要考虑是否为感染、轻还是重、可能的致病菌、是否耐药、疗效评估、随访等,更全面合理评估病情,合理用药。

对于抗菌药的选择采用更细致的分层,门诊、住院、ICU,不同群体更准确地选择抗菌药。其中,喹诺酮类是重要的药物,在各个分层患者群体,根据不同致病原,可选择不同的喹诺酮类药物。

莫西沙星是喹诺酮治疗CAP的典型代表,具有少有耐药和不良反应的优势。

腹腔感染常为混合病原体感染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感染内科宋诗铎教授表示,腹腔感染中抗菌药的治疗非常重要。腹腔感染常为混合病原体感染,包括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链球菌、厌氧菌等,非常广谱;区分感染轻重度、社区还是医院获得性感染,在抗菌治疗上有重要意义。2017年美国外科学会腹腔感染诊治指南在社区轻中度感染中,将莫西沙星从联合用药提到了单药治疗,体现了对莫西沙星疗效的肯定。

急诊感染:患者生命安全放首位

“急诊感染诊治最需要的是规范和安全有效!”沈阳总医院急诊医学部高燕教授表示,为此,中国急性感染联盟做了大量培训工作。

急性感染在急诊科疾病中排首位,其中,呼吸道感染又占75%。急诊科医生需在短期内迅速评估感染部位、社区还是院内感染、感染病原学,以及结合患者基础状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剂量、给药方式。

高教授表示,急诊科无论多重的感染均应以患者安全、救命为重点。

抗菌药的安全性:强调规范化、个体化,重视监测

对于抗菌药的安全性,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管理科胡必杰教授表示,首先要认识到,任何药物都有两面性,在临床用药决策时要注意权衡感染病原体与患者基础状况、肝肾功能等,选择临床疗效最大化,不良反应最小化的抗菌药。强调个体化原则,在指南的指导下分层考虑个体化,针对性用药。注意监测病原体、不良反应、人群基础状况合并症等,及早发现可能的不良反应,积极应对。

image.png

image.png

耐药与抗菌药物管理

临床上抗菌药的合理应用是确保抗感染疗效、安全性,以及减少细菌耐药的关键。然而,抗菌药的临床应用仍有一些不规范、认识使用误区存在。临床抗感染治疗中有哪些常见误区?如何更好地合理使用和管理抗菌药?

抗菌药临床合理应用仍存误区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呼吸内科熊盛道教授和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徐作军教授介绍了临床抗感染诊治中的常见误区。首先诊断上常见误区是患者发热、有肺部阴影就认为是感染,而对非感染患者进行了抗菌治疗。另一个常见误区是一味地应用抗菌谱最广、最高级别的抗菌药,而未认识到对于病毒、军团菌、免疫功能低下感染的放线菌、奴卡菌等,碳青霉烯类等广谱、高级别抗菌药是无效的,应选用对症的抗感染药物。此外,治疗过程中不重视PK/PD理论的指导,导致抗菌药无法发挥其最佳疗效;未关注患者状况,如重症患者代谢功能变化会影响药物疗效。另外还有抗菌药使用疗程、给药途径等都存在很多误区。目前国家针对这些问题,在加强抗菌药规范管理上做了很多工作。

多学科团队建设和平台建设

提升抗菌药规范管理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呼吸科刘晓菊教授表示,抗菌药的规范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往在卫计委的牵头下,国家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抗菌药管理,极大改善了抗菌药的应用,尤其是外科术前给药等。但可以看到不规范的情况仍有存在,尤其在基层医院等。

感染涉及临床各个学科的医务工作人员,包括临床医生、临床药师、微生物专家、医院感染专家。这样的专家团队可以通过医联体、网络平台等,为临床抗菌药的使用提供技术支持、疑难解答,培训基层医生,提升基层抗菌药应用水平。

综合管控抗菌药应用

重视细菌耐药监测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抗感染病房吕媛教授介绍,根据我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数据显示,我国抗菌药应用量占全国用药量的30%~50%。其中,抗菌药的不合理使用导致细菌耐药速度快速上升。做好细菌耐药监测,包括细菌耐药变迁、耐药程度,为临床医生优化抗菌治疗提供参考,为国家抗菌药的管理提供依据,也为企业针对性研究新药提供帮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科童朝晖教授表示,避免或减少耐药发生,首先在于合理使用抗菌药。医院做好科室综合管控,提升医院信息系统,发挥好临床药师、微生物学专家、院感科医生等的作用,综合管理和使用抗菌药,减少耐药的发生。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