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特别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特别报道/详情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外科王东民教授:我的公益之路

时间:2019-01-17 11:28:00来源:未知作者:熊文爽 阅读: 103676

1990年毕业后,我一直从事一线临床工作,每年300例以上的恶性肿瘤手术,5000人次以上的门诊,至今29年矣。长期的临床工作磨练了我,也教育了我。让我掌握了医学知识和技能,也让我丰富了见识、懂得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以医相识、以医相知,让我与许多患者成为了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


image.png

初识公益

2008年,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和生活不规律,我得了膀胱癌。手术后仅一周,我主动放弃了化疗,回到了工作岗位,为患者手术、门诊。

2009年的一天,我突然接到北京肿瘤医院徐光炜院长的电话,徐院长希望我能与他一起做公益。说实话,那时我既不懂什么是公益,也没有想过去参与。但面对徐院长的盛情邀请,我还是答应下来。就这样,懵懵懂懂的我被徐院长引上公益之路。

用公益拓展爱心

从2007年起,徐院长与北京肿瘤医院的胡永昇教授、阚秀教授发起了中国百万妇女乳腺癌筛查工作,继而成立了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防治乳腺癌专项基金。

基金会从2008年至2015年,先后帮助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和四川省雅安市人民医院建立了乳腺中心和乳腺癌三级防治网络,并捐助了大量医疗设备和救助乳腺癌患者资金,总计达3000万元。期间获得了美国赠与亚洲基金优秀援助项目奖。我从2009年开始,便积极投入到这项社会公益事业中,主要从事医生培训、科普讲座、编写培训教材、下基层医疗和筛查等工作。2015年,基金会与民政部共同发起“为了妈妈”援助贫困乳腺癌患者的救助活动。募集社会资金,每年为100位贫困乳腺癌患者捐助手术费用。我们通过公益的力量拓展爱心,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从专业视角向公益管理转变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国外组织对中国公益事业的资助逐渐萎缩,基金会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资金瓶颈。85岁高龄的徐院长已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与我说:“如果实在困难,我们基金会就到此为止吧。”眼看10年的辛苦与奋斗就要付之东流,我不甘心!于是我毛遂自荐,主动承担起基金会的管理工作,这是我由专业向管理的第一次尝试。

新的环境,新的挑战。为了基金会能够“活”下去,我们先拿自己“开刀”,我们工作人员先后共为基金会捐款33万元,以弥补办公经费的不足。同时我也多方求助,拿自己的老朋友“问斩”,请他们了解我们的事业和困难,真诚与执着感动了他们,他们解囊相助,出钱出力,让我们度过了难关。

同时,我们还提出新的发展思路,使公益事业能够“自我造血”的良性运行。为了更广泛的发挥专业人员的能力,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我们创建了北京市乳腺病防治学会和北京博雅医学健康研究所,从2016年起,研究所每年为北京平谷区居民筛查甲状腺癌、乳腺癌,计划用2年时间完成筛查10万人的目标。

公益推动人生跨越

2018年,对我而言是一个困难之年。我体检发现了肺癌。因有10年前患癌经历,我没有太紧张。一则徐院长及众多朋友对我的关心,使我淡定了许多。二则,我已经完成“蜕变”的过程,是公益事业让我走近社会、走近大众、走进一个崭新的人生境界。让我有了更大的舞台,让我的生命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呈现。

庄子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医学事业对我来说就是“相濡以沫”的事业,公益事业对我来说,就是“相忘“之后而化其道的事业。这是一个人生的跨越。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