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特别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特别报道/详情

中国十大健康研究

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 健康是人永恒的追求

时间:2019-01-03 13:19:00来源:未知作者:黄玲玲 郑真真 阅读: 134287

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是人永恒的追求。哪些生活方式与行为有益健康或有损健康?哪些研究结果与过去的结论不一致,有了新发现?我们盘点2018年国人十大健康研究,以更好地促进健康。


image.png

气温对心血管病影响大于呼吸系统疾病  

心血管病最“喜”冷

2018年10月,中国疾控中心周脉耕和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等公布了一项覆盖中国272个主要城市的全国性调查研究显示,气温与全因死亡和心肺疾病死亡风险呈反J型曲线关系,死亡风险最低时气温为22.8℃,这也是最适宜气温。根据不同疾病死因,最低死亡风险对应的气温为21.6~23.7℃。(BMJ.10月31日在线版)

 与最适宜气温相比,遭遇极端寒冷天气(平均-1.4℃)后,死亡风险会延迟1 d开始显现,第5天时死亡风险最高,然后持续超过14 d逐渐降低。而极端炎热天气(平均29.0℃)对应的死亡风险当天会立刻显现,仅持续2~3 d就迅速降低。

研究者指出,遭遇炎热天气时,应采取迅速、短暂的预防措施来降低其对健康的影响,而应对寒冷天气的保护措施需要延长时间。

研究发现,气温相关死亡风险和负担主要与中度寒冷天气有关。研究中14.33%的非意外死亡与气温有关。中度寒冷气温(-1.4℃~22.8℃)相关死亡率最高,为10.49%,中度炎热气温、极端寒冷气温、极端炎热气温相关的死亡率依次为2.08%、1.14%和0.63%。中度寒冷和炎热气温相关的死亡占比较高,与我国全年以这两种气温为主有关。

研究发现,气温对心血管病的影响大于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寒冷天气主要通过改变自主神经系统、血压、机体产热等影响心血管系统,而其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主要与呼吸系统感染有关。

与缺血性卒中死亡相比,出血性卒中死亡更易于受寒冷天气影响,这与寒冷天气导致血压升高有关。(《医师报》11月8日第5版)

JAMA子刊发表China PEACE研究结果  

人越胖  血压越高

根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进行的China PEACE研究,170万人群调查的最新数据,人越胖,血压也会越高。而当前,中国人群的肥胖和超重在持续升高,预计男性肥胖率将从2010年的4%增加到2025年的12.3%,女性将从5.2%增加到10.8%。

作为主要作者之一的Harlan Krumholz教授表示,在中国超重和肥胖率持续攀升的形势下,高血压已经成为一个主要的危险因素,很可能变得更为重要。

研究分析了170万名受试者,平均BMI为24.7 kg/m2,平均收缩压为136.5 mmHg,根据美国高血压指南,这符合Ⅰ期高血压的标准。在没有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受试者中,BMI每增加1 kg/m2,则血压增加0.8~1.7 mmHg。

研究者根据年龄、性别、种族/民族、地理、职业和其他相关特征,至少分类22000个亚组。

研究数据显示,血压和BMI在一般人群和上万个亚组群中均表现正相关,意味着BMI增加的趋势将与几乎所有人群的高血压的患病率相关,而进行降压药物治疗能减弱这种关系。 (JAMA Network Open.2018,1:e181271)


image.png

丈夫吸烟  妻子倒霉

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马旭带领大数据分析团队通过对近600万对育龄夫妇的备孕妊娠队列数据的挖掘分析发现,与丈夫不吸烟的妻子相比,丈夫吸烟的妻子其自然流产的发生风险可增加17%;与孕前孕期丈夫吸烟的妻子相比,围孕期丈夫戒烟其妻子自然流产的风险可降低18%。(BMJ.7月4日在线版)

该研究是基于2010-2016年参加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的580万备孕夫妇的检查随访数据开展的。项目包括三个阶段,孕前检查、孕早期随访和妊娠结局随访。

在纳入的研究对象中,有29%的丈夫为吸烟者,自然流产率为2.5%。丈夫吸烟妻子的自然流产率为2.92%,而丈夫不吸烟妻子的自然流产率为2.38%。在孕前孕期丈夫吸烟的研究对象中,孕期丈夫仍然吸烟的妻子其自然流产率为3.35%;若围孕期丈夫戒烟,其妻子发生自然流产的风险下降为2.79%。(《医师报》7月19日第6版)


image.png

预防骨质疏松  应从青壮年开始

天津医院曾宪铁等发表的Meta分析显示,>50岁的中老年人无论补钙、补维生素D,还是钙与维生素D同时补,都不能预防骨折。(JAMA,2017,318:2466)

结果显示,补钙、补维生素D,或钙与维生素D同时补,不仅不能降低>50岁中老年人骨折发生率,甚至大剂量补充维生素D还会增加骨折发生风险。因此,研究者不建议>50岁中老年人常规补钙或维生素D。

该Meta分析共纳入33项随机试验51 145例受试者。

其实除钙和维生素D不足外,遗传、环境因素及不良生活方式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如常久坐、运动少、吸烟、酗酒、膳食营养不良、睡眠质量差等。

此外,预防骨质疏松,必须从青壮年时期抓起,年轻时通过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多存储骨量,当骨量变化的时候就可有充足的资本供给所需。(《医师报》1月11日第8版)

每天1个鸡蛋有益健康

北京大学李立明教授等研究发现,每天吃1个鸡蛋可显著降低心血管病风险。(Heart. 5月21日在线版)

该研究采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中约50万人的数据,中位随访8.9年。基线时,13.1%的受试者每天都吃鸡蛋(通常每天0.76个),9.1%很少吃鸡蛋(通常每天0.29个)。

结果表明,与很少吃鸡蛋者相比,每天吃鸡蛋者总心血管病风险降低11%。多变量校正后,缺血性心脏病、主要冠脉事件、出血性卒中及缺血性卒中风险分别降低12%、14%、26%、10%。

鸡蛋摄入量与所有心血管事件发病率均呈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而且,每天吃鸡蛋者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18%,出血性卒中死亡风险降低28%。

此外,另一项中国研究对2.8万例无心血管病人群进行近10年随访发现,每天一个鸡蛋不增加心血管死亡风险,支持将鸡蛋作为健康饮食的一部分(Eur J Nutr. 4月21日在线版)。

澳大利亚学者DIABEGG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或者高危人群吃鸡蛋也是安全的。(Am J ClinNutr. 5月7日在线版)。(《医师报》5月31日第5版)

image.png


image.png

WHO酒精与健康报告:中国饮酒拖全球后腿

日前,WHO发表了2018全球酒精与健康报告,报告指出,全球每年约 300万人死于饮酒,占全部死亡人数的5.3%;平均每20位死亡中就有1人死于饮酒,在饮酒相关死亡中,男性就占3/4。每分钟因饮酒死亡6人。

报告显示,全球范围内,饮酒呈下降趋势,但中国除外。报告指出,中国人均酒精消费量增加,戒酒率下降,拖了全球的后腿。

中国人均酒精消费量在2005年、2010年和2016年分别为4.1升,7.1升和7.2升,增幅76%。中国终身戒酒率从2005年的50.9%下降到2016年的42.1%。

报告还指出,北京302医院每年有超过4万例肝病的患者就诊。该医院接诊的肝病患者反映了中国肝病的发展趋势。2002-2013年,酒精性肝病的比例翻了1倍多。 在此期间,大多数ALD患者(约98%)是男性。报告称,“中国酒精性肝病患者人数正以惊人的速度上升。”

中国6%的男性和1%的女性居民死于酒精相关疾病。除中国外,印度也在被批评之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饮酒对年轻人的危害更为显著,20~29岁饮酒相关死亡占这个年龄段死亡的13.5%。WHO介绍,全球范围内,估计有2.37亿男性和4600万女性罹患饮酒所致疾病。WHO警告,除欧美形势严重外,让人担忧的是全球酒精消费持续上升,尤其是亚洲地区,中国和印度饮酒上升幅度不小。(医师报 2018年9月27日第567期3版)

国人研究:雾霾引发胎儿早产

PM2.5每升高10 μg/m3

增6%早产风险

国家卫健委科学技术研究所马旭研究员带领研究团队,通过对近43万对育龄夫妇的妊娠结局队列数据的挖掘分析,发现孕妇在整个孕期的环境PM2.5暴露水平每升高10 μg/m3,发生早产的风险可增加近6%。(Science .Doi 2018; 03,328)

研究基于2014年参加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的42.6万参检人群队列数据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网站官方权威发布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研究者通过常驻住址入手,完成了大样本人群健康数据与大气污染数据的匹配,标定了队列中每个个体不同时期的PM2.5暴露水平。在本研究队列中早产的患病率为8.3%,孕妇在孕早期、孕中期及孕晚期的环境PM2.5暴露水平每升高10 μg/m3,发生早产的风险分别增加4%、2%及6%。同时,研究还发现怀孕年龄较大(>30岁)、低教育程度、既往有怀孕史及在冬天怀孕的妇女更易受到环境PM2.5暴露的影响。

研究者从促进母婴健康的角度,建议孕妇在怀孕期间,特别是孕晚期,应避免在高浓度PM2.5的环境中活动,并加强个人防护。同时应对高龄孕妇、冬季怀孕等对PM2.5更加敏感的人群投入更多的关注和公共卫生学干预。(医师报 2018年7月19日第557期 6版)


image.png

《柳叶刀》刊登中国健康调查研究结果

我国青少年吸烟率反而大幅增长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王伟教授等研究发现,2003-2013年,我国人群吸烟率居高不下,而且青少年吸烟率大幅增长,女性吸烟率也呈稳步增长趋势。(Lancet Respir Med. 10月25日在线版)

研究者表示,虽然我国在2003年签署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后实施了一系列控烟政策,但显然并未有效降低吸烟率。当前迫切需要针对青少年和女性的更切实有效的政策。特别是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吸烟相关的慢性病负担将越来越大,亟须采取行动以防止这种负担进一步增加。

 数据显示,2003年、2008年和2013年我国人群标准化吸烟率分别为26.0%、24.9%和25.2%。男性吸烟率显著高于女性,2003年是女性的16倍(48.4%和3.1%),2008年为20倍(47%和2.3%),2013年为17倍(47.2%和2.7%)。值得注意的是,我国40岁以下女性吸烟率升高,从2003年的1.0%升至2013年的1.6%。

此外,15~24岁青少年吸烟率大幅增长,从2003年的8.3%增至2013年的12.5%,其中男性从16.0%增至23.5%,女性从0.4%增至1.1%。而且,有77.9%的当前吸烟者是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吸烟。

研究数据来自于2003年、2008年和2013年全国健康调查研究,覆盖中国大陆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个年份分别纳入15.3万、14.5万和23.0万人。(医师报 2018年11月1日第571期6版、2018年11月8日第572期9版)


image.png

image.png

.JAMA刊登中国大规模室内空气污染研究:

小心!做饭取暖的煤和火柴

北京大学李立明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邬堂春教授等进行的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结果发现,在我国农村地区,使用煤炭、木柴等固体燃料进行做饭或取暖所产生的空气污染,会显著升高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JAMA. 2018,319:1351)

目前,全球仍有约30亿人在家中使用固体燃料(如煤炭、木柴、木炭、秸秆等)做饭或取暖。这些固体燃料在燃烧时产生的烟雾含有高浓度的细微颗粒物(PM 2.5)和其他有害物质,在无良好通风设施情况下所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尤为严重。据估计,全球与室内空气污染相关的死亡人数每年高达约250万人。

在中国,尽管过去几十年城市化发展迅速,目前仍有约1/3的城乡居民在家中使用固体燃料,其中大多为煤炭和木柴。

结果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与使用清洁燃料(燃气或电力)做饭者相比,使用固体燃料(煤炭或木柴)做饭者,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20%,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1%。使用固体燃料取暖者的风险更高,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29%,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4%。而且,使用固体燃料的时间越长,死亡风险越高。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于2004-2008年纳入我国5个农村和5个城市地区的50余万人。该分析纳入其中来自农村地区、基线无心血管病史的27万余人。(医师报2018年4月12日第544期5版)

阜外医院李卫团队发表全球睡眠数据:

警惕!每天睡觉勿超9小时

日前,欧洲心脏杂志刊登了阜外医院李卫教授团队与加拿大Salim Yusuf教授等人联合开展的PURE研究的最新分析。 

研究表明,成年人每天睡6~8小时心血管病和死亡风险最低,但每天睡8小时以上,心血管病和死亡却较高。具体而言,每天睡8~9小时、9~10小时、10小时以上的人风险依次增加5%、17%和41%。

研究者指出,由于该研究仅为观察性研究,并不能说,睡得太多本身会导致心血管病,也许睡得多的人本身有一些潜在疾病,从而导致心血管病和死亡风险升高。该研究还发现,对于夜间睡眠时间超过6小时的人来说,白天小睡/打盹(例如睡午觉)可能会增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然而,如果夜间睡眠时间≤6小时,白天小睡/打盹并不会带来风险。研究者认为,夜间睡眠不足的人白天补觉,可能会抵消掉一些风险。 

作者表示,每天睡6~8小时最合适;医生问病史时要常规询问患者的睡眠时间和白天是否小睡,这有助于发现心血管病或死亡高危患者。

这项研究从全球21个国家纳入116 623名35~70岁的受试者,中位随访7.8年期间,4381人死亡,4365人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脏病、卒中等。(《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8年12月5日)

image.pn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