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特别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特别报道/详情

中国十大学术话题

时间:2019-01-03 14:03:27来源:未知作者:黄玲玲 阅读: 95018

这是学术成果丰收的一年,也是学术争议并存的一年。哈佛医学院主动撤回31篇心脏干细胞文章、百余药企扎堆PD-1被专家痛批以及鸿茅药酒事件,一桩桩一件件都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医师报》通过精选出了十大学术话题,期冀为您带来不一样的学术风采。

image.png

百余药企扎堆PD-1的反思

9月21日,在厦门召开的第二十一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8年CSCO学术年会免疫治疗论坛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郭军教授指出,目前国内有100多家药企扎堆免疫治疗药物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的研发,大量重复性临床试验消耗了太多宝贵的科研资源,不仅搞科研的临床医生不够用了,连入组试验的患者都不够用了!

郭军教授的声音揭示了国内药企研发严重同质化、浪费大量科研资源的顽疾。在PD-1抑制剂研发的热潮之下,我们无奈地发现,国内药企普遍存在既找不到创新的差异化突破口、又不敢不随波逐流上马新药研发项目的“同质化”困境。如何在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新药研发浪潮中找到一丝差异化?专家认为,除了快人一步的创新意识,国内药企更需要市场差异化竞争的思维方式和对临床需求的深刻理解。

经《医师报》记者查证,目前全球药品市场共有160多种PD-1新药获得上市或上市审批中,有超过1500个PD-1抑制剂的临床试验项目同时开展。而在中国,据国家药品审评中心化药临床一部部长杨志敏介绍:“截至2018年6月25日,中国共有193项PD-1试验在Clinical trials登记开展,全球研发热度仅次于美国。” (《医师报》9月29日3版、11月8日2版)

中国有其独特国情

暂不更改高血压标准

自2017年美国高血压指南将高血压定义从140/90 mmHg改为130/80 mmHg以来,关于是否我国要更改高血压定义的争论不断。今年2月,前世界高血压联盟前主席刘力生和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席王继光在《循环》杂志刊文指出,我国短期内不会采用该定义。他们指出,如果我国最近的全国性调查数据采用130/80 mmHg这一阈值,高血压患病率将从约25%升至50%。(Circulation.2018,137: 546)

不过,由于血压在130~139/80~89 mmHg的人群中,仅伴有冠心病、心衰、卒中等心血管病或10年动脉粥样硬化疾病风险>10%者需降压治疗,因此增加的需要降压治疗患者人数并不多。在一般人群和老年人群中仅分别增加2%和5.5%。

我国高血压指南必须认真考虑我国高血压管理的现状,短期内并不会采用该定义。我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高血压的知晓率极低。随着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慢性病管理的加强和家庭血压监测的推广,情况已快速好转,高血压的知晓率和控制率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显著改善。(《医师报》2018年3月1日538期第15版)

image.png

2018年美国胆固醇临床实践指南公布

重拾降脂目标值

强调胆固醇“低一点 好一点”

11月10日,2018 AHA/ACC胆固醇临床实践指南公布。新指南重启了降胆固醇治疗目标值,进一步支持胆固醇“低一点,更好一点”的理论。(Circulation. 11月10日在线版)

2013版美国降胆固醇治疗指南指出,“目前没有证据支持为不同人群制定相应的LDL-C和(或)非HDL-C治疗目标。在ASCVD常规预防措施中,对最可能获益人群应用适当强度的他汀类药物治疗可降低ASCVD风险”。这就意味着2013版指南放弃了降胆固醇治疗目标值。此举在国内外一度引起广泛争议。

此次新指南明确了降胆固醇目标,LDL-C≥1.8 mmol/L成为启动治疗的界值,LDL-C降幅≥50%成为ASCVD患者的治疗目标。

新指南推荐所有高胆固醇个体首选他汀治疗,LDL-C仍≥1.8 mmol/L时新增依折麦布和PCSK9抑制剂治疗推荐。指南强调终生坚持健康生活方式降低ASCVD风险、他汀类药物治疗、LDL-C降幅≥50%或<1.8 mmol/L构成ASCVD防治基本策略,非他汀药物治疗作为他汀的补充方案,为降胆固醇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新指南对ASCVD的极高危人群也给出了更为具体的药物治疗达标方案。(《医师报》2018年11月15日573期第5版、11月29日575期第10版)

image.png

2018 ASCO重磅研究发布

我国不用化疗早期乳癌患者不到三成

2018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来自纽约癌症中心的研究者采用21基因复发评分法用于评估患者的乳腺癌复发风险。结果显示,风险评分从0~100,当患者评分较高时(≥20)说明辅助化疗可能对该患者有效。而当评分<10分时,则说明该患者未来10年内复发概率很小(2%),这类患者不需要进行化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6月3日在线版)

根据研究结果,研究者提示以下患者可以避免化疗:第一、年龄>50岁、复发评分为0~25分的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淋巴结阴性的女性乳腺癌。该年龄组乳腺癌约占85%;第二、年龄≤50岁、复发评分为0~15分的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淋巴结阴性的女性乳腺癌。该年龄组乳腺癌患者约占40%。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江泽飞教授表示,这绝不是70%的早期乳腺癌患者可免除化疗!目前国内外指南辅助化疗标准:大部分HER2阳性、三阴性、腋结阳性的早期乳腺癌需要术后辅助化疗,还有部分年轻、分化指数(Ki 67)高的患者应考虑化疗,在我国临床实践中占50%~70%,符合国际研究TAILORx可免除化疗的早期乳腺癌患者,在我国应该不到30%。(《医师报》2018年6月14日第552期5版)

干细胞造假成世纪丑闻

10月15日,哈佛医学院及其附属布莱根妇女医院公布,从多个医学期刊上撤回哈佛医学院再生医学研究中心前主任Piero Anversa的论文,撤回数量高达31篇,均涉嫌伪造和篡改实验数据。(源自STAT)

Anversa因“发现”心脏干细胞而被关注,其研究也主要基于“心脏中含有可再生心肌的干细胞”这一观点。据称,这些c-kit细胞可再生心肌,从而用于治疗心脏病。Anversa曾一度被认为是心脏干细胞疗法的历史性开创者。

为此,《医师报》采访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黄浙勇教授和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榕翀教授。

四位专家介绍,Anversa所进行的c-kit+心脏干细胞研究,国内并未开展。国内主要的研究对象是骨髓间充质细胞、造血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诱导式多能性干细胞等。干细胞治疗心脏病与心脏干细胞在概念上存在着本质差异。因此,很多文章统统把c-kit+心脏干细胞研究类推到整个领域,实在是一叶障目,混淆了概念。(《医师报》2018年10月18日569期第5版、10月25日570期第3版)

image.png

中国年人工流产1300万人次

半数为重复流产

人工流产术用于因疾病不宜继续妊娠、为预防先天性畸形或遗传性疾病而需终止妊娠者,也是避孕失败意外妊娠的补救措施。

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人工流产的次数达1300万人次,很多是因为非意愿妊娠,且重复流产率较高,约占总流产人次的一半,出现3次以上频繁人流的比例达13.5%,低龄化的趋势也比较严重。很多人避孕意识不强,不知道怎样去正确避孕,造成了流产和重复流产,从而导致后续一系列影响生殖健康问题。非意愿妊娠导致的流产和重复流产也是全球问题。

2018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人工流产后避孕服务规范(2018版)》,旨在推进人工流产后即时落实高效避孕节育措施,切实减少重复人工流产,保障女性生育能力和身心健康。

2018年9月,美国计划生育学会发布《手术流产后避孕服务指南》,对人工流产后应用避孕药具进行了循证学评估。

指南从流产时如何进行避孕咨询等8个部分对流产后避孕服务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其中的要点进行证据等级的划分,为人工流产后避孕服务提供了实用的临床建议,以更好地落实高效避孕手段。(《医师报》2018年11月8日 572期第11版)

image.png

被质疑的牙膏功效

10月21日,一名血液科医生在今日头条上发布文章质疑云南白药牙膏的止血功能可能是加入了处方药氨甲环酸。因恰逢云南白药集团资产重组停牌的敏感时期,文章迅速发酵成为一个完全不受控制的舆论核弹:短短一天时间,该条文章阅读量逆天般地突破1100万次,央视网、环球网、澎湃新闻、中国之声等数十家媒体竞相转发,“中草药牙膏加处方药” 甚至成了微博和今日头条的热搜词,一时间舆论轩然大波,让长期以来备受行业人士质疑的中草药牙膏再次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

为了探究答案,《医师报》记者在著名牙膏品牌狮王牙膏的生产企业日本狮王株式会社的官网查证发现,牙膏中添加氨甲环酸成分的主要作用是抗炎,用于预防牙龈炎和牙周炎,防止出血。这似乎能从侧面回答部分功效牙膏的止血功效到底谁在发挥作用。

 此外,《医师报》记者调研发现,不仅仅是中草药牙膏,超市里的不少功效牙膏包装上赫然印着“清火、护龈、健齿、缓解牙龈红肿出血、修复黏膜损伤”等各种暗示功效的宣传语,这可以说是国内外牙膏企业普遍采用的广告营销行为,甚至外资品牌牙膏的功效宣传更加大胆、露骨和多样化,但消费者很少有人去关注它是否真正有效、安全?(《医师报》2018年10月25日572期第8版)

酸碱体质创始人被判罚 1.05 亿美元

近日,美国圣地亚哥高等法院判定畅销书《pH奇迹:平衡你的饮食,恢复你的健康》作者 Robert Oldham Young向癌症患者Dawn Kali赔偿1.05亿美元,赔偿金额是Kali要求的二倍,Kali的律师表示Kali自觉遭遇得到“平反”。

Young认为“酸性体质是导致疾病的原因,碱性饮食是解决办法”。Young曾建议 Kali放弃化疗和传统治疗,应用碱性理论进行治疗。2015年,Kali在圣地亚哥高等法院以“疏忽、欺诈”的名义起诉Young。肿瘤科医生表示 Kali现在病情发展到癌症4期,仅可生存3~4年。

上述新闻近日在《圣地亚哥联合论坛报》报道,引起读者广泛讨论。在我国,经常可以从网络的科普文章中看到与“酸碱体质”理论相关的报道,并以此为噱头推销保健品、药品。

2005年,卫生部就此发布公告,该公告指出,一些涉及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销售涉水产品时,擅自以“离子水机”名义宣称其可制备离子水或碱性水,并大肆宣传具有各种保健功能,甚至擅自标识有卫生部门许可批件,欺骗、坑害消费者。对此警告市场上有诸多用离子水或者碱性水欺骗坑害消费者的产品,同时重申涉水产品不得宣称任何保健功能。(《医师报》微信 11月8日)

image.png

益生菌有效无效争论不休

9月6日,《Cell》杂志刊登了两篇关于益生菌的论文,一篇报道“益生菌在不同人肠道中的定植能力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征,应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及特殊需求量身定制”(Cell.2018;174:1388)。

另一篇报道“人体在接受抗生素治疗后,益生菌会阻碍人体的微生物组从治疗后恢复到原有正常菌群水平。”(Cell.2018;174:1406)同日英国《New Scientist》杂志网站针对这两篇论文,报道“益生菌基本没用,可能还有害”。(New Scientist.9月6日在线版)

该题目更加“震撼”,瞬间把益生菌推向了风口浪尖,很多人对益生菌产生了质疑的目光。

image.png

《医师报》采访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学会副主任委员,大连医科大学微生态学教研室袁杰力教授,袁教授表示,原论文不能得出“益生菌基本没用,可能还有害”的结论,部分媒体有标题党嫌疑;此外,研究本身的设计存缺陷,不能因为个别研究益生菌无效而否定整体。

同时,袁教授强调,我国亟需规范市场,从学术角度为不同领域的产品制定各自领域的使用方法、标准和共识,使其规范化。(《医师报》2018年9月20日566期3版)

鸿茅药酒到底是药还是酒?

近日,因在网上发帖称“鸿毛药酒是毒药”,广州医生谭秦东遭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警方跨省抓捕。

2017年12月,拥有麻醉医学硕士学位的医生谭秦东在“美篇”发表了《中国神酒“鸿毛药酒”,来自天堂的毒药》,文章从心肌的变化、血管老化、动脉粥样硬化等方面,想说明鸿茅药酒对老年人会造成伤害。表述本身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但是标题却使用了情绪化的“毒药”一词。2018年1月,内蒙古凉城警方以“损害商品声誉罪”抓捕了谭秦东医生。

此次事件一出激起千层浪,有不少网友、医生和媒体对“鸿茅药酒”的保健功效产生质疑。鸿茅药酒到底是药还是酒?

在这篇文章之前,鸿茅药酒已经在市场上饱受质疑。有媒体根据近十年的职能部门的公告文件做出不完全统计,鸿茅药酒广告曾被25个省市级食药监部门通报违法,违法次数达2630次,被10省市18次采取暂停销售的行政强制措施,其违法记录异常之多。

鸿茅药酒或多或少隐瞒自己“非处方用药”的身份,而不是保健品,不提禁忌人群,极易造成误导,屡遭处理之后,仍然坚称“所有人都能喝”。鸿茅药酒中的附子、何首乌等成分,本身就被医学界认定为具有致癌性,药酒成分中所含的豹骨也为珍稀动物制品。

随后,中国医师协会发布关于港大深圳医院医师被拘与鸿茅药酒事件声明,声援两位医生。表示愿意为港大深圳医院妇科王医师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愿意为中南大学麻醉学专业硕士毕业生谭秦东医生提供法律援助。(《医师报》微信 4月15日、4月16日)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