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老年生命之旅的色彩与芬芳
西方世界老龄观简史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康复科 张叶宁
在历史中,总结人们对于老龄化观念的变迁并不容易。首先,没有足够的科学数据记载或者流传下来的资料甚少;其次,人们对老年起始的定义年龄差异较大;第三,历史变迁中人们对待老化的态度有时苛刻,有时又很积极。尽管存在挑战,历史学家还是能够将几千年来人们对待老化的态度碎片整合在一起。总的来说,某些模式随时间不断发展。随着寿命延长,社会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人死后的景象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也逐渐减小。
中世纪,老化是与审判日以及救赎联系在一起的,之后在人们的心目中,与健康和成功联系在了一起,并以此作为对道德的评判。最后,老化的焦点集中在健康以及生前、身后的经济保障上。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我们逐渐学会了更多地掌控周围的环境和我们的身体。但是无论我们是哪个年龄阶段的人,这种掌控从来不会达到百分之百。学着如何接受这种局限性是生命旅程的一部分,也是人们如何觉知自我和找寻意义的一部分。
老年人是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康复科 何毅
本章介绍了老一辈,特别是祖母,在社会传承之中的重要作用。来自群居生活物种的研究发现,如果有老鹿生活在群体中,小鹿存活的可能性更高。人类学家也描述了祖母与孙辈们之间有类似的研究,称之为祖母假说。在远古狩猎-采集时代,祖母为孙辈准备食物并照顾他们,这使得她们的女儿解脱出来可以生育更多的孩子,因此增加了孩子生存的机会。除了增加后代的生存几率,这种“祖母效应”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还有助于大脑发育为更为复杂的神经网络。
老话说,“祖父母与孙辈之所以有很好的关系,是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敌人。”当成为祖父母,自己的孩子们已经长大,可以毫无包袱的给予孙辈爱的时候,这是多么大的幸福啊!这种关系为每个人都带来好处的时候,是一种更大的享受。就像有老鹿的鹿群可以生存得更好,就是因为老鹿可以在干旱或大雪时期找到食物。类似的,老人可以真实的讲述过去,让历史在年轻一代面前鲜活起来。老一辈有着独特的机会和神圣的责任,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搭建一座桥梁。
老人如何克服孤独与社会隔离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康复科 高畅
人类是社会动物,不论在哪个年龄段,人类的生存和进步都离不开彼此。危机时刻简单地握着朋友的手,或者被友好地拥抱,都可以给人带来安全感,这就是很好的体现。社交有助于我们养成各种美德,比如人道和对同伴的关心,面对困难或恐惧的勇气,分享快乐时的自我超越。
以人为镜,可以看到人类作为人的共性,帮助人们拥有归属感,也能让我们感到释怀。尽管许多老年人的生活都更轻松自在,但如果没有足够的社交支持,他们也可能会因为担心或悲伤而感到压抑。本章以个案为例阐述了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的重要性,并强调了孤独对身体状况、情绪、健康行为的影响。此外,还向读者提出了一些建议:孤独的老人可以做什么来减轻孤独感?包括帮助他人、运动、学习新课程或参加小组、照顾一只宠物、甚至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获得支持。最后,要想让这些孤独的老人克服惰性是需要他人帮助的。我们的一点努力都可以为他们带来莫大的幸福感。
迟暮之时感激生命轮回的真谛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康复科 庞英
变老被认为是不断的走向失能、衰败和死亡的过程。尽管不是人人恐惧失能和衰败,但没人能否认它们带给很多人恐惧感。为什么U型曲线显示那些更接近死亡的老年人,其幸福感反而比年轻的对照组更高呢?老年人可以理解:生命就是这样的。他们带着有一天不得不放弃生活的现实而继续生活着。他们不踟蹰于死亡,相反,他们把这个现实放在一边,最大限度地享受他们拥有的每一天。总之,认识死亡让我们的头脑需要所有的品德(例如像勇气和对人性的共同体验)去应对这一生命中最可怕的部分。接受生命的有限性,鞭策我们照顾好生命中重要的事情而不是为小事担忧。Laura Carstensen和她的同事们研究了“来日无多”这一视角的影响,发现感到来日无多会极大地增加生活的幸福感。如果能够接受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而继续生活,可以对昨天少一些负担,对未来少一些担忧。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历时16个月,散异有道·中西论道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病例演讲大赛全国总决赛闭幕!
2025-07-01 -
new络以通为用 中西医结合攻坚心血管慢病防治
挖掘临床诊疗新进展、新挑战与中西医结合破局思路,为推动心血管疾病防治提供专业视角与实践参考。
2025-06-25 -
new瞿佳教授:打造综合防控体系 跨越近视“早发”与“高发”双重关卡
2025-06-23 -
new周新教授:吸入治疗是基础,三联是生物制剂使用的前提
2025-06-20
-
叶军:从事临床医学教育教学43年的4点感悟
2025-01-06 -
医师报在进博 | 跟着医师报小分队,感受科技赋予健康的魅力!
2024-11-06 -
冬季哮喘、慢阻肺患者该如何预防?朱玉龙:确保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是关键
2023-12-18 -
全国肿瘤宣传周:癌症防治 “三全”在行动——专家倡导抗癌从治病向防治管理转变
2023-04-10 -
世界肥胖日丨糖胖病:要控糖,先治胖
2023-03-03
-
朱玉龙:肺部下叶小结节的活检诊断策略分享
2023-06-14 -
儿童意外伤害可防可控,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儿童意外伤害中心成立!
2023-07-19 -
中国大型创新型药物真实世界研究即将启动,研究成果将惠及更多中国特应性皮炎患者
2023-07-17 -
仁济医院吴文广教授:引领国内ERCP发展潮流
2022-11-08 -
TEXT/SOFT研究报道8年无远处复发生存风险
2020-09-17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刘又宁: 讲好中国抗疫故事——重温我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一己之见
2023-08-01 -
世界肥胖日丨糖胖病:要控糖,先治胖
2023-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