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专家共识 解读血清PCT检测在儿童感染病中的诊疗应用
现阶段,儿童感染性疾病诊疗依然是儿科临床的重点和难点,尤其在感染的早期诊断、感染类型的判断等方面仍存在诸多挑战,处理不当可能导致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对儿童造成危害。近年来,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的临床应用已获广泛认可,其在儿科危急重症领域的应用价值也日益凸显。为规范血清PCT检测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的合理应用、科学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广泛征集专家意见,经多次讨论,制定了《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并于今年1月刊发于《中华儿科杂志》。
近日,在湖南省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2019年学术会议期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祝益民教授对《共识》进行了深入解读。祝益民教授指出:“正确掌握和规范血清PCT检测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儿科领域尚缺乏相关的规范指导,相信通过此次《共识》的发布,血清PCT检测将进一步助力儿童感染性疾病的全程管理。”
PCT检测助力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
多项研究结果显示,PCT的早期诊断灵敏度及特异性均高于血清C反应蛋白(CRP),是儿童和新生儿全身严重细菌感染的最佳早期诊断标志物。《共识》建议,血清PCT是早期、严重、侵袭性细菌感染的标志物,可作为儿童细菌性感染疾病现有的可靠诊断指标,还可作为判断感染性质的辅助检测。与白细胞计数(WBC)、CRP、白细胞介素6(IL-6)等联合应用,能够提高灵敏度和特异性。
祝益民教授指出:“除了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外,PCT检测在鉴别不同类型感染中同样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例如,与革兰阳性菌相比,革兰阴性菌感染时PCT升高更为显著,这将帮助临床医生更有针对性地选择抗菌药物。”
《共识》明确,当血清PCT>2.00 μg/L时,高度怀疑全身细菌感染,尤其是革兰阴性菌感染,需考虑脓毒症并提示病情严重,提示临床医师及时将患儿收住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治疗,指导早期经验性抗菌药物选择与应用;血清PCT>0.50 μg/L时,应当根据儿童不同器官系统的感染特征,结合临床表现,积极明确感染的存在,如社区获得性肺炎、细菌性脑膜炎、细菌性心内膜炎、泌尿系统感染等;但血清PCT正常或<0.50 μg/L 时,不能作为排除诊断的标准。
动态监测PCT水平 指导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研究证实,PCT浓度与全身性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PCT水平升高提示感染进展。此外,由于PCT半衰期短,连续监测血清PCT有助于评价治疗效果和预后。《共识》建议对于重症监护的危重患儿应动态监测血清PCT水平,以评估患儿是否为严重侵袭性细菌感染,同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疗效。
同时,PCT在指导抗菌药物治疗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PCT水平随着全身炎症损伤迅速升高,随着炎症消退迅速下降,有助于临床决定何时启用抗菌药物及改善后何时停药。多项研究显示,PCT动态监测可及时反映抗菌药物的有效性,从而降低抗菌药物处方率并减少抗菌药物暴露时间。祝益民教授强调:“动态监测血清PCT能够助力明确适应证与评价疗效,从而有效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启用、个体化治疗方案的调整与及时停药,优化疾病全程管理。”
《共识》指出,血清PCT有助于明确或排除细菌感染,治疗过程中需动态监测确定抗菌药物的治疗适应证和优化使用疗程:当血清PCT<0.25 μg/L、 排除细菌感染时,不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后,当血清PCT<0.50 μg/L或PCT峰值降低幅度≥80%时,临床症状消失,病情稳定,建议考虑停用抗菌药物。此外,《共识》也对PCT在新生儿中的应用做出指导,认为尽管影响因素较多,但校正截断值后,PCT在辅助新生儿脓毒症早期诊断与抗菌药物应用方面同样具有价值。
追本溯源 确保PCT准确检测
“目前,血清PCT检测方法众多,然而由于方法学或抗体特异性等原因,不同检测方法对同一份样本的检测结果可能不同。溯源性是保障检验结果准确性与不同检测系统可比性的关键所在,因此,临床医生在进行结果判读时需注意数值是否具有溯源性。”祝益民教授强调。
此外,德国勃拉姆斯(BRAHMS)建立的PCT溯源链,具有特有的主校准品和溯源校准传递做法,能确保PCT检测结果的持续可靠。
《共识》所采用的截断值均来源于BRAHMS PCT可溯源试剂。目前,可溯源至BRAHMS PCT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电化学发光法、酶联免疫荧光法和胶体金比色法。其中,电化学发光法是全自动检测,检测通量高,检测时间短。罗氏诊断Elecsys® BRAHMS PCT检测基于电化学发光法,兼具全自动、全定量、溯源性等性能优势,仅需18μl样本量即可在18 min内实现0.02~ 100 μg/L范围的检测,可有效指导儿童感染性疾病的全程管理。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心速宁胶囊循证研究成果在第三届中西融合心脏健康大会重磅发布 新课题启动助力心血管疾病管理
2025-07-03 -
new历时16个月,散异有道·中西论道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病例演讲大赛全国总决赛闭幕!
2025-07-01 -
new络以通为用 中西医结合攻坚心血管慢病防治
挖掘临床诊疗新进展、新挑战与中西医结合破局思路,为推动心血管疾病防治提供专业视角与实践参考。
2025-06-25 -
new瞿佳教授:打造综合防控体系 跨越近视“早发”与“高发”双重关卡
2025-06-23
-
叶军:从事临床医学教育教学43年的4点感悟
2025-01-06 -
医师报在进博 | 跟着医师报小分队,感受科技赋予健康的魅力!
2024-11-06 -
冬季哮喘、慢阻肺患者该如何预防?朱玉龙:确保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是关键
2023-12-18 -
全国肿瘤宣传周:癌症防治 “三全”在行动——专家倡导抗癌从治病向防治管理转变
2023-04-10 -
世界肥胖日丨糖胖病:要控糖,先治胖
2023-03-03
-
朱玉龙:肺部下叶小结节的活检诊断策略分享
2023-06-14 -
儿童意外伤害可防可控,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儿童意外伤害中心成立!
2023-07-19 -
中国大型创新型药物真实世界研究即将启动,研究成果将惠及更多中国特应性皮炎患者
2023-07-17 -
仁济医院吴文广教授:引领国内ERCP发展潮流
2022-11-08 -
TEXT/SOFT研究报道8年无远处复发生存风险
2020-09-17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刘又宁: 讲好中国抗疫故事——重温我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一己之见
2023-08-01 -
世界肥胖日丨糖胖病:要控糖,先治胖
2023-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