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特别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特别报道/详情

首选新型降糖药 减重手术获肯

时间:2020-04-16 13:42:16来源:未知作者:黄晶 阅读: 61413

4月13日,美国心脏协会(AHA)发表最新科学声明,概述了2型糖尿病(T2DM)伴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治疗的最新进展,并给出了详细的治疗建议。(Circulation. 4月13日在线版)

声明内容包括抗栓治疗、血压控制、脂质管理、血糖控制、生活方式改变、体重管理、稳定型心绞痛管理方法等。

声明撰写组主席Suzanne V. Arnold指出,最近的科学研究表明,与单纯的CAD患者相比,伴有T2DM的患者可能需要更有力的或针对性的内科和外科治疗方法。

 Arnold表示,声明鼓励心内科医生更加积极地选择新型降糖药物,比如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SGLT2)抑制剂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其在控制血糖的同时可降低心血管病风险。

基于这两类药物的最新证据,声明指出可以考虑将其作为T2DM伴CAD的首选药物,并且可能优先于二甲双胍。

此外,声明指出减重手术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改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工具,特别是对于体重指数≥35 kg/m2的肥胖人群,目前减重手术的应用仍有不足。不过声明也指出,尽管一直以来观察性研究显示,减重手术可以降低心血管病风险,但迄今为止评估其对心血管和死亡风险的影响的随机试验证据仍不够充分。

声明还推荐:对伴有其他高风险标志物(如既往心梗、年轻、吸烟)的CAD伴T2DM患者长期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使用低剂量口服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作为二级预防;所有CAD伴T2DM患者的血压目标是降至140/90 mmHg以下,高危人群如亚洲人群和伴有心脑血管病者的血压目标是降至130/80 mmHg以下;另外在使用他汀时,医生应向患者说明,尽管他汀会增加血糖,但对CAD伴T2DM患者来说获益远远大于风险。

blob.png

美声明:警惕新冠肺炎治疗药物的

恶性心律失常风险

近日,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和美国心律学会(HRS)共同发表声明,提出在使用羟氯喹和阿奇霉素等新冠肺炎(COVID-19)治疗药物时,需警惕药物相互作用对QT间期的影响。(Circulation. 4月8日在线版)

第一,羟氯喹和阿奇霉素是已知有引起尖端扭转型室速(TdP)风险的药物。它们可以通过IKr阻滞以外的机制引发心律失常,增加猝死风险。评估两者联合治疗安全性的数据非常有限。

第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列出了458例心脏骤停,怀疑与氯喹、羟氯喹、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和阿奇霉素相关。

第三,可考虑采取以下措施,以降低TdP和死亡风险:

★对于基线QT间期延长(特别是QTc≥500毫秒)或已知有先天性长QT综合征的患者,应停用药物。

★监测心律和QT间期,如果QTc超过500毫秒则停药。

★纠正低钾血症和低镁血症。

★ 避免同时使用延长QTc的药物。


经常泡澡可降低冠心病和卒中风险

一项日本研究发现,中年人经常泡澡可以降低冠心病和卒中风险。(Heart. 3月24日在线版)

研究显示,与每周不泡澡或者泡1~2次相比,几乎每天都泡澡与总体心血管病风险下降28%和总体卒中风险下降26%相关,其中冠心病风险下降35%,脑梗风险下降23%,脑出血风险下降46%。

根据不同的水温进行分析发现,温水和热水的效果更为明显,总体心血管病风险分别下降了26%和35%,微微温的水则没有明显益处。不过水温与总体卒中风险之间没有显著关联。

在排除研究开始后5~10年内发生心血管病的受试者之后,泡澡与心血管病及卒中风险之间的关联减弱,不过仍有统计学意义。

该研究采用日本公共卫生中心队列数据,随访从1990年开始并持续到2009年12月31日,最终共30 076人纳入分析,年龄为40~59岁。在538 373人年随访期间,共发生2097例心血管病,包括328例冠心病和1769例卒中。


青年肥胖  易发卒中

一项挪威研究发现,健康男性青年时期体重增加,与卒中长期风险升高有关,提示预防体重增加应从年轻人开始。(Stroke. 4月9日在线版)

数据显示,在青年时期,与体重增加0~4.9 kg者相比,体重增加5~9.9 kg者的卒中和死亡风险分别升高46%和8%,体重增加≥10 kg者的卒中和死亡风险分别升高39%和14%;需要指出的是,体重减轻者的卒中和死亡风险也升高,分别为46%和29%。

不过中年时期不同体重变化组之间的卒中和死亡风险没有显著差异。

这项研究共纳入2014例受试者,所有人都有青年时期体重变化的数据,平均随访30.1年;1403人有关于中年时期体重变化的数据,平均随访24.6年。


二甲双胍可降低糖尿病患者术后死亡风险

一项美国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在接受外科大手术前使用二甲双胍可降低死亡风险及再入院风险。(JAMA Surg. 2020;e200416)

具体而言,与术前未使用二甲双胍者相比,术前使用二甲双胍可降低28%的90 d死亡风险,以及26%的5年死亡风险,但未显著降低30 d死亡风险(HR=0.91)。

同样,二甲双胍组的再入院风险也降低,30 d和90 d再入院风险分别降低16%和14%。

研究者表示,这可能与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抗炎作用相关。

该研究共纳入2010~2016年进行大手术(定义为需要住院且全身麻醉的手术)的10 088例糖尿病患者。其中5962例在术前180 d内使用二甲双胍,有5460例与未接受二甲双胍治疗的手术糖尿病患者进行了倾向评分匹配分析。


出院后出血的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需警惕癌症风险

一项西班牙研究发现,对于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在出院后发生出血事件与随后6个月内诊断癌症风险增加相关。(Am J Cardiol. 4月6日在线版)

分析发现,出院后出血与新诊断癌症风险增加2.43倍相关,不过这仅限于自发性出血(HR=4.38),在创伤性出血患者中并未观察到这种关联。

此外,出血的严重度越高,癌症风险也越高。BRCA 1型、2型、3a型和3b型出血者发生癌症的HR分别为1.52、4.88、7.3和12.29。

出院后任何出血的阳性预测值为7.7%;从出院后出血到癌症诊断的中位时间为4.6个月。 研究人员表示,及时评估出血可能有助于早期发现癌症,尤其是胃肠道、泌尿生殖道和支气管肺癌。

这项研究纳入2010-2016年期间PCI术后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3644例ACS患者,平均年龄为64岁,22%为女性。 中位随访56.2个月,其中有1216人在出院后发生出血时间,粗发生率相当于9.4/100人年。 有227人(约8%)新诊断癌症,累计发生率相当于1.4/100人年。


多吃豆腐可降低冠心病风险

一项美国研究显示,常吃豆腐和富含异黄酮的食物,可以降低冠心病风险,特别是年轻女性和绝经后未接受激素替代治疗的女性。(Circulation. 2020;141:1127)

具体而言,异黄酮摄入量与冠心病风险呈负相关。与异黄酮摄入量最少的1/5受试者相比,摄入量最多的1/5受试者的冠心病风险降低13%。

同样,豆腐摄入量与冠心病风险呈负相关,与每个月吃不到一份豆腐者相比,每周吃至少一份豆腐者的冠心病风险降低18%。

多喝豆浆也与冠心病风险下降相关,不过这种关联并无统计学意义(HR=0.87)。

而绝经状态和激素治疗会影响豆腐摄入量与冠心病风险之间的关联。绝经前女性每周吃至少一份豆腐可降低冠心病风险达55%,未接受激素替代治疗绝经后女性的风险降低49%,接受激素替代治疗的绝经后女性的风险则未降低(HR=1.04)。

该研究采用护士健康研究(NHS)、NHS II、卫生专业人员随访研究数据,共涉及21万余人,在 4 826 122人年随访期间共发生8359例冠心病事件。

本版编译:《医师报》融媒体记者 辛迪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