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重点关注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重点关注/详情

020地方两会:为医发声

时间:2020-05-15 09:02:53来源:未知作者:熊文爽 阅读: 61160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中国,也让各地“两会”因“疫”推迟。如今,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各地“两会”也陆续召开,代表委员持续为医发声,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建议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人才队伍建设

近年来,浙江提出“推动县域医共体深度融合”。如何让县域医共体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浙江省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表示,当前打造县域医共体的一个关键难点在乡镇一级卫生院。“我们的硬件投入足够,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设备水平普遍较高,但缺少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人才,主要就是缺全科医生。”

对此,他提出,要扩大县域医共体定向本科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的招生规模,从源头上保证医共体基层医学人才的供给。与此同时,强化定向培养各方的责任与义务,健全完善校地共育的人才培养机制。

此外,李校堃还提出了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卫生人才的激励机制的建议。

将建公共卫生综合临床中心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受到广泛关注。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卫健委党组书记沈骥表示,计划在省市层面用几年时间建设公共卫生综合临床中心,把过去完全独立在医疗机构以外的预防机构和临床医学合并,以医防结合来推动疾病预防体系的改革发展和能力提升。

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改革方面,沈骥认为需要完善预警、疫情研判、紧急启动方式、战略物资储备等机制,并通过招大引强、培养本地专家等多种举措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同时强化涉及到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医疗救治体系。

激发专业医生“触网”投身健康科普

湖南省政协委员、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党委书记罗爱静表示,疾病防治已经成为公众意识和大众需求,需要激发更多专业医生“触网”投身健康科普。

她建议,一是加强公立医院医学科普活动品牌建设;二是医院从政策及平台上给予支持,激发医护人员参与科普宣传的热情;三要将科普传播方式从以往信息灌输为主转变为需求导向为主,更加有针对性地提供公众需要的医学科学知识;四是注重与媒体深度合作,建立“互联网+精准健康科普”传播模式,努力实现健康共建共享。

为医务人员设“人身安全保护令”

安徽省政协委员、安徽省胸科医院呼吸科主任方浩徽在今年“两会”上带来了为医务人员申请“人身保护令”的建议。他表示,我国医务人员长期超负荷工作,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时间少,在不充分了解病情情况下,沟通不畅,双方很容易发生纠纷。

对此,他建议以《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为基础,参照“人身安全保护令”法律条文,为医务人员提供“人身安全保护令”,同时裁定被申请人为“行为限制人”,以达到提前干预可预期的危害医务人员犯罪行为。同时,也建议卫生主管部门提前干预,避免普通违法事件发展成恶性违法事件。

建议公共场所配置“救命神器”

一旦突发心脏骤停,如何实现快速抢救?今年两会上,贵州省政协委员、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张湘燕建议,加快城市公共场所心脏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的配置和推广使用,让心脏骤停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救治。

“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时间就是生命。”她建议,从省级层面建立和完善医疗卫生资源紧急救治制度,通过建立标准培训中心和互联网平台,在人们心中“播种”一颗急救之心,教会大家急救之法,危急时刻方能显身手。

在全区建立两级航空医疗救援体系

“内蒙古很多地区交通不便,医疗资源有限,打造半小时救援圈是老百姓的刚性需求。”内蒙古人大代表、巴彦淖尔市医院院长杨志平建议,将全区12个盟市进行合理的网格化航空应急救援布局,建立两级航空医疗救援体系;从自治区政府层面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全区航空医疗救援健康可持续发展,尤其是要在航空医疗救援费用方面建立稳定的补偿渠道和长效补偿机制,通过政府财政、医疗保险、航空企业、相关医院和病患个人共同承担;加强合作,不断扩大航空医疗救援覆盖面,将一级救援体系在西部六省区全域推进。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