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高血压更易痴呆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和青岛市市立医院研究人员联合发表的一项Meta分析提示,与老年时发生高血压者相比,中年发生高血压者更易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老年人如果收缩压较高、舒张压较低或血压波动大,痴呆风险也明显增加。(Hypertension. 5月26日在线版)
分析显示,在中年发生高血压者中,认知功能障碍风险增加55%,执行功能障碍风险增加22%,痴呆症风险增加20%,老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增加19%。
此外,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升高、舒张压波动大的中年人出现痴呆症的风险分别增加54%、50%和65%。
针对5项相关研究的剂量反应分析显示,中年时收缩压>130 mmHg者,认知功能受损和痴呆症的发生风险将增加34%。老年时发生高血压与痴呆症、老年痴呆症风险之间无明显关联。
研究者发现,舒张压与老年痴呆症风险之间呈U型曲线关系。舒张压处于90~100 mmHg时,老年痴呆症发生风险最低。
好消息是,应用降压药物可降低痴呆风险。在应用降压药者中,痴呆症、老年痴呆症、血管性痴呆的发生风险分别降低21%、19%和62%。 应用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者中,老年痴呆症风险分别降低34%、30%、26%、22%。
证据表明,应用降压药物超过5年对认知功能有明显保护作用,可将痴呆症和老年痴呆症发生风险分别降低44%和43%。即便在已经有轻度认知功能受损的患者中,降压药物仍可将痴呆症风险降低15%。但是,研究者指出,预防认知功能障碍的降压药物最佳剂量、疗程和类型均需要进一步研究。
中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指出,生活方式干预是预防成年人血压升高以及治疗成人轻度高血压的有效手段。 对于血压水平高于130/80 mmHg者,建议生活方式干预。一般高血压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如能耐受可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
这项荟萃分析的研究者从Pubmed数据库搜集到209项相关研究,其中136项观察性研究被纳入分析,共覆盖221万余人。
高心血管风险可能加快
认知能力下降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较高的心血管病风险负担可能加快认知能力的下降,包括情景记忆、工作记忆和感知速度,提示监测和控制心血管负担可能是维持和改善老年人认知能力的关键。(J Am Coll Cardiol. 2020l75:2525)
研究纳入1588例平均年龄为79.5岁的非痴呆受试者,随访长达21年。采用弗雷明汉风险评分(FGCRS)评估受试者的心血管风险负担,并分为低、中、高三分位组。
结果显示,与FGCRS低分位组相比,高分位组整体认知、情节记忆、工作记忆和感知速度下降更快。对378例受试者的磁共振成像(MRI)数据的分析显示,FGCRS评分较高者,海马体、灰质和大脑体积更小,白质高信号体积更大。
而海马体和灰质体积减小,是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神经变性的典型标志,白质高信号则提示大脑某些区域功能下降。
白大衣高血压影响母婴结局
需加强监测
英国学者进行的一项Meta分析发现,白大衣高血压孕妇的母婴结局比正常血压者差,但好于妊娠期高血压和慢性高血压者。因此,对于诊断白大衣高血压的孕妇应加强监测,以防其发生先兆子痫、分娩小于胎龄新生儿或早产。(Hypertension. 5月26日在线版)
该分析共纳入12项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与正常血压孕妇相比,白大衣高血压孕妇在孕期20周以内患先兆子痫的风险显著增加(RR=5.43),分娩小于胎龄新生儿(RR=2.47)和早产(RR=2.86)的风险增加。但与妊娠高血压孕妇相比,其子痫前期(RR=0.43)、分娩小于胎龄新生儿(RR=0.46)和早产(RR=0.47)风险明显较低。与患有慢性高血压的孕妇相比,白大衣高血压孕妇分娩晚1周左右。
糖尿病患者稍微胖点好?
BMI为25~35 kg/m2死亡风险最低
德国学者研究发现,对于心血管病风险较高的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者,超重和轻度肥胖,与更低的死亡和不良心血管结局风险相关,其中体质指数(BMI)为25~35 kg/m2时死亡风险最低。(Eur Heart J. 5月13日在线版)
具体而言,校正混杂因素后,与正常BMI者相比,超重和1级肥胖者的总死亡风险分别降低20%和18%,心血管死亡风险均降低21%。任何程度的肥胖都不与死亡风险增加相关,与之相反,体重较低与总死亡风险升高28%、心血管死亡风险升高34%相关。
研究还发现,与患病后一直没有体重减轻的患者相比,2年中体重持续减轻者的总死亡风险和心血管死亡风险分别增加了32%和18%,而体重增加与任何不良结局都不相关。
研究人员表示,体重减轻相比未减轻是更高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
这项分析采用ORIGION试验数据,共纳入12 537名受试者,其中40.3%超重,28.8%轻度肥胖,12.5%体重正常。随访时间为6.2年,共发生1910例死亡,其中1153例为心血管死亡。
半数老年房颤
服药≥5种
一项对美国近34万例≥75岁房颤患者的分析表明,52%的老年患者在确诊房颤时至少服用5种药物,而这种多重用药与不良结局相关,并可能影响房颤治疗的有效性。(J Am Heart Assoc. 2020;9:e015089)
平均2.1年随访发现,与确诊房颤时服用5种以下药物的患者相比,确诊房颤时多重用药患者发生大出血事件的风险增高16%,心衰风险增高33%,缺血性卒中风险无明显变化(HR=0.96)。
而多重用药不一定会改善治疗效果。在确诊房颤时服用5种以下药物的患者中,节律控制预防心力衰竭住院的效果优于心率控制(HR=0.87),但在多重用药患者中节律控制的优势不再明显(HR=0.98)。
该项分析纳入超过33.8万例年龄≥75岁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多重用药是指确诊房颤时至少使用5种处方药物。
超重或肥胖者少量运动亦可降低心血管病风险
一项美国研究发现,对于肥胖或超重的成年人,任何水平的体力活动都与其未来10年心血管病风险降低相关。(PLoS One. 2020;15:e0232893)
分析显示,超重和肥胖人群的10年心血管病风险明显高于体重正常者(肥胖、超重和体重正常分别为10.1%、9.5%与6.3%)。
不同体重人群的体力活动水平与10年心血管病风险的相关性存在差异。与久坐不动者相比,肥胖人群若每周完成≥150 min的中等或高强度体力活动,则未来10年心血管病风险降低一半。即使是少量的体力活动,其心血管病风险也将下降34%。超重的成年人若参加任何量的体力活动,则其未来10年心血管病风险下降47%;若其每周体力活动≥150 min,则风险降低52%。同样,在正常体重的成年人中,若每周运动≥150 min,则10年心血管病风险降低41%。
另外,对体力活动水平和体重的联合效应的比较发现,体力活动降低心血管病风险的幅度更大。
这项研究采用2007~2016年美国全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纳入22 476例年龄30~64岁且无心血管病史的受试者。受试者平均年龄45.9岁,女性占52.3%,33.6%超重,35.7%肥胖。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西北首例!我院成功开展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乳腺癌根治重建术
2025-04-29 -
new专家心声 | 郑劲平教授专访:小气道功能检测的标准化挑战与未来方向
2025-04-03 -
new超越减重,再启“心”程!诺和盈®中国说明书纳入心血管获益结果
2025-04-22 -
new六位一体护脊柱,三年追踪见成效 | 全国青少年脊柱与视力健康专项行动(日照站)
2025-04-21
-
叶军:从事临床医学教育教学43年的4点感悟
2025-01-06 -
医师报在进博 | 跟着医师报小分队,感受科技赋予健康的魅力!
2024-11-06 -
冬季哮喘、慢阻肺患者该如何预防?朱玉龙:确保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是关键
2023-12-18 -
全国肿瘤宣传周:癌症防治 “三全”在行动——专家倡导抗癌从治病向防治管理转变
2023-04-10 -
世界肥胖日丨糖胖病:要控糖,先治胖
2023-03-03
-
朱玉龙:肺部下叶小结节的活检诊断策略分享
2023-06-14 -
儿童意外伤害可防可控,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儿童意外伤害中心成立!
2023-07-19 -
中国大型创新型药物真实世界研究即将启动,研究成果将惠及更多中国特应性皮炎患者
2023-07-17 -
仁济医院吴文广教授:引领国内ERCP发展潮流
2022-11-08 -
TEXT/SOFT研究报道8年无远处复发生存风险
2020-09-17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刘又宁: 讲好中国抗疫故事——重温我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一己之见
2023-08-01 -
世界肥胖日丨糖胖病:要控糖,先治胖
2023-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