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常态化下 医院管理的思与变
新冠肺炎疫情突袭,无论是对一线医务人员还是对医院管理者,都是一场巨大的考验。如何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如何制定抗菌药物的规范化使用?怎么抓好医院运营效率和绩效管理?今后如何破局发展?7月30日,北京6家三甲医院的党委书记和院长做客《医师报》线上直播间,就后疫情时代的人才储备、医院绩效管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展开讨论,并分享了宝贵经验。《医师报》社常务副社长兼执行总编辑张艳萍为会议致辞,北京医院常务副院长奚桓主持了分享会。
院感防控要“常态化、全员化、精准化 ”
▲北京协和医院党委书记 张抒扬
院感防控是医院一个常态化的管理问题,是医院开展正常运营和医疗服务的基础。它也不是感染科或某个部门的职责,只有全院上下把防控体系做牢,才能应对未来还可能发生的群体感染性事件的发生。
医院的人才储备和培养非常重要。就北京协和医院来讲,目前感染科医护人员的配备比例与协和医院这样的体量,还不十分相匹配,如何吸引年轻的医生进入感染科,还需要我们想办法。
在协和医院,任何一个专科岗位的医生,必须掌握传染病一般防控原则和基本做法,做到“四早”。这样才能保证在疫情到来之时,及时行动起来,人人是防线,谁碰到了,谁都能第一时间发出警报,吹起哨来。为此,我们紧抓不放,常抓不懈,全员培训,不但对医师系列、检验队伍能力进行了培训,而且还涵盖了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甚至是外包人员,确保全员为了一个总目标严防死守,统一行动。另外,平时要坚持科学研究,解决临床尚未解决的问题,把医学研究服务于临床和重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彰显科技治理的作用。
不久前,我们把曾经在武汉战疫前线工作过的专家队伍组织起来,和院感办一起形成合力,发挥他们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在全院来了个大“扫荡”,从病房到食堂,从门诊到学生宿舍,发现院感防控方面的弱项和漏洞上百条,及时加以整改完善,从而把医院院感防控体系网织得更密、更牢。
加快补齐儿童传染病防控体系的短板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党委书记 王天有
作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多年来,我们医院所有的主治医师晋职称时,都要在急诊室轮转半年,在感染科、ICU病房各轮转3个月。尽管如此,面对这次疫情,我们感觉还有很大的疏漏。
从20世纪90年代《传染病防治法》出台以后,所有的儿童医院都无权收治传染病,所以到目前为止,全国各省市都没有收治儿童传染病的病房。如果患儿麻疹后肺炎引起呼吸衰竭、循环衰竭,要使用呼吸机,传染病院没有接收的条件,儿童医院接收又是违法的。所以疫情过后,希望国家重点关注儿童传染病防治体系的建立,起码要保证儿童传染病房要尽快建立起来。
大家都知道儿科诊疗过去是“三素一汤”,激素、维生素、抗生素以及葡萄糖。2008年,据国家卫健委统计,在三甲儿童医院,整个输液量占就诊患者的18%,二级医院甚至达到25%。现在我们医院门诊输液量基本控制在整个患者总数的5%以下,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北京儿童医院每年约有350万患者,而我们门诊抗生素使用量这三年基本保持在5%~8%,和医生的绩效直接挂钩。
未来为了让我们的医生了解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我们做了很多工作。我们把使用2种以上抗生素的患者通过计算机检索后,把医生的名字去掉,然后请北京协和医院的专家点评,这对临床的医生触动非常大,对于抗生素的规范使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统筹协调 推进医院运营高质量发展
▲ 北京医院常务副院长 奚桓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医院作为疫情防控的最前沿,各项防控和救治任务异常艰巨,但也最直观地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后疫情时代,我们亟需聚焦短板与不足,按照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的原则,健全医院应急管理体系。
然而,对于医院领导者而言,新冠疫情带来的不仅仅是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发展的问题,随之而来的还有对医院运营管理的挑战。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正常医疗秩序被打破,业务量大幅下降,进而导致医院业务收入大幅下降,医务人员绩效工资下降;与之相对应的是,由于防控需求成本大幅上升,推动医院刚性运行成本上升。面对疫情的影响和冲击,面对医保引领医改压力倒逼,医院如何在正常运营的基础上破局发展,提高运营管理效率和效益质量?
作为医院管理者,我们要危中求机,开拓思路,保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在加快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促进学科发展的同时,统筹推进医院运营管理高质量发展。
多学科协作是医院发展之道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 闫勇
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分析医疗风险,明确风险因素与医疗安全水平之间的关系,为医疗安全控制提供合理建议,保障成本有效控制,这就是所谓的多学科综合治疗。这种模式不仅运用于疫情防控,而且能运用于整个日常临床工作中。
现代医学体系下,我们必须承认学科的差异性,打破边界,促进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融合,这是一种发展趋势,也是科研创新最重要的途径。这个过程需要信息化支撑,特别是各个流程的实现。我们需要利用大数据为临床提供鉴别诊断,最终形成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数据资料。
尤为重要的是,多学科协作模式形成长效机制的前提,是需要对自己的学科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如今,各大医院学科发展不均衡,需要从临床和市场的角度进行临床分析,从而形成一套评价体系,达到各医院学科发展竞争和合作理论的应用。
因此,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我们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多学科协同发展方向,并建立多学科协同机制和流程,从而形成多学科协同的服务模式。
绩效管理应向疫情防控倾斜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 马迎民
今年疫情期间,我作为小汤山医院的医疗总负责人工作了3个月。小汤山医院是应急战备医院,它的启动调动了北京市各个专业的大量医护人员。由于情况紧急,有的人培训一两天就要工作,因此存在较大风险。此次疫情之前,医务人员传染病知识、防控意识都淡化了,过去晋升职称时要考传染病知识,通过此次疫情我们发现,这项考试已沦为一种形式。
我认为,传染病知识的培训和习惯的养成,要在日常工作中建立,不应把传染科的轮训、轮转,仅仅放到实习医生阶段,住院医生、主治医生都应该在感染科有定期轮转、培训。只有通过实践,印象才会深刻,才会养成防控意识。
医院内部的绩效考核,我们分三大块:医疗板块、科研板块、教育和人才队伍培养板块。三大块是平行的,与绩效、收入密切相关。学科强不强,不只是科主任一人的事,要看这个学科有多少骨干,有多少学科力量能够在北京市或全国居于领先地位。疫情期间,整个医疗已经失去了一个常态化秩序,所以我们把疫情防控放在首位,绩效考核方面会有所侧重。
“双签字”使抗菌药品管理更规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副院长 吴英锋
宣武医院拥有独立的感染性疾病科,由感染病科、肠道门诊和发热门诊整合而成,医护加起来一共有19人。因为隔离观察室不够,我们把规培生的17间宿舍和肠道门诊改做了隔离观察室。直到现在,全院的医生和护士都在支援发热门诊。目前,北京部分医院已经开始组建感染性疾病中心,这是适应疫情常态化、平战结合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措施。
抗菌药物的使用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之一。2016年我们着重整治了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问题,同时也带出整个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治理以及疗程不规范等问题。2017年,我们停止了门诊静脉输液,包括静脉输用抗菌药物,这个举措一直持续到现在。
对于某些限制型抗菌药物使用,我们执行的是会诊专家、科室主任“双签字”的规则。这样从规范性上再获得一个批准认可和支持,增加了随意使用的门槛,实践证明这个措施是有效的。
此外,在场地方面,我们提出有些药仅限ICU使用,其他病区如果使用,必须“一例一申请”。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希望把抗菌药物控制到比较合理的使用限度内,让这些举措成为减少耐药、延缓感染治疗的有力武器。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西北首例!我院成功开展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乳腺癌根治重建术
2025-04-29 -
new专家心声 | 郑劲平教授专访:小气道功能检测的标准化挑战与未来方向
2025-04-03 -
new超越减重,再启“心”程!诺和盈®中国说明书纳入心血管获益结果
2025-04-22 -
new六位一体护脊柱,三年追踪见成效 | 全国青少年脊柱与视力健康专项行动(日照站)
2025-04-21
-
叶军:从事临床医学教育教学43年的4点感悟
2025-01-06 -
医师报在进博 | 跟着医师报小分队,感受科技赋予健康的魅力!
2024-11-06 -
冬季哮喘、慢阻肺患者该如何预防?朱玉龙:确保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是关键
2023-12-18 -
全国肿瘤宣传周:癌症防治 “三全”在行动——专家倡导抗癌从治病向防治管理转变
2023-04-10 -
世界肥胖日丨糖胖病:要控糖,先治胖
2023-03-03
-
朱玉龙:肺部下叶小结节的活检诊断策略分享
2023-06-14 -
儿童意外伤害可防可控,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儿童意外伤害中心成立!
2023-07-19 -
中国大型创新型药物真实世界研究即将启动,研究成果将惠及更多中国特应性皮炎患者
2023-07-17 -
仁济医院吴文广教授:引领国内ERCP发展潮流
2022-11-08 -
TEXT/SOFT研究报道8年无远处复发生存风险
2020-09-17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刘又宁: 讲好中国抗疫故事——重温我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一己之见
2023-08-01 -
世界肥胖日丨糖胖病:要控糖,先治胖
2023-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