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特别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特别报道/详情

血常规检查能判断缺铁性贫血类型吗?

时间:2020-08-14 13:56:28来源:未知作者:▲ 隆昌市中医医院 朱建容 阅读: 150722

血常规检查是指对血液进行的一种常规检查。血液在身体中不断循环流动,血常规检查能够反映很多身体方面的信息。血液相关的检查有很多种,血常规检查只是其中一种检查方法,它主要是对血液中的血细胞种类、数量进行分析。很多人或许都做过血常规检查,血常规变化究竟能否判断缺铁性贫血?本文带您一起揭晓答案。

缺铁性贫血不能盲目补铁

缺铁性贫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贫血类型。通常是由于人体内缺乏铁元素,血红蛋白的合成就会减少,从而导致了贫血。在人体中,铁元素可以参与合成血红蛋白,而血红蛋白也有着它的作用,它主要是负责输送氧气。人体一旦缺乏铁元素,血红蛋白就不能正常合成,人体血液中的红细胞就不能正常地携带氧气,人体的所需的氧气含量就会不足,人就会出现一系列贫血的症状,如气短、身体乏力等。

6岁以下的儿童,体内每100ml血液中,要有11g的血色素含量,在11g以下的儿童就是贫血。缺铁性贫血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影响非常大,如果儿童长期贫血,就会出现个子矮小、身体素质差去情况,同时智力以及心理情绪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如果家长发现儿童贫血,不要盲目自作主张进行药物补铁,这样孩子的病情可能会被延误。正确的做法是去医院需求医生的帮助,做贫血检查。

尤其是婴儿,由于年纪太小各项身体器官还尚未发育完全,盲目补铁的危害性很大,而且大于其他年龄段的儿童,因而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

缺铁性贫血需多种检查才能确定

虽然缺铁性贫血在临床中非常常见,若出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借助血常规检查能够对患者贫血的严重程度进行初步的评估。缺铁性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一般较低,早期没有显著的MCV、MCH变化,但长期缺铁严重后MCV会降低,红细胞呈现小细胞性贫血。

血常规变化并不能直接确诊为缺铁性贫血,因为血常规检查中含有多项指标,不同的指标代表不同的涵义。而且贫血也有很多种不同的类型,划分依据不同,其类型也不尽相同。我们不能根据患者的血常规变化,就直接定性为缺铁性贫血。

血常规检查只能作为初步的筛查依据,要对患者的缺血类型和程度进行具体分析,还需要借助其他的一些检查方法。举一个特殊的例子——地中海贫血,此类患者的血常规检查结果会显示MCV、MCH都偏低,或是某一项偏低,但是这也只能作为初步筛查,具体诊断还需要进行微量元素筛查、基因筛查等。

缺铁性贫血的预防方法

多摄入铁元素丰富的食物  最容易患缺铁性贫血的是儿童,在家中家长应注意及时为孩子补充铁元素,引导孩子多吃一些铁含量丰富的食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尽量做到营养均衡。大人也不能忽视铁元素的补充,多吃一些铁含量丰富的食物,如海鲜、绿叶蔬菜、蛋类、动物肝脏等。

同时,我们也可以多食用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比如橙子、番茄、西兰花等日常生活中方便获取的蔬菜水果,这些食物可以有效促进人体吸收铁元素。

使用铁制炊具  传统的炊具通常多以铁制为主,在做饭时使用铁锅、铁铲、铁勺等炊具时,锅铲上的一些铁屑会在烹饪过程中渗入到食物中,形成一种可溶性的盐,促进人体吸收,从而能够给人体补充铁元素。因而,我们平时在家中做饭时,要尽可能优先使用铁制烹饪炊具进行烹饪,以补充身体所需的铁元素。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