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是唯一的话语权 实干是唯一的兴邦路
8月29日,第五届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国家癌症中心结直肠癌国际高峰论坛、第四届国际NOSES云会议在《医师报》直播中心如期开幕。2020第五届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年会形式更是一改往年线下会议的形式,全部网上直播,在医师报直播中心直播,并同步在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人民日报、健康时报等10余个平台同步直播。开幕式和主旨演讲环节观看总人数达690万人次。
据悉,此次年会进行9天,共呈现51场主题会议,358个学术讲座,全国1140位结直肠领域知名专家参与。开幕式由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委会常委刘骞教授主持。
开幕式
赫捷院士:将结直肠肿瘤
专委会平台打造好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赫捷院士发来视频对大会召开表示祝贺,他表示,结直肠癌近10年,发病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年发病38.8万、死亡18万,已经成为威胁广大人民身体健康重大疾病,可喜的是结直肠癌治疗近些年来有了很大的进步,使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大大提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也在微创中的微创、快速康复、人文关怀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今后还需在同道的支持下继续发展,进一步将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委会的平台打造好,为结直肠癌整体的生存治疗,乃至人民生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石丽英副秘书长:
专委会影响力与日俱增
中国医师协会石丽英副秘书长介绍,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委会是2016年成立的年轻分会,在王锡山主委的带领下,高起点、高标准,迅速发展,开展国际交流、公益活动,两次被评为先进二级分会,其年会无论从内容和形式都得到了的大家的一致的认可,已经成为国内结直肠肿瘤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会议。
疫情期间,专委会响应国家和协会号召,参与一线抗疫及支援任务、指导疫情期间及直肠肿瘤患者防控及病情管理、举办学术活动和线上义诊,为战胜疫情作出了贡献。
协会会一如既往支持专委会发展,希望其积极地发挥行业引领作用,加强行业管理,推动行业规范,不断提高我国结直肠肿瘤治疗水平。
主席说
王锡山主委:感恩 感谢 致敬
“四年的经历,感慨万千!”大会主席、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王锡山教授分享了疫情期间举办多场学术直播的心路历程,并汇报了专委会工作。他指出,协会总目标是践行强医生、利病人的理念,四年来,专委会在协会领导的指导、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在结直肠肿瘤专委会二级专委会下,发展到了28个学组,力争走中国自己的科研道路、拿出中国的数据、发出中国的好声音。专委会还在结直肠肿瘤手术技术和术式上全面创新,形成了特色的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被誉为“微创中的微创”,受到国内外同行的推崇,引领着未来外科手术发展方向,并推动了中国结直肠肿瘤事业不断走上新的台阶。
“实力是唯一的话语权,实干是唯一的兴邦路。这是疫情带给我们的启示。”王锡山教授指出。不论是疫情时期还是日常工作中,28个学组组长和委员们展现出了强大的家国情怀,他们不仅协助召开了本次年会,同时,在这次抗疫战斗中也涌现出王振宁书记、王颢等一大批支援一线抗疫的英雄,体现了结直肠肿瘤专委会的大爱和担当。
以“致敬篇、学术篇、研讨篇、义诊篇”开启的两个月30场“致敬英雄 诉说衷肠”系列直播学术活动累计观看人次突破300万!此后还开展了艺匠Top100:中国结直肠肿瘤精英论坛活动、中国NOSES外科周系列学术活动等多场学术活动。国际交流方面,专委会积极编撰结直肠肿瘤新冠疫情专家共识和专著,组织线上国际交流。
王教授对专委会下一步工作进行了部署:未来应紧密围绕协会总目标——强医生、利病人,开展指南和共识编撰、专科会员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术推广与培训工作,并有序开展专委会换届工作。
学术论坛
郎景和院士:永远走到病人床边去 做面对面的工作
“医学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更不仅仅是人文科学,它是这三者的结合,一个医生应该这样来看待自己的职业,来追究医学的本源。”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郎景和院士说。
精准医学
有先天的哲学缺陷
他说,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提精准医学,我不反对他,但我认为它有一种先天哲学缺陷,因为我们不可能做到精准。
他赞同奥斯勒说过的一句话:医学是一个不确定的科学和可能性的艺术。他说,刚刚写过一个条幅给学生们:世界上唯一可能的是不可能,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他认为要树立这样的观念,才能更好地处理日常的医疗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总有数字够不到的地方在那里向我们呐喊
“现在的唯技术论、技术至上、技术经济化、过度诊疗,包括医学界的某些浮躁和功利现象,对国计民生是不利的,我把它叫做新的技术官僚主义。”他认为,总有数字够不到的地方,在那里向我们呐喊,所以有整体观念很重要,“一个病人进到医院里去,不能被分割成一个个部件,像进入作坊,这方面,应该像中医学习。”
郎景和院士呼吁:我们不能把跟病人交谈的艺术变成沉默的艺术,把人和人的故事变成人和机器的故事。未来的医院,不能没有人,没有护士没有大夫,不能让机器操纵我们,更不能让大夫用机器的思想来工作。只有与患者进行完整的人格交流,给予病人关怀与爱,这才是我们医生应该做的事情。
郎院士寄语年轻的医者:“永远要走到病人床边去,做面对面的工作,真正在医疗的实践中来体现真善美,从医学本质上来修炼我们自己,提高我们的职业精神、职业智慧、职业洞察、职业能力。”
(下转B7版)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历时16个月,散异有道·中西论道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病例演讲大赛全国总决赛闭幕!
2025-07-01 -
new络以通为用 中西医结合攻坚心血管慢病防治
挖掘临床诊疗新进展、新挑战与中西医结合破局思路,为推动心血管疾病防治提供专业视角与实践参考。
2025-06-25 -
new瞿佳教授:打造综合防控体系 跨越近视“早发”与“高发”双重关卡
2025-06-23 -
new周新教授:吸入治疗是基础,三联是生物制剂使用的前提
2025-06-20
-
叶军:从事临床医学教育教学43年的4点感悟
2025-01-06 -
医师报在进博 | 跟着医师报小分队,感受科技赋予健康的魅力!
2024-11-06 -
冬季哮喘、慢阻肺患者该如何预防?朱玉龙:确保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是关键
2023-12-18 -
全国肿瘤宣传周:癌症防治 “三全”在行动——专家倡导抗癌从治病向防治管理转变
2023-04-10 -
世界肥胖日丨糖胖病:要控糖,先治胖
2023-03-03
-
朱玉龙:肺部下叶小结节的活检诊断策略分享
2023-06-14 -
儿童意外伤害可防可控,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儿童意外伤害中心成立!
2023-07-19 -
中国大型创新型药物真实世界研究即将启动,研究成果将惠及更多中国特应性皮炎患者
2023-07-17 -
仁济医院吴文广教授:引领国内ERCP发展潮流
2022-11-08 -
TEXT/SOFT研究报道8年无远处复发生存风险
2020-09-17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刘又宁: 讲好中国抗疫故事——重温我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一己之见
2023-08-01 -
世界肥胖日丨糖胖病:要控糖,先治胖
2023-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