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学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报告/学术资讯/详情

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2017)发布

五大维度52个指标 数据模型填补历史空白

时间:2017-06-14 15:29:11来源:未知作者:董杰 阅读: 125380

评估地区经济水平有GDP指标,评估地区空气质量有PM 2.5指标。5月26日,随着《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2017)》的发布,人群心脑血管健康水平也有了评估指标。该指数的发布,也成为第十一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最为重磅的环节。

该健康指数是首份科学、客观、全面反映国人核心健康素养的指数体系,全面地勾勒出我国心血管健康防控的版图,首次建立起了国家层面的心血管健康指数的大数据,不仅是我国目前维度和数据评估最权威的大型综合心血管健康指数,同时也是全球首个国家级高度立体扫描心血管病防控的综合性指数评估。

项目发起人葛均波院士表示,目前我国尚未有一个可综合评价不同地区人群心血管健康水平差异的数据模型和指数,作为首个综合评估指数,《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2017)》的创新与难度并存。

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刘静教授介绍,该指数体系所引指标需满足三点:数据可及性、有效干预性、正向指引性。经过反复讨论,最终以五大维度、52个细分指标构成综合评价体系,这五大维度将影响心血管健康的核心要素系统有机地整合了起来,从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流行、危险因素暴露情况、危险因素防控情况、心血管病的救治情况、公共卫生政策与服务能力五大维度进行分析。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项目发起人葛均波院士表示,近些年中国心血管病呈爆发式增加,势头未得到遏制,究其原因是我国在心血管方面预防做得不好。

“新形势下,大国健康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撑,”葛均波院士表示,“必须认识到心血管病的可防可控,对危险因素加强管理,直接关系到整体防控的效果和质量。通过《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2017)》的建立,希望能够反映全国及各地区人群整体心血管健康状况,能够了解心血管病的流行和发展趋势,评价心血管病防治水平,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力争早日实现‘拐点’。”


指标筛选遵循四大原则

项目专家组组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介绍,指标筛选遵循了科学性、代表性、全面性、可获得性四大原则。

“高血压、高血脂等指标与心血管病的关系最为密切,均有科学依据。同时,心血管的健康指数并非几个指标就能够反映,52个指标是具有代表性的,而非包罗万象,但要求全面。指标的可及性和可获得性非常重要。”


各省数据一目了然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赵冬教授介绍,目前31个省有明确的指标,能够给制定政策部门清晰可见的政策制定参考。如国家和各个省的卫生计生委都能够清晰地查阅到,当地哪些指标较好、哪些指标较差,需要在哪些方面更为重视。

“通过《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2017)》能清晰地看出某项指标差的原因是什么,缺少资金、政府投入不够等原因,给予明确的分类指导。”赵冬教授指出。

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周脉耕副主任强调,各项指数在尽量保证科学性的情况下,更加强调其背后的公共卫生意义。各省的位次和分值都是相对的,各省在每一个维度都存在着进步的空间,即使是得分很高的省份;关注各省排名的同时,更应关注自身的弱项,从而为将来的进步找到着力点。

据悉,《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2017)》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合作单位,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医疗综合评价处、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药物信息管理处、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中国卒中学会、等8家机构共参与,历时1年,由流行病学、公共卫生、临床、政策研究等40余位知名专家参与编写。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