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学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报告/学术资讯/详情

无置入介入: “手中无剑,心中有剑”

时间:2017-06-14 16:33:39来源:未知作者:董杰 阅读: 102475

image.png


曾有文献报道,一位患者因血管不断出现狭窄,在过去10年中共进行了28次导管介入手术,心脏冠脉放入67枚支架,并且经过冠脉搭桥,桥血管也放入3枚支架。

“这位患者才56岁,这种情况在临床上显然是不可接受的。” 葛均波院士感慨。

第一例冠脉支架的置入成为冠脉介入器械的重大突破,随着医学的发展,各支架不断问世,介入治疗领域历经了球囊扩张、裸金属支架、药物洗脱支架(DES)、完全可降解支架的变革。然而,支架内血栓再狭窄等问题引发人们思考,无置入物策略是否为介入心脏病学的未来?


无置入介入理念及技术:第四次革命


支架置入后急性血栓形成发生风险逐渐降低,但异物相关问题(如聚合物残留及炎症反应等)及晚期支架失败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支架发明的目的并不是抑制再狭窄,而是为了防止血管内的急性闭塞。如今,我们已经有了非常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是否一定要在血管内放入相关器械?”葛均波院士指出,“未来我们的路可能要重新走,不再需要置入这么多的支架。”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钱菊英教授认为,无置入介入理念及技术可谓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的第四次革命。目前来说,比较有发展前景的无置入介入技术主要包括药物涂层球囊(DCB)或药物洗脱球囊(DEB)和生物可吸收支架(BVS)。


药物涂层球囊尚无法完全替代药物洗脱支架


钱菊英教授介绍,DCB实际上并非是一个球囊而是一个独特的冠脉局部药物输送系统。DCB具有可在短时内实现局部药物释放,在血管内停留时间短,不会影响血管的结构等优势,因此,2014年ESC/EACTS指南强力推荐DCB用于治疗支架内再狭窄。

目前,中国DCB的应用也越来越多,《DCB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专门就其临床适用人群作出相应推荐。总体来说,目前对于支架内再狭窄患者,可放心应用DCB。

但钱菊英教授指出,从现阶段来看,DCB尚无法完全替代药物洗脱支架。展望未来,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改善DCB的设计、探寻其更广泛的适应证。

BVS被寄希望于在置入早期(3个月内)发挥类似DES的作用,在置入晚期有助于恢复血管自身功能、改善长期预后,能在置入2年后自行完全降解、不留痕迹。然而,目前来看,现有BVS尚未能达到置入2年内完全降解,在置入3年或4年后仍有残留。

有关BVS的早期动物实验得到了较好结果:BVS有助于恢复血管弹性,减少心绞痛发生、改善远期预后,但现实世界临床研究却发现,其血栓事件发生率较高。后来发现,优化置入技术(充分预扩张病变、选择合适的支架尺寸及正确的后扩张)对于BVS取得良好的临床结果至关重要。


无置入介入策略:心脏病学的未来


钱菊英教授指出,现阶段在介入治疗中BVS还无法取代药物洗脱支架(DES),仍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但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有可能进入“介入无置入”的时代。

在霍勇教授看来,介入理念的变革充分体现了华山论剑的理念,从“手中有剑,心中有剑”,到“手中无剑,心中有剑”。他认为,无置入介入是种新的理念,关键是如何来实现这种理念。

现有证据显示,DCB对金属裸支架的再狭窄非常有效。尽管对于药物洗脱支架后的狭窄效果相对较差,但仍然有效。

霍勇教授表示,未来研究中,要更多关注DCB的药物本身及球囊本身,真正使药物和血管相互作用,使临床介入过程中不再放入过多的支架,即没有置入物的理念。

近期,葛均波院士团队正在研究如何将DCB的药物(Sirolimus)更有效地释放到组织中去,以观察其能否抑制再狭窄,目前正在临床观察中。

“无置入物理念不仅在于血管介入方面,还包括封堵器、其他介入等,是未来介入治疗发展的方向。”霍勇教授指出。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