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特别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特别报道/详情

韩启德: 医学是人学 医道重温度

时间:2020-11-26 14:10:00来源:未知作者:▲《医师报》融媒 阅读: 127069

苍苍竹林,杳杳钟声,冬日暖阳照耀下的北京大学未名湖畔银杏幽径,黄橙橙的暖色调令人尤觉温馨而幸福。2020年11月19日,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创系主任韩启德院士《医学的温度》新书发布会暨读书分享会在这个时节的北大校园内如期举行,意味深远。正如书籍序言的结尾处所写:医学是人学,医道重温度。

据书籍的出版单位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顾青介绍,《医学的温度》在浩瀚书海中脱颖而出,荣膺2020年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类十大好书,自出版便引起强烈反响,体现了这本“薄薄小书”的大格局、真性情、好文字和在读者心目中的厚重价值。会上,同名主题视频《医学的温度》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王俊、乔杰、顾晋、凌锋、蔡秀军、张大庆、王一方等10余位知名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家分享了相关感悟与反思。发布会由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医学部党委书记刘玉村主持。

image.png

嘉宾对话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

医学的温度体现于其人文关怀,科技则成就了医学的锐度。产生与维护医学的温度需要“能源”,“能源”需依靠厚植医学界的行业发展基础。

医患之间、师生之间的知识是最不对称的,此时最需要用医德将医患、师生双方联结起来。韩启德老师的这部书写出了一位思想深邃医者的情感和思考,也必将引发大家,特别是医学界的思索与感悟,更好地秉持医学正道。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强——

我找年轻医生讨论“生命需要情怀,医学需要温度,而为什么我们有些医生却很冷漠?”年轻人反问我:“强哥,您觉得我们医院领导、科主任有温度吗?他们一开会问的就是你看了多少患者,发了几篇SCI,拿了什么项目。”听完,我觉得似乎有道理。要想医生有温度,首先医院领导要有温度,全社会要让医生感受到温暖,切实营造尊医重卫的社会氛围。

我想,回归医学的温度必须审视医学的文化。医学文化是求真的认识观、求善的价值观、求美的艺术观的有机结合。这种医学文化应该根植于我们的内心,成为永远不变的旋律。好医生治疗疾病,伟大的医生治疗患者。要想医学有温度,必要重塑医学文化。

主题演讲摘录

上个月底,《医学的温度》一书发行后引起的强烈反响出乎我的意外。朋友圈热议,各大主流与网络媒体纷纷转载代序和李昕先生的书评。一时间“温度”成了流行语,不少朋友表示要做有温度的人,要做“有温度的音乐”“有温度的教师”。这些让我很受鼓舞,很有些当学生时受到老师表扬后的感觉。但同时也有点惶恐,书中讲的,只是从我个人角度出发对医学某些方面的思考,不一定正确,更不一定全面,搞得不好怕会误人子弟。

强调人文不应否定科学

我们首先还得感恩现代科学与现代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我母亲患伤寒垂危,我至今仍记得父亲跑遍上海所有药店才买到10片氯霉素,满头大汗赶回家中的情形。现在新的、更好的抗菌素层出不穷,氯霉素已经基本淘汰,伤寒这个传染病也不大看得到了。那时候,我母亲得子宫肌瘤,找到上海最大的医院之一才做了子宫切除手术。现在比这大得多的手术,在一般的医院都可以通过微创手术完成了。

20世纪60~70年代,我在陕西农村当医生,工作十年后终于得到一个机会,到当时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进修。但即使在那样的大医院里,遇到心肌梗死患者,也基本上一筹莫展,这让我大为失望。直到80年代中,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还没有在我国得到开展。1985年,我选择去美国Emory大学进修,就是因为这项技术的发明者Gruentzig在那里工作。现在,我国在有条件的地方,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都可以通过介入或溶栓得到有效治疗了。短短几十年,医学的进步让无数生命得到挽救,让很多以前无治的病痛得到缓解,比起前人,我们实在幸运!

科技是推动医学进步与保障全民健康的根本力量,对此,不容我们有丝毫的怀疑与动摇。强调人文,不应否定科学。

技术至上会让人期望过高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人体的复杂性,看到当前的科技和医学水平还不足以让所有疾病都能得到有效的诊断与治疗,而且从根本上说,医学永远不可能消灭疾病。医学是有限度的。技术至上的盛行只能使公众产生不符实际的过高期望,由此产生更多的失望;也让医者不能跳出技术的局限、对患者施以更多的人文关怀。医学的对象是人,人是有思想有情感的,在生病的时候尤其需要得到人性的关怀。疾病的根本危害在于伤痛,而伤痛是一种主观的感觉,所以患者最需要的永远是关爱和照顾。我们的许多医生都体会到,与患者沟通是看病最关键的环节。同一种病发生在不同人身上,他们的生理和病理变化相似,但内心的感受都是不同的,背后的故事也不同,能和患者有效沟通,是医者人文素养的体现。

我体会,人文的根本是对生命价值的认识与态度。人与任何其他生物一样,都终有一死;不同的是人会思考生命的意义,人的生命的价值在于给人类社会和后人留下了什么。理解了这一点,医者会对医学有更清醒的定位,患者会对疾病乃至死亡保持相对的淡定。

一周前,我的二姐去世了。她于1961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是一位妇产科医生。她勤奋工作几十年,直到生命的最后。她为很多妇女治好了病,助生了无数的新生命,那些生命成长成人,又有后代,他们不一定记得她,但她的生命实实在在让更多的生命得到延续。她生前预嘱,疾病最后阶段不要做无谓的抢救,不插管,只求安泰离去,遗体捐献给医学教育事业。4天前,在上海交大医学院完成了遗体交接,她成为大体老师,继续为医学事业做最后的一份贡献。她的生命是有意义的,因为她已经融进了更多的生命。

有爱心  懂人情  明事理

医学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医学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社会的发展,反过来又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医学涉及社会伦理,受到资本驱动。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医疗费用的大幅上升,超过了财力增长的速度,我国又承受着“未富先老”的压力,这种情况下,如果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将会严重影响社会公平公正。我们需要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掌控医学技术发展方向,大力发展适宜技术,从着力医疗转向着力健康。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重而道远。

医护人员是医学温度的主要传递者。我们现在的医学教育过于着重医学知识的传授,对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培养还很不够,需要我们从理念上、制度上、方法上全面改革。我们培养出来的医护人员首先要有好的人品与人格,要有爱心,懂人情,明事理,要能体会“性命相托”的凝重,做一个有温度的人。

嘉宾对话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临床研究总监、香港中文大学流行病学荣休教授唐金陵——

如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医学技术水平和医治能力大大提升,与此同时,医学的温度却在下降,有时甚至变得有些冰冷。《医学的温度》为我们讲述了什么是医学、什么是医学的温度。医学的温度就是医者身上闪烁出来的人性温暖的光辉,是医者对病人设身处地的通情和关切。然而,如果要对医学的温度做全面的扫描,医者对患者的关怀只是它的开始,医学的温度更在于整个医学对其初衷的坚守,对其使命的执着。


全国人大宪法与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丛斌——

高站位、哲理性和普适性是我对这本书的评价。发展医学事业,首先要解决人文社会科学问题,而并非单纯的自然科学问题。医学是服务于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综合性系统科学。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需要从社会各个层面来考虑。医患之间也不再只是单纯的医患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不断的转化和统筹。重塑医患关系,引领社会人与人之间情感再次深化,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