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特别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特别报道/详情

聚焦炎症性肠病:住院率显著上升 治疗均质化水平亟待提高

时间:2020-11-30 15:00:31来源:未知作者:医师报 阅读: 53692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复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情易迁延进展,甚至导致残疾。近年来,我国IBD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已成为临床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IBD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其中UC多见于结直肠,为连续性的局限于肠黏膜的非肉芽肿性炎症;而CD可累及全消化道,多见于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为节段性的累及肠壁全层的肉芽肿性炎症。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医疗水平有差异,且IBD缺乏诊断金标准和治疗特效药,在临床实践中经常发现被误诊或误治的IBD患者。


近日,在中华医学会第二十次全国消化系病学术会议上,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旻湖教授介绍了“中国IBD住院患者现状研究”,解析了我国IBD住院患者的现状特点。

 

我国各地IBD诊疗水平亟待实现均质化

这项研究的数据来自2013年~2018年,我国31个省市区的878家医院中,出院诊断为CD或UC的患者(CD患者39 097例,UC患者101 377例)。收集的患者住院数据包括出院病例首页信息、人口学、出院诊断、手术及操作名称、病理诊断、住院费用/天数等,以全面剖析我国IBD住院患者的特点。


结果发现,我国UC患者数量占比多于CD患者(71.83%与27.65%),且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这与欧美国家的情况相反。在住院率方面,UC患者和CD患者的住院率呈明显增长趋势,且CD住院率增长更迅速,CD男性患者住院率更高,住院率增长更快。同时,CD住院率存在较明显的城乡差异:城镇居民CD住院率更高,增长更快,沿海地区CD住院率更高。


同时,CD患者较UC患者跨省异地就医情况明显,且年轻患者异地就诊大于老年患者。这项研究的数据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不同地区IBD诊疗水平存在差异的情况:北京、上海等地的诊疗水平有明显优势,而中西部偏远地区诊疗水平相对较低。


我国IBD患者其他住院特征还包括:

  •  IBD肠道相关并发症 随着住院时间延长,UC住院患者肠梗阻比例略有升高,CD肠梗阻比例无显著变化;肛周病变,CD肛周病变比例显著升高,且男性患者肛周病变比例约高于女性患者一倍左右,40岁以下患者多发。

  • 手术率 CD和UC肠切除手术率均呈显著下降趋势,CD的手术率存在城乡差异:农村住院患者手术率更高,UC城镇农村住院患者手术率无明显差异。

  • 手术方式 CD和UC肠切除手术率均呈显著下降趋势,CD的手术率存在城乡差异:农村住院患者手术率更高,UC城镇农村住院患者手术率无明显差异。

  • 住院天数 自2013年起,IBD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均在下降,年人均住院费用2016年前呈上升趋势,2016年后呈下降趋势,患者的经济负担在下降。

研究者指出,这项研究反映出我国IBD诊疗水平在不同地区间存在差异,因此推动我国IBD诊疗中心建设,实现IBD诊疗均质化将对患者具有切实意义。


为IBD患者提供标准化、均质化诊疗  我们在行动!

针对我国IBD临床诊治现状及挑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成立了炎症性肠病诊疗质控评估中心(IBDQCC),组织国内专家制定IBD诊疗相关的质量控制标准,以引领我国各地建立规范化的IBD诊疗中心,开展规范化的诊疗活动,为IBD患者提供符合标准的、均质性的诊疗,达到提高诊疗效果、改善IBD患者预后的目的。


IBDQCC成立后,首先制定并发表了《中国炎症性肠病诊疗质控评估体系》,从IBD中心的组织架构及硬件设施、诊疗过程、诊疗结果3个维度提出合格的IBD中心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为我国各地方兴未艾的IBD中心建设提供参考。


随后,IBDQCC又组织专家制定并发表了《中国消化内镜技术诊断与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专家指导意见》、《中国炎症性肠病病理诊断专家指导意见》及《中国炎症性肠病影像检查及报告规范专家指导意见》,旨在为我国IBD临床诊疗过程中的内镜、病理及影像检查提供有章可循的依据,进一步规范IBD诊治流程。

 

 

研究速递他汀类药物或可降低克罗恩病风险

近日,一项探索他汀类药物与IBD之间关联的研究发表。结果发现,他汀类药物的使用与较低的CD风险有关,但与UC风险无关。(J Crohns Colitis. 11月20日在线版)            

研究者通过搜索瑞典全国住院和门诊患者数据库,将2006-2014年诊断为IBD的23 289例成年患者(CD患者7637例,UC患者15 652例)纳入本项研究。每个病例与10个一般人群对照(n=232 890)进行匹配。从处方药注册簿中提取关于他汀类药物处方的数据。根据他汀类药物的暴露量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估算了IBD风险的比值比(OR)。


结果发现,在多变量调整模型中,与不使用他汀类药物相比,使用任何他汀类药物都具有较低的CD风险(OR=0.71),而UC则没有上述关系(OR=1.03)。目前,在使用他汀类药物组中观察到CD最低OR(OR=0.67)。


研究还发现,对于CD患者,其发病危险与他汀类药物累积剂量有关:最低累计他汀摄入量(31~325,DDD)时OR为0.73最高摄入量(>1500 DDD)时OR为0.66。对于UC患者,他汀类药物的摄入与疾病的危险性没有相关关系,最低或最高他汀摄入量的OR分别为1.12和0.99。


研究者表示,他汀类药物的使用与较低的CD风险有关,但与UC无关。对于目前的他汀类药物,与CD风险的相关性似乎最强,提示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影响CD病情进展。

 


责任编辑:许奉彦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