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起”不起眼的小肿块,医生建议手术被拒绝,五年后被拖成复杂危险大手术
家住东北的兰先生,5年前体检时超声发现腹腔内长了一个包块,进一步查腹部增强CT,发现包块位于胰腺颈体部,约5cm大小。由于当时没有任何不适症状,医生建议手术的建议被兰先生拒绝了,也没有再做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虽然之后每隔1-2年会有体检,但由于不疼不痒,也就没有再注意过这个小包块。但五年后,情况起了变化。
明察秋毫 罕见肿瘤“现原形”
2020年11月起,兰先生出现了不明原因的腹泻,为黄色淡水样,每天达8~20次之多,总量约3000~7000毫升。到当地医院就诊,发现胰腺占位已达16 cm x 12 cm大小。同时因为持续腹泻引发了严重的低钾血症、急性肾功能不全,体重也下降了15公斤。
由于病情严重,兰先生被直接收入了重症监护病房。经过医护人员积极的治疗,兰先生的低钾血症和肾功能不全得到了缓解,但腹泻仍然存在,困扰着自己的生活。
兰先生到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普外科主任杨志英教授门诊就诊。根据自己多年临床经验,考虑到胰腺病变与水样泻等表现,杨主任马上想到“胰腺血管肠肽瘤”这一疾病,并建议他使用生长抑素治疗。在注射了长短效生长抑素之后,兰先生的腹泻症状得到控制,逐渐恢复了正常排便,体重也逐渐增长了10多公斤。
经过一系列内分泌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之后,兰先生所患疾病被诊断为胰血管活性肠肽瘤,由于肿瘤巨大,占据了胰腺颈体部,杨主任建议兰先生实施胰腺中段切除术。在完善术前准备后,手术开始了。
谨慎大胆 高超技艺解危困
打开腹腔后,情况远比想象复杂。胰腺肿瘤对周围的器官和组织形成了严重的压迫:肿瘤向上压迫了肝门的血管和胆道,向后压迫了胰腺实质和脾脏血管,向右压迫了肠系膜血管和胰头,向左也把胰尾和脾脏挤压到左上腹深处。
面对如此困境,杨主任决定放手一搏!沿着肿瘤的包膜,仔细地将其与肝门血管分开,在胰颈部离断胰腺,从一侧向另一侧剥除。肿瘤的血供非常丰富,不但有粗大分支需要结扎离断,还有很多滋养血管,需要耐心的一一处理。
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终于将肿瘤完整的切除!
学点干货
1、什么是胰腺血管肠肽瘤?
胰腺血管活性肠肽瘤(VIPoma)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胰腺内分泌肿瘤。这一疾病最早于1958年由Verner和Morrison报道,发病率约为1/1000万。由于胰腺D1细胞分泌大量血管活性肠肽(VIP),引起顽固性水样腹泻、低钾血症、无胃酸或低胃酸分泌等临床表现。其中,腹泻是最为突出的症状,这种疾病引起的腹泻,不受禁食的影响,服用消炎药和止泻药也没有效果。长期腹泻会导致严重而持续的低钾血症,难以纠正。而且血管活性肠肽可以抑制胃酸分泌,甚至无胃酸。但有意思的是,患者的胃黏膜壁细胞是正常的,当肿瘤切除后可以恢复正常。血管活性肠肽还可以促进肝糖原的分解,有一些患者表现为高血糖和糖耐量的异常。
2、如何诊断?
确诊胰腺VIP瘤需要做血浆VIP检测,常常是正常值上限的2倍以上,但在疾病早期和腹泻间隙期,VIP值可能正常。
腹部超声、CT、核磁对胰腺VIP的定位非常重要。特别是腹部增强CT,既能发现肿瘤的部位、大小、数量,更能了解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和淋巴结侵犯、转移等情况,也能帮助鉴别其他胰腺肿瘤。
3、如何治疗?
目前,胰腺VIP的最有效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围手术期需要纠正水电解质失衡和酸碱紊乱,维持生命体征平稳。生长抑素类药物对这一疾病有很好的控制作用,通常在术前用于症状的控制,术后也有助于抑制肿瘤的复发。总之,这一类罕见疾病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近90%,但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专家简介:
杨志英 主任医师 教授
中日友好医院 普外科主任兼肝胆外科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委员会肝胆微创学组主任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胰腺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杨志英团队着重于胰腺癌及胆囊癌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提高胰腺癌和胆囊癌病人的长期生存。目前科室采取综合治疗手段,使医院治疗的胰腺癌及胆囊癌的5年生存率分别达到16%及40%,处国内领先的地位。同时,杨志英团队创造了至今为止连续320余例常规胰十二指肠围手术期无手术相关死亡、连续150余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的优异成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正常围手术期死亡率为3%~5%)。
杨志英1991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获医学临床学士学位;同年分配到协和医院外科工作; 1993年-1996年毕业于协和医科大学,获外科学硕士学位; 1996年至2011年5月在协和医院基本外科及肝胆外科工作,多年来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在普外科及肝胆胰外科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2011年5月调到卫生部直属中日友好医院担任肝胆外科主任、主任医师。2017年12月任中日医院普外科主任(肝胆胰外科)主任。
从医20多年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发表医学研究论文80余篇,SCI论文20余篇。参与撰写学术著作3部。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西北首例!我院成功开展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乳腺癌根治重建术
2025-04-29 -
new专家心声 | 郑劲平教授专访:小气道功能检测的标准化挑战与未来方向
2025-04-03 -
new超越减重,再启“心”程!诺和盈®中国说明书纳入心血管获益结果
2025-04-22 -
new六位一体护脊柱,三年追踪见成效 | 全国青少年脊柱与视力健康专项行动(日照站)
2025-04-21
-
叶军:从事临床医学教育教学43年的4点感悟
2025-01-06 -
医师报在进博 | 跟着医师报小分队,感受科技赋予健康的魅力!
2024-11-06 -
冬季哮喘、慢阻肺患者该如何预防?朱玉龙:确保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是关键
2023-12-18 -
全国肿瘤宣传周:癌症防治 “三全”在行动——专家倡导抗癌从治病向防治管理转变
2023-04-10 -
世界肥胖日丨糖胖病:要控糖,先治胖
2023-03-03
-
朱玉龙:肺部下叶小结节的活检诊断策略分享
2023-06-14 -
儿童意外伤害可防可控,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儿童意外伤害中心成立!
2023-07-19 -
中国大型创新型药物真实世界研究即将启动,研究成果将惠及更多中国特应性皮炎患者
2023-07-17 -
仁济医院吴文广教授:引领国内ERCP发展潮流
2022-11-08 -
TEXT/SOFT研究报道8年无远处复发生存风险
2020-09-17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刘又宁: 讲好中国抗疫故事——重温我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一己之见
2023-08-01 -
世界肥胖日丨糖胖病:要控糖,先治胖
2023-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