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报道】临床研究论坛:临床研究推动临床诊治的进展是呼吸病学的未来方向
医师报讯 4月24日,第五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临床研究论坛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3CD会议室如火如荼地进行。临床研究论坛主席徐金富教授首先致辞,指出该论坛是在瞿介明主委、李强主委积极倡导下设立的,已经成为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的特色项目。从设立至今,邀请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呼吸病学、公共卫生以及临床微生物领域顶尖专家,围绕呼吸病学前沿临床研究和多学科交叉研究展开热烈交流,突出了临床研究推动临床诊治的进展是呼吸病学的未来方向。相关领域专家先后分享了很多创新性的前沿研究,显著提高临床医生的研究水平和意愿。
第一环节由邱忠民教授、王昌惠教授、王雄彪教授主持。首先上海市瑞金医院的瞿介明教授为我们分享了报告《呼吸病学临床研究现状与思考》,他指出,中国呼吸病学临床研究现状是喜忧参半。在呼吸慢病及重要疾病、新发疾病等领域做出了可喜的成绩,如王辰院士领衔的慢阻肺流行病学调查引导了国家政策方向,钟南山院士的新冠肺炎研究、王辰院士关于瑞德西韦临床试验、瞿介明教授恢复期血浆治疗新冠的研究等,为呼吸病的临床诊治带来了革新的思路。但目前中国的临床研究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表现为顶尖成果较少、规范性有待提升、创新性不足、合作研究程度不够等。同时国家层面上,政策、环境氛围、资金项目、基础条件支持明显不足;也缺乏相关平台、专职研究队伍、统计学以及生物信息学专业人员等。
随后,来自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的陈启仪主任介绍了《肠道菌群差异性与疾病相关性及其干预》。陈主任指出肠道菌群与精神疾病、神经退行性病变、肺部疾病、癌症等疾病密切相关,其中涉及肠-脑轴、肠-肺轴等机制,并介绍了粪菌移植在这些疾病中的疗效和应用价值。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的周新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哮喘临床研究的启示》,首先介绍了哮喘的流行病学与现状,他指出,近十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开展,哮喘的诊疗技术明显提升,大家对哮喘的认识逐渐清晰。同时,哮喘临床研究也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如奥马珠单抗等。最后,周教授展望未来的哮喘临床研究将覆盖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研究、不同临床表型的哮喘临床研究、真实世界的哮喘用药情况调查以及靶向药物治疗后的长期效果与随访。
第二环节由白冲教授、李圣青教授、杭晶卿教授主持。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的李强教授介绍的内容是冷冻靶肺去神经术治疗慢性气道疾病的临床研究,回顾了迷走神经阻断术治疗慢性气道疾病的研究历程,介绍了冷冻消融技术在肺迷走神经的应用,并分享了课题组近期的研究工作,明确了靶肺去神经术的安全性,在组织学和功能学上验证了这项技术的有效性,探索出冷冻治疗的最佳时间。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教授结合自身研究经验,总结出创新思维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思路。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研究的线索,注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同时关注临床转化,做国家和社会需要的研究。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黄怡教授带来了《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研究启示》。她回顾了CAP的流行病学、病原体的检测和肺炎的治疗中临床研究的思路,同时分享了自己的临床研究经验,对青年医师的研究思路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第三环节由时国朝教授、蒋捍东教授、董宇超教授主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高占成教授分享了《代谢组学对肺炎病情和预后评估和预警中的应用》。高教授介绍了自己团队中代谢组学的研究工作,证实了代谢组学具有超高的评估病情和预后的应用价值,优于以往常规评估指标和方法,代谢组学具有重要的预警作用。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任涛教授分享了《自体修复性气道上皮细胞经支气管镜下输注治疗IPF研究进展》。汇总了自体修复性气道上皮细胞作用的机制、临床研究设计和结果,这一新型干预措施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最后,苏州独墅湖医院郭强教授总结了自身多年的临床研究工作经验,总结出回顾性研究中常见的问题和影响研究质量的关键因素,最后分享了多个提升回顾性研究质量的建设性意见和解决方法。
临床研究论坛下午场的会议第一节由梁硕教授、张静教授、熊维宁教授主持。
下午场的第一位授课嘉宾是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王辉教授,作为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她带来的题目是《呼吸道病原学临床研究启示》。王辉教授从2014年我国及欧美CAP病原学研究历史现状出发,介绍了目前国内最大的肺炎学术交流平台——CAP-China。近年来,借助逐渐完善的学术交流平台,已实现多中心联合并纳入更多CAP样本,从而推动明确我国的肺炎发病率与病死率以及我国近10年来肺炎病原体的变迁。随后,王辉教授介绍了病原诊断技术进展。快速分子诊断技术在临床上可以指导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病原宏基因组学(mNGS)联合传统检测,极大提高了呼吸系统感染病原体检出率。基于以上研究内容,中国学者还撰写了《mNGS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病原检测中国专家共识》,用于指导临床防治。
第二位讲者是来自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肺科医院的王岚教授,她分享了《环状RNA在肺动脉高压的研究进展》。王岚教授从肺动脉高压的病理学特点、发病机制、表观遗传学基础知识出发,由浅入深地介绍了环状RNA及其特性。王岚教授所在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纳入60例肺动脉高压样本量并追随长达10年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发现了定位于17号染色体的circGSAP明星分子,后进一步深入研究了其组织层面定位及荧光定量分析,并最终探究出circGSAP在PAH致病过程中的机制通路。
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的李满祥教授线上分享了题为《NGS检测肺泡灌洗液中肺部病原体的现状及应用》的专题讲座。李教授从肺部感染的诊治现状出发,强调病原体的早期、快速、精准诊断对预后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典型病例分析比较了mNGS与传统病原学检查在评估治疗前后病原学动态变化方面的优势,从而提示mNGS对临床诊疗的指导作用。但也指出由于mNGS的局限性,临床医师在解读mNGS结果时,应充分结合患者病情,做出综合判断。
第二节会议由张炜教授、唐昊教授、韩锋锋教授主持。
国家卫健委呼吸系统疾病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胡清华教授分享的题目是《食物源性GGPP干扰他汀治疗肺动脉高压的实验研究》。该研究认为:缺氧/MCT引起的肺动脉高压,这个致病过程与内源性GGPP生成有关。他汀类药物可以阻断这一过程,从而降低内源性GGPP对肺动脉高压的致病风险。然而在他汀治疗过程中,同时给予外源性GGPP(牛肉,大豆等)摄入,则会降低治疗效果。详细阐述了临床研究人员如何选题、如何创新,引起参会人员的极大兴趣。
作为国内肺移植领域的专家学者,来自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肺移植中心的陈昶教授分享了《终末期肺病的治疗-肺移植》。上海肺科医院作为全国最早开始肺移植基础研究和临床探索的医院之一,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肺移植多学科团队,在术前评估、围术期、术后管理等各环节紧密合作,该中心肺移植手术量逐年攀升,患者等待期缩短,生存率显著改善。最后,陈昶教授通过一例ECMO支持下保留胸骨Clamshell切口序贯式双肺移植术的病例分享,告诉大家肺移植并不可怕,国内外已经有大量实践经验,该技术将造福更多的患者。
来自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的揭志军教授给我们带来了《上海地区多中心无创机械通气(NIV)治疗AECOPD合并高碳酸血症呼吸衰竭的调查研究》分享。该研究认为,在上海地区区级中心医院实施NIV成功率高,但同时表现出住院天数长,住院费用高的特点。COPD管理过程仍存在很多不足,需要降低吸烟者比例,管控危险因素,加强稳定期治疗,切实降低对患者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讲座结束后,揭教授和听众进行了精彩互动。
第三节由李庆云教授、张旻教授、曹卫军教授主持。
作为重症肺炎救治领域的著名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宋元林带来了题为《重症肺炎治疗的临床研究》的学术报告。宋元林教授结合近年来国际上关于重症肺炎治疗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系统介绍了重症肺炎救治过程中的临床经验和思考,如早期炎症亢进可以使用激素,出现免疫抑制时可使用胸腺肽、G-CSF、GM-CSF,切记在炎症亢进和亢进/抑制共存期使用gama-IFN,区分炎症亢进和免疫麻痹的标志物,合理使用激素和免疫促进药物,强调免疫炎症反应的平衡是保持感染控制和减少炎症损伤的关键。讲座引起了听众的浓厚兴趣,现场讨论热烈。
来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王健教授分享了其研究团队的成果——《补肺活血胶囊对新冠肺炎康复期患者的治疗作用: 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后疫情时代,新冠的长期危害需要重视,确诊后6个月超过70%的患者仍存在至少一个症状,其中最常见的是疲劳、肌肉无力、睡眠障碍。恢复期干预治疗是由我国学者率先提出,而中医药治疗在这方面具有先天优势。王健教授的研究团队发现补肺活血胶囊可以明显改善新冠康复期患者的运动耐量,呼吸疲劳评分,治疗2个月六分钟步行距离便显示出统计学差异,对新冠康复期女性患者、重症/危重症及抗体阳性新冠康复期患者也有较好治疗作用,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本次论坛的最后一项精彩压轴报告,是同济大学附属肺科医院的徐金富教授带来的《支气管扩张症的治疗特质》。作为长期从事支扩研究的知名专家,徐教授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详细阐述了支扩患者的可治疗特质,就自己团队及国内外开展的多项临床研究进行介绍和点评,如罗氟司特、ENaC抑制剂、NE蛋白酶抑制剂、N-乙酰半胱氨酸、茶碱、维生素D、OM-85等。认为支扩异质性决定了支扩治疗的复杂性;可治疗特质的梳理,是未来支扩治疗进展的方向;可治疗病因、机制及其临床特征,是支扩治疗的靶点,针对支扩的临床研究将是是呼吸科未来新的热点,得到与会同行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作为第五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临床研究论坛主席,徐金富教授在会议最后做总结发言。他指出,作为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的特色项目,临床研究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两届,线上线下吸引了众多关注临床研究的医务工作者,特别是年轻医生,并得到广泛赞誉和好评,成为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的品牌栏目。希望论坛的成功举办能够为呼吸病学研究领域提供广阔的交流合作平台,指导开展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提升上海呼吸学界的学术水平,引领行业发展!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即时报道】临床研究论坛:临床研究推动临床诊治的进展是呼吸病学的未来方向
4月24日,第五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临床研究论坛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3CD会议室如火如荼地进行。临床研究论坛主席徐金富教授首先致辞,指出该论坛是在瞿介明主委、李强主委积极倡导下设立
2021-04-25 -
new【即时报道】呼吸危重病论坛:发展多面手,做好PCCM的基石
作者: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专科分会青委 医师报讯 4月24日下午,第五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呼吸危重病分论坛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蒋进军教授 作简短的开幕致辞
2021-04-25 -
new【即时报道】病理影像论坛:多学科深度融合 助力呼吸病诊疗
医师报讯 4月24日下午,第五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病理影像论坛举行。本论坛内容涵盖新冠肺炎、间质性肺病、肺部肿瘤等疾病的病理与影像新进展。论坛主席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易祥华教
2021-04-25 -
new【即时报道】睡眠呼吸论坛:精准评估、远程管理、个体化治疗助力睡眠呼吸发展
医师报讯 4月24日下午,第五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睡眠分论坛在沪成功举办。来自全国睡眠学科领域的专家结合国内外前沿进展与各自团队的研究结果,通过线上及线下的形式,为参会者就睡
2021-04-25
-
【即时报道】病理影像论坛:多学科深度融合 助力呼吸病诊疗
2021-04-25 -
[即时报道]间质性肺疾病论坛:抽丝剥茧,练就间质性肺疾病诊疗十八般武艺
2021-04-25 -
【即时报道】呼吸危重病论坛:发展多面手,做好PCCM的基石
2021-04-25 -
【即时报道】感染论坛:多学科协作在呼吸感染性疾病诊治中有重要作用
2021-04-24 -
【对话高端】李强:提高基层防治能力 织就呼吸病防控网络
2021-04-24 -
【即时报道】介入论坛:介入呼吸病已成为呼吸病学基石
2021-04-24 -
【即时报道】临床研究论坛:临床研究推动临床诊治的进展是呼吸病学的未来方向
2021-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