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学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报告/学术资讯/详情

急诊科治疗感染性疾病优化策略

时间:2017-07-14 22:47:12来源:未知作者:裘佳 阅读: 79064

(上接第14版)

探寻失败原因  实现有效治疗

CAP初始治疗失败是指抗感染治疗后出现以下情况:缺少治疗反应、症状加重、影像学进展、更改抗感染方案,或者需要实施侵入性操作包括机械通气、肺活检等。CAP初始治疗失败在住院患者中发生率约为6%~24%,ICU患者则高达31%。CAP初始治疗失败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医疗成本,并导致死亡率增加。研究显示,初始治疗失败患者死亡率高达20%,远超出初始治疗成功患者(0.5%~5%)。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张劲农教授概括了CAP初始治疗无效的常见原因。包括诊断错误、对耐药状况缺乏了解、治疗不恰当、病情严重、病灶局限化、引流障碍、治疗不恰当、存在其他合并症等。此外,还需要考虑病理性肥胖或体液过多导致剂量不足、药物热等。

张教授表示,肺炎不难诊断,难在于表现相似的疾病相鉴别以及对致病原种类、耐药性的判断。为提高CAP初始经验性治疗成功率,需要熟悉不同致病原的临床特征,了解当地流行病学数据,针对性给予抗菌治疗。

根据临床特征判断致病原  典型致病原(如肺炎链球菌等)CAP临床特征:X线胸片实变影,起病急,病情较重,甚至有休克,白细胞及中性比例明显升高,降钙素原(PCT)很高;不典型致病原(肺炎支原体、衣原体)CAP临床特征:症状较轻,聚集性发病,咳嗽时间>5 d,且无急性加重,无痰,白细胞正常或轻微升高,PCT较低。不典型致病原(嗜肺军团菌)CAP临床特征:往往伴有全身的反应,如意识障碍、腹泻、电解质紊乱(低钠血症)、肾功能受损等。

判断致病原耐药性  我国肺炎链球菌对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均存在耐药,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PRSP)检出率逐年升高,尤其在≤5岁和≥65岁患者更为严重。我国2016版CAP指南也明确指出,中国肺炎链球菌和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高度耐药。呼吸喹诺酮类的莫西沙星与左氧氟沙星敏感性较好,莫西沙星对肺链MIC90为0.125 mg/L,显著低于左氧氟沙星(1 mg/L)

经验性覆盖非典型致病原  根据对CAPO数据库中全球CAP处方的统计,覆盖非典型病原体的方案比例为77%,北美地区最高,达91%,欧洲74%,亚/非洲仅为10%。最常用的覆盖非典型病原体方案为:β内酰胺+大环内酯或单用喹诺酮。2007年美国IDSA/ATS发布的CAP指南指出,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能将治疗失败风险降低50%,其原因可能与氟喹诺酮药物能够覆盖军团菌相关。

有研究显示,与单用β 内酰胺或β 内酰胺联合大环内酯相比,莫西沙星的治疗失败率显著降低。此外,由于结构差异,与左氧氟沙星相比,莫西沙星耐药性增加更为缓慢。比利时最新一项研究显示,1999-2014年莫西沙星在比利时长达15年的使用中未增加肺炎链球菌的耐药性,肺炎支原体对莫西沙星耐药率为0。

【话题讨论】

image.png


  • 重症感染:

    重症感染的高危因素与致病原判断

感染进展成为脓毒症的高危因素,首先是高龄。高龄患者发生感染易进展为全身多脏器衰竭、休克。其他因素包括合并糖尿病、恶性肿瘤、长期透析、长期用药史(抗菌药、免疫抑制剂等)、自身免疫状态等。混合感染,也是进展成为脓毒症的重要原因。此外,如果前期的抗感染治疗不正确,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也易发展为严重感染

重症感染≠耐药菌感染。研究表明,老年CAP伴休克症状最多见的致病菌仍为肺炎链球菌,而耐药菌所致感染也未必症状严重。治疗应参考指南及当地流行病学特点评估致病原及耐药性,进而选择组织渗透性高、敏感性好的抗菌药物,而不是盲目联合多种药物或选择针对耐药菌的抗菌药物,否则易加剧日益严峻的耐药形式。美国、欧洲、中国的CAP指南均推荐呼吸喹诺酮单药或联合治疗入住ICU无基础疾病青壮年患者。

  • 疗效评估:

    治疗48~72 h需评估疗效

疗效评估的指标包括症状(如体温、咳痰、气促等)、实验室检查(WBC计数、C反应蛋白或超敏C反应蛋白、PCT等),其中血常规中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是较好的评估指标,有时比其他参数更为灵敏、准确。影像学改变相对滞后,但也应成为疗效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普通胸片敏感性不高,若病情需要,建议采用CT检查作为评估指标。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