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夏日公众该如何正确使用口罩?
根据5月2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现有本土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连续27天下降,但又有新的本土聚集性疫情发生,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
为及早地发现病毒隐匿传播风险,快速阻断病毒传播,争取用最短时间实现社会面清零目标,各地区均按要求加强社区(村)和公共场所防疫管理,严格落实人员、车辆出入管理和测温扫码、查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等措施。其中,常态化监测机制日益完善,各省会和千万级人口以上城市也陆续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以方便群众就近就便进行核酸采样。而近期多地持续高温晴热,在进行核酸检测过程中,公众如何正确使用口罩,做好个人防护,成为重要事项。


选用什么类型口罩?
科学佩戴口罩对于新冠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预防作用,既有利于保护个人,又有益于公众健康。口罩的正确使用、储存和清洁是保持其有效性的关键。公众应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和使用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防护级别口罩,且家中应日常备用一些高级别口罩(如:N95医用防护口罩),当家人出现了鼻咽不适、咳嗽、打喷嚏和发热等症状,到医院就诊的时候,佩戴更高级别的口罩,保护自己,保护他人,全面防范传播风险。
此外,由于佩戴口罩会增加呼吸阻力和闷热感,特殊人群选择防护口罩务必小心谨慎,具体包括:(1)孕妇佩戴防护口罩,应注意结合自身条件,选择舒适性比较好的产品,如配有呼气阀的防护口罩,降低呼气阻力和闷热感。佩戴前应向专业医师咨询,确认自己的身体状况适合;(2)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身体状况各异,如心肺疾病患者佩戴后,会造成不适感,甚至会加重原有病情,这类人群应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戴口罩;(3)儿童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而且其脸型小,一般口罩难以达到密合的效果,建议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儿童防护口罩。
需要注意的是,棉纱口罩、海绵口罩和活性炭口罩对预防病毒感染无保护作用。


何时戴口罩?
核酸检测可以尽早发现感染者,是疫情防控的重要手段。外出核酸检测往返途中,如在空气流通不好的地方,例如:厢式电梯、超市、农贸市场、电影院等环境密闭、人流密集的场所;或者到医疗机构,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包括地铁、公交、高铁、飞机、出租车、网约车);处于人员密集的露天广场、剧场、公园等室外场所;在餐厅、食堂处于非进食状态时,均需全程佩戴口罩。
核酸检测排队时,一定要正确佩戴口罩,并且建议准备好适量的备用口罩。在采样过程中,当工作人员做好手卫生,拿出采样棉签准备采样时,我们才可以取下口罩,双手拉住口罩耳带不放,采样结束后立即戴好口罩并离开。


该如何佩戴口罩?
尽管戴着口罩会比较闷热,但疫情之下,正确佩戴口罩,既是保护自己的必要措施,也是尊重他人的文明表现。因此,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再热,也需要继续规范地戴好口罩,更要勤换口罩。
正确佩戴口罩,一方面,需注意手卫生,佩戴和摘下口罩时候都要洗手,辨别清楚口罩佩戴的正反方向,并确保口罩盖住口鼻和下巴,压实鼻夹,做到“严密合”,即:口罩每次佩戴后,必须进行气密性检查。双手捂住口罩呼气,若感觉有气体从鼻夹处漏出,应重新调整鼻夹,若感觉气体从口罩两侧漏出,需要进一步调整头带、耳带位置;如果不能取得密合,需要更换口罩型号。
另一方面,还需注意以下事项:(1)随身多备几个口罩,存放在原包装袋或干净的存放袋中,避免挤压变形;(2)夏季建议1至2小时就换一次口罩;(3)口罩一旦被汗浸湿,或者出现脏污、变形、损坏、异味等导致防护性能降低时,就要及时更换,否则无法有效预防新冠病毒;(4)在戴口罩期间如出现憋闷、气短等不适,应立即前往空旷通风处摘除口罩;(5)注意保持有效社交距离,并做好手卫生,及时清洁消毒。
对于担心佩戴口罩导致皮肤问题的人们可以采取加强皮肤保湿等措施,例如:在佩戴口罩前,可以先在面部皮肤上涂一层保湿乳,防止皮肤出油、干燥、瘙痒,尤其加强鼻托、耳带等与口罩摩擦部位的保湿防护。


使用后的口罩如何处理?
那么,我们做完核酸检测后,口罩什么时候扔掉?扔在哪里呢?
需明确的是,所有的口罩都是一次性的,不建议重复使用。而当发现口罩被污染时,建议立即更换上备用口罩,并将换下的口罩扔进采样点设置的“废弃口罩专用桶”。如果没有带备用口罩,回家后摘下的口罩建议不要二次使用,应密封或者消毒后丢到小区设置的“废弃口罩专用桶”或者放入塑料袋密封后丢弃至其他垃圾收集容器内。而对于疑似病例或确诊患者佩戴的口罩,不可随意丢弃,应视作医疗废弃物,严格按照医疗废弃物有关流程处理。

参考资料:
关于印发公众和重点职业人群戴口罩指引(2021年8月版)的通知(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1〕81号)
2. 国家卫健委发布戴口罩指引,种类、场合、戴法一图说清(来源:北京日报)
3. 中国疾控中心教您正确佩戴口罩(来源:中国疾控动态)
4. 口罩选不对,再贵也白费!什么样的口罩才能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来源:江苏疾控)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中国专家首提“证据污染”理论 修改循证规则
2025-05-10 -
new点赞!这个团队重磅成果再登国际权威期刊
2025-05-10 -
05-092025
指南制订不是“短平快”,陈耀龙详解10步标准化流程
-
new关注!第四届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启动评选!
2025-05-09
-
专家来辟谣,院士齐推荐!这场健康科普大会 治好您的“体重焦虑”
2025-04-09 -
2025年医TV健康日直播计划
2025-02-10 -
成为有力的临床科室 | 拓展临床麻醉内涵,提供更多更好的医疗服务
2025-02-06 -
朱玉龙:人工气胸辅助技术在经皮呼吸介入诊疗技术中的临床价值
2024-12-04 -
“抗癌元气站”患教系列专题报道
2024-03-11
-
展风采 砺初心 勇担当 | 首届“中青年肿瘤防治菁英”名单公示
2023-12-26 -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无管中心”正式成立!
2024-12-08 -
齐鲁医院领衔主编 《中国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报告(2022年版)》发布
2023-04-26 -
第八届医学家年会⑫ | 山东省耳鼻喉研究所所长、山东省耳鼻喉医院名誉院长王海波:30年倾情守护国人耳鼻喉健康
2023-04-11 -
第十一届海峡两岸消化论坛暨世界华人消化高峰论坛在厦门召开
2023-06-11 -
首个国产PD-L1伴随诊断产品性能表现卓越
2022-03-13 -
她是护士,也是抗美援朝战士
2023-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