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制订不是“短平快”,陈耀龙详解10步标准化流程
据兰州大学健康数据科学研究院估算,2024年,中国学者主导制订的指南和共识数量已逾1400部;国际上该数量估值超1万部;以公共卫生领域指南为例,中国专科指南数量预估超20部,国际专科指南数量估计超200部。
近十年数量激增背后,指南质量隐忧逐渐显现:基于STAR(指南科学性、透明性和适用性)评级,中国指南和共识的平均质量分约30分,虽与国际指南普遍存在的“及格线徘徊”现象存在共性,但差距依然显著。
“劣币驱逐良币”
指南的质量会直接影响临床决策。就某个具体疾病而言,如果仅有一部指南,诊疗路径尚且清晰明确;但当该疾病同时并存多部指南,且核心推荐意见彼此不一甚至相互矛盾的情况下,临床医生如同置身于多组信号灯交替闪烁的十字路口,陷入难以抉择的困境。
更严重的是,在使用者缺乏鉴别能力的情况下,“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正在显现:当大家热衷于短平快制订指南和共识却忽视循证的制订方法时,粗制滥造的指南和共识将充斥着临床领域。
国际知名医学刊物《柳叶刀》曾对400余部国际指南的研究表明,指南质量普遍偏低,存在证据不足、缺少方法学支持、利益冲突管理不充分、推荐意见模糊等问题,而《JAMA(美国医学会会刊)》的相关研究则指出,指南制订者不遵循指南的指南(即如何制订指南的指导规范和标准流程)是导致指南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
规范指南制订路径
指南制订从来都是有据可依,有证可循。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WHO指南制订手册》为指南的标准化制订提供了国际参考规范。《中华医学杂志》发布的《中国制订/修订临床诊疗指南的指导原则》,对本土指南制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根据该指导原则,指南制订包括十个主要步骤:启动与规划、确定指南类型、注册、撰写计划书、成立工作组、管理利益冲突、调研临床问题、检索和评价证据、形成推荐意见、撰写与发表。以其中的证据合成环节为例,遵循标准方法对单个临床问题的证据进行检索、评价、综合和分级需要3~6个月时间,完成这一工作至少需要5万美元的经费支持(以WHO招标为例)。
半数指南沦为“学术化石”
调查显示,20%的指南发布3年后,推荐意见就有可能已经过时。尽管全球主要指南制订机构对指南更新周期有明确要求,如中华医学会建议指南更新周期为2-5年,与国际标准接轨。但研究数据显示,全球3/4的指南发布后未按时更新,部分指南的平均更新周期长达10年。
在临床医学领域,医学研究进展迅速,WHO提出“动态指南”的新概念,强调根据新出现的证据快速修订指南,以避免基于过时证据的指南对临床实践造成误导。因此,我们呼吁中国指南制订者高度重视指南的修订和更新工作,确保指南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作者:陈耀龙 兰州大学健康数据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05-092025
指南制订不是“短平快”,陈耀龙详解10步标准化流程
-
new关注!第四届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启动评选!
2025-05-09 -
new以“菁”为“擎” | “络学菁英医师计划”正式启动!
2025-02-23 -
new革新高危直肠癌治疗,金晶团队在国际权威放射肿瘤年会上发出"中国好声音"
2025-05-08
-
专家来辟谣,院士齐推荐!这场健康科普大会 治好您的“体重焦虑”
2025-04-09 -
2025年医TV健康日直播计划
2025-02-10 -
成为有力的临床科室 | 拓展临床麻醉内涵,提供更多更好的医疗服务
2025-02-06 -
朱玉龙:人工气胸辅助技术在经皮呼吸介入诊疗技术中的临床价值
2024-12-04 -
“抗癌元气站”患教系列专题报道
2024-03-11
-
展风采 砺初心 勇担当 | 首届“中青年肿瘤防治菁英”名单公示
2023-12-26 -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无管中心”正式成立!
2024-12-08 -
齐鲁医院领衔主编 《中国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报告(2022年版)》发布
2023-04-26 -
第八届医学家年会⑫ | 山东省耳鼻喉研究所所长、山东省耳鼻喉医院名誉院长王海波:30年倾情守护国人耳鼻喉健康
2023-04-11 -
第十一届海峡两岸消化论坛暨世界华人消化高峰论坛在厦门召开
2023-06-11 -
首个国产PD-L1伴随诊断产品性能表现卓越
2022-03-13 -
她是护士,也是抗美援朝战士
2023-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