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学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报告/学术资讯/详情

中医必须承担心脏康复历史性使命

时间:2017-07-18 10:56:37来源:未知作者:医师报记者 黄晶 阅读: 136700

第二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心脏康复高层论坛于6月29日~7月2日在广州召开。《医师报》邀请世界中联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会长,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吴永建教授、世界中联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广东省中医院大心血管科主任吴焕林教授就中西医心脏康复做进一步的探讨。

    blob.png

吴永健:

中医心脏康复必须“以人为本”

“医学必须由关注医疗本身向医疗全周期转变。”他认为当前所有的心脏科医生都要关注心脏康复事业。心脏科医生除了做好搭桥、介入、起搏器置入等工作之外,还需要对患者进行长期管理。但是随着患者数量日渐增多,大量患者离院后无法实施监管,所以,吴教授在临床中纳入管理的概念。通过互联网医疗、医院成立的院后管理团队等措施,将患者“管”起来。

如何 “管”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吴教授指出,仅在出院后电话随访是不够的,管理的力度是关键所在,而心脏康复是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吴教授提出心脏康复顺利实施的三要素。首先,院内成立院后管理小组,对心脏病患者进行心脏康复“4S”店式全程服务模式,即对心脏病患者从接诊之日起,至其生命结束,一路相随,肩负起健康职责,而不仅仅局限于院内时期。其次,社区层面上,对基层医生进行心脏康复理论与临床培训,让患者离院后在社区医院得到高质量的心脏康复照护。再次,政府参与,制定相应的法规以支持心脏康复,从高层次上推行实施,以减少患者再次入院的概率。有数据表明,2014年我国PCI患者66万例,心脏病治疗后出院患者高达870万例。如果将这部分患者真正管理起来,会大大降低我国心脏疾病经济负担。

“在当前阶段,中医必须承担心脏康复的历史使命。”吴教授对中医在心脏康复中的作用寄予厚望。西医在心脏康复领域研究成果颇丰,如运动、情绪、营养及吸烟等与心脏康复的关系,且已经有大量数据证实其有效性。而中医诸多方法在心脏康复中有何作用,需要科学的方法去研究,论证,用数据证实其有效性。这是作为中医人必须去完成的使命。

但是,中西医理论体系不同,评价标准存在差异,两者可形成互补之势。西医的评价标准为心脏病事件发生率,而中医以生活质量改善为目的。所以,吴教授强调,在进行科学研究时,不能完全以西医的评价标准为依据。在康复理念上,西医注重心脏功能的恢复,中医关注心脏病患者的变化。所以,中医在心脏康复中必须强调“人”的因素,而西医强调“病”的因素,只有双方互补,才能把心脏康复工作做好。


blob.png

吴焕林:

中医方法需量化

一直以来,人们信奉“急病找西医,慢病找中医”。目前,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理论的提出,更加明确、全面地将心脏康复从心脏病领域提出来,单独成一系统、全面的学科,同时补了中医在诊治心脏病领域的短板。作为中医药领域的领先人物,陈可冀院士曾指出,中国的心脏康复不能缺少中医的参与。

“中医药物疗法、运动疗法、食疗以及心理疗法等,区别于西医方法,具有中医药自身独特的认知和方法。”吴教授介绍道,广东省中医院于1998年开展搭桥手术,开始心脏病围手术期中医药参与,并开始进行循证研究。多年临床实践证实,中医药在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及心理调适等方面,疗效显著。但是中医疗法还需要进一步量化,如运动疗法中的八段锦与太极,哪类患者适合哪种程度的运动量?如何量化?如何监测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并根据所得数据制订相应的操作指南。同样,中医其他疗法,如中药、浴足、针灸等,也需要进一步量化。

吴教授认为,中西医心脏康复模式必须具备三要素:有效性,无效就无生命力;规范性,无规范谈何推广;简单可行性,便于推广应用。只有满足以上三点,中西医心脏康复学科才能真正有所发展。


微信图片_20170714111644.jp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