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特别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特别报道/详情

移步到“胃”

时间:2022-12-01 21:45:55来源:海医大三院作者:刘意抒 阅读: 191330

胃炎这个名字,大家一定不会陌生。相信几乎每个人都曾经发生过上腹胀、腹痛、早饱、反酸、嗳气等消化不良的症状。这些都是胃炎的临床表现。


胃炎是指由多种不同的因素引起的胃黏膜急性或者慢性炎症。慢性胃炎是我国基层消化内科门诊最常见的疾病。它有很多种分类方式,以满足不同的临床鉴别需要。


根据发病的缓急,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一般3个月以上的为慢性)。按照病因分类,主要是看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简写为Hp。所有Hp现症感染者,几乎都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是个非常讨厌的小家伙,是慢性胃炎的头号敌人。根据胃炎分布的部位来区分:分为胃窦为主胃炎、胃体为主胃炎和全胃炎三大类。根据幽门螺杆菌的状态,又分为Hp胃炎和非Hp胃炎两大类。


慢性胃炎发病原因


那慢性胃炎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呢?首先就要从胃的头号敌人,幽门螺杆菌说起了。它是导致慢性胃炎的最主要的病因。幽门螺杆菌是一种细菌,食用不干净的食物,或者用了不卫生的餐具,都可能会发生感染。而感染幽门螺杆菌之后,就创造了口口传播的途径。我们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为幽门螺杆菌的传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大家吃饭的时候都在一个盘子里面夹菜,有些人特别热情,并不知道自己是细菌携带者,无意识的用沾满唾液的筷子给别人夹菜,这样就完成了一次传播,一桌人很可能无形间就感染上了幽门螺杆菌。还有,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接触,比如近距离的谈话,甚至接吻等,也会使细菌的传播更加快捷。所以为了避免幽门螺杆菌的传播,再次提倡大家卫生用餐,可以采取分餐制,或者合理使用公勺、公筷。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也会导致胃炎的发生,比如进食过冷、过热、粗糙、刺激性的食物,高盐的腌制食品等。尤其是夏天,晚上和三五好友跑到烧烤摊,喝着冰啤酒,吃着烤串儿,别提多惬意了,但是也要小心胃炎找上门,夏天的晚间急诊最容易接到不节制饮食导致胃部不适的患者。当然,除了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不良生活习惯也和胃炎的发生息息相关。比如工作压力大、睡眠不规律,每天喝着最浓的咖啡,熬着最深的夜,往往结果就是要吃最贵的胃药。


自身免疫性胃炎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胃炎,是由于自身的免疫机制所致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也就是老话说的“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己人打自己人”。患者的体内产生了针对胃组织的自身抗体,使自己体内的免疫系统攻击胃组织,造成的胃炎。在中国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胆汁反流、药物、酒精等也是导致慢性胃炎的相对常见原因,比如老年朋友们常吃的阿司匹林,就很容易造成慢性胃炎的发生。


胃炎的临床表现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小时候电视机里铺天盖地的胃药广告,就算没得过胃病,也知道胃病难受起来什么样。实际上,多数胃炎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而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胀闷不适,餐后饱胀,早饱感,嗳气等,这些症状统称为消化不良。


慢性胃炎的诊断


那么如何诊断慢性胃炎呢?胃镜是最主要的方法。不仅能够诊断胃炎,还能够评估慢性胃炎的严重程度,排除其他疾病等。很多人对胃镜检查充满了恐惧,毕竟一根手指粗的长管子从嘴巴里一路通道胃里,想想就觉得可怕。但事实上,胃镜检查的耐受性并没有想象中的差,只要放轻松,在医生的指导下配合医生进行检查,还是很轻松的。实在紧张或者无法耐受的患者,也可以选择无痛胃镜、胶囊胃镜等进行检查。这里不得不提到胃炎的另一种分类方法,根据胃镜和病理的角度来区分,可分为萎缩性胃炎和非萎缩性胃炎两大类。


究竟什么是萎缩性胃炎呢?难道是胃萎缩变小了吗?在这里要澄清一下,萎缩性胃炎,不是指整个胃腔缩小了,而是指胃黏膜上皮的固有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把胃体的一小部分放大来看,胃壁组织从内到外依次分为上皮、固有层、粘膜肌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在上皮可以观察到很多细密的腺体结构,就像一层小绒毛覆盖着,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腺体。由于持续反复的炎症,导致腺体结构萎缩,数目减少,导致胃黏膜变薄,就形成了慢性萎缩性胃炎。

那要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得了萎缩性胃炎呢?这就需要做胃镜检查来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在内镜下可表现为胃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血管显露,黏膜可呈颗粒状或结节状。结合放大胃镜、色素染色、电子染色等,可以清楚显示胃黏膜的微小结构,指导活检部位,早期发现上皮内瘤变和肠化生等癌前病变。但是单纯胃镜检查容易漏诊,而病理组织学检查则是金标准,在胃镜检查的过程中,利用活检钳分别在胃窦、胃角、胃体等部位钳取几块组织,在显微镜下进行病理诊断,只要病理提示固有腺体萎缩,就可以诊断萎缩性胃炎。


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最重要的病因,因此对于慢性胃炎患者,除了胃镜和病理诊断外,还需要常规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检测。最简单快捷的方式,就是13C-14C-尿素呼气试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去吹个气。这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灵敏度高,能够十分快速的检测出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在临床十分收欢迎。但是要注意,如果检查前一个月以内使用过抗生素,或一周内服用过铋制剂、抑酸剂等Hp敏感的药物、以及以抗炎为目的的中草药者,容易出现假阴性,建议停药后再行检测。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是一种新型的检测方法,但目前还没有在临床上广泛开展。幽门螺杆菌会从胃内脱落,经过肠道排出,所以在大便化验的时候,即可检测幽门螺杆菌,准确率可以达到98%以上。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的检测,对于抗体检测阳性,而且从未接受过抗Hp治疗者,可以视为现症感染。但是在Hp感染的初期检测可能出现假阴性。此外,即使幽门螺杆菌即使被根除,但该抗体往往需要1~2年才能转阴,会出现假阳性,因此在临床上不做常规检查。胃镜快速尿素酶试验(RUT)、组织切片染色及Hp培养是侵入性的检查方式,需要和胃镜活检相结合。


除此以外,一些血清学标志物也有助于帮助判断有无胃黏膜萎缩,以及萎缩的程度。比如胃蛋白酶原I和胃蛋白酶原II,通过测定二者的水平以及比值,可以反映是否存在胃黏膜萎缩。而胃蛋白酶原III与胃泌素17联合检测,还有助于判断萎缩的部位是在胃体、胃窦还是全胃。因此胃蛋白酶原III,以及胃泌素17共同被称为“血清学活组织检查”。血清抗壁细胞抗体、抗内因子抗体、维生素B12水平等,有助于诊断自身免疫性胃炎。根据病情或者鉴别诊断的需要,有时还需要做消化道钡餐、腹部超声、腹部CT、磁共振等检查帮助诊断。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危害


讲了这么多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那得了慢性萎缩性胃炎会怎么样呢?它会造成哪些危害呢?相信有一些好学的人早就在网络或者其他途径去了解过慢性萎缩性胃炎。打开搜索引擎,不搜不知道,一搜吓一跳,不管文章写了多长,最后脑子里只记得胃癌两个字。以下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进展过程的简述,会缓解大家紧张的心情。


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步骤的模式,从胃黏膜炎症、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到胃癌,一步步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有多因素的参与,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高盐饮食,新鲜水果蔬菜摄入不足等。其中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属于癌前状态,上皮内瘤变(也叫异型增生)属于癌前病变。两者都有胃癌的发生风险!但并不是说处于癌前状态,或者癌前病变,就一定会发生胃癌。


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癌年发生率为0.1%,萎缩性胃炎合并肠化者,胃癌年发生率为0.25%,而胃异型增生者,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癌前病变,胃癌年发生率为0.6%。因此说,随着胃炎一步步的发展,其发生胃癌的风险就越来越高。


从萎缩性胃炎,到肠化,再到异型增生甚至胃癌,我们要如何及时发现呢?答案就是需要定期的复查胃镜。由于肠型胃癌的发生包括从Hp相关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的多步过程,因此对处于癌前阶段的胃癌高危人群进行监测随访有助于早期胃癌的诊断和治疗。


那么多长时间做一次比较合理呢?对于轻度异型增生者,建议每半年复查高清染色胃镜;累及全胃的重度萎缩性胃炎,建议每年复查高清胃镜。伴有肠化生的轻中度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每2~3年复查胃镜;轻中度、局限于胃窦的萎缩性胃炎,建议每3年复查胃镜;对于局限于胃窦的生理性轻中度萎缩性胃炎患者,则无需复查。也就是说,胃癌发生风险越高,复查的越频繁。


对于不同年龄层的萎缩性胃炎患者,是否需要区别对待呢?随着年龄逐渐增大,各种胃黏膜病变的发病率都逐渐增加,但是在不同地区,增加的趋势不同。在幽门螺杆菌高发病地区,这种趋势更加明显,随着年龄增大,各种胃黏膜病变的发病率明显增加。所以说,对于慢性胃炎,我们不能光看年龄,Hp感染情况、饮食情况、生活习惯、甚至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都与发生胃黏膜萎缩、肠化甚至胃癌有关。


  众所周知,每个人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不能完全画等号,有的人年纪很大了,但是心态好似顽童,有的人虽然年轻,却暮霭沉沉、老气横秋。


胃也有它的年龄,称之为“胃龄”。这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胃龄能够更真实的反应胃衰老的程度。同一年龄的人,他们的胃龄可能不同。胃龄可依据胃黏膜细胞端粒的长度进行测定、计算,它可以反映胃黏膜萎缩等退变的程度。胃龄超过实际年龄越多,癌变的风险就越高,需要密切的随访。


萎缩性胃炎如何治疗?


那么萎缩性胃炎要如何治疗呢?主要通过以下三点:去除病因,缓解症状,预防复发和并发症。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生活方式的改变。清淡饮食,不要食用高盐的腌制食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避免食用刺激、粗糙的食物,如辛辣、煎炸食物等。还要避免过多的饮用咖啡、浓茶、吸烟、饮酒等。规律作息,保持心情愉快。对于胃炎的头号敌人幽门螺杆菌,要进行根除治疗。目前常用的是四联杀菌方案,疗程10-14天。根除Hp是治疗的首要措施,可以部分逆转胃黏膜萎缩的状态。此外,对于伴有胆汁反流的慢性胃炎,可以应用促胃动力药物以及能够结合胆酸的胃黏膜保护剂。如果是药物相关的慢性胃炎,需要评估能否停用可疑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等,如果不能停药,需注意加强抑酸治疗和胃黏膜的保护。对于部分消化不良症状明显,且伴有明显的精神心理因素患者,可以应用抗抑郁药或抗焦虑药物。


       一些中药,如摩罗丹、胃复春等,可以帮助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而对于一些叶酸水平较低的患者,补充叶酸有助于降低胃癌发生的危险。


古人讲,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经发生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要注意预防其发展为胃癌。对此有三级预防措施。


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


要注意尽量少吃煎烤熏炸、霉变的食物,避免吃富含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食物,包扩腌制食品、隔夜菜等;注意低盐饮食,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饮食规律,避免吸烟、饮酒。Hp感染是目前预防胃癌最重要的可控危险因素,对于幽门螺杆菌阳性的萎缩性胃炎患者,需要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此外,对于自身免疫性胃炎导致的贫血,可以适当补充叶酸、维生素B12等。


二级预防,是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尤其是伴有中度肠化或者异型增生者,需要定期进行胃镜和病理随访。如果出现呕血、黑便、明显腹痛、消瘦等报警症状,需及时就医。高危人群也要非常注意。


三级预防,是指采取积极的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促进疾病康复。


一旦发现了癌前疾病或可疑早期胃癌,需要及时处理。早期胃癌可以在内镜下治疗,包括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和内镜下粘膜剥离术。而中晚期胃癌,则需要根据病情选择手术、放化疗、免疫治疗等方案。总之越早发现,越容易根治。胃癌治疗后,仍需要积极全方位的管理,降低复发和转移的几率,以及提高中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责任编辑:海燕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