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指南十大研究 聚焦2023ESC 共筑心发展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ESC热点线上解读会召开
日前,“致信至未来”项目举办了“聚焦2023 ESC,共筑心发展——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CSC)ESC热点线上解读会”,会议邀请我国心血管领域知名专家授课,同时邀请部分CSC常委、委员专家和青委专家围绕2023ESC年会的10项重磅研究及3部指南进行深入点评分析。
大会主席、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介绍,“致信至未来”项目为全国心血管医师,尤其是中青年心血管医师搭建了学术前沿热点的交流平台,将ACC、ESC、TCT、AHA等国际心血管盛会的第一手学术信息,第一时间传播给广大中青年医生,助力提升国际视野,指导及规范临床,共同推动心血管学科发展。
项目自2019年启动以来,已走过100多个城市,召开500多场学术会议,覆盖50万多名心血管医师,成为广大心血管医生信赖的热点传播互动平台。
指南解读
《2023ESC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管理指南》
为共病管理添砖加瓦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袁祖贻教授指出,相比2019版指南,新指南重视对心血管病合并糖尿病施行共病管理:推荐对所有心血管病患者筛查糖尿病;同时对所有糖尿病患者评估是否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和严重靶器官损害(TOD)。此外,指南首次引入了针对糖尿病患者的10年心血管病风险评分SCORE2-Diabetes,用于个性化评估心血管风险分层。SCORE2-Diabetes评分不仅可对心血管事件进行评估,更重要的是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在生活方式干预方面,指南建议超重/肥胖患者通过减重和增加体育锻炼,以改善代谢和心血管总体风险,并推荐超重/肥胖患者应考虑服用有助减重的降糖药物[如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以减轻体重。在药物治疗方面,新指南在关注降糖药物降糖作用的同时,还特别强调要关注降糖药物对心血管死亡的益处和安全性。基于大量大型临床研究证据,新指南明确建议,对于2型糖尿病和ASCVD患者,降糖治疗应首选GLP-1受体激动剂和(或)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以降低心血管病风险,这与是否需要控制血糖无关,也与以前是否使用二甲双胍无关。
在二型糖尿病合并症方面,指南重点强调糖尿病患者心衰的管理,推荐合并射血分数下降的心衰(HFrEF)的糖尿病患者及早启动强化干预措施,使用经研究证实获益的药物(SGLT-2抑制剂等),快速上调剂量,在6周内达到目标剂量;合并射血分数轻度降低的心衰(HFmrEF)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的患者,推荐使用恩格列净或达格列净以降低心衰住院或心血管死亡风险。对于合并慢性肾脏病(CKD)的患者,根据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选择药物治疗:对于eGFR≥20 ml·min-1·1.73m-2的2型糖尿病和CKD患者,推荐使用SGLT-2抑制剂以降低心血管病和肾衰的风险;对于eGFR>60 ml·min-1·1.73m-2且UACR≥300 mg/g或eGFR 25~60 ml·min-1·1.73m-2且UACR≥30 mg/g的2型糖尿病患者,推荐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的基础上,联合非奈利酮以减少心血管和肾衰事件。
专家点评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建平教授指出,目前心血管病和糖尿病共病十分普遍,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更应该关注对心血管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如何做到真正有效的综合管理。ESC新版指南为共病管理添砖加瓦,也呼吁心血管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应更加主动、积极的承担起血糖管理的责任。
《2023ESC急性冠脉综合征管理指南》
首次提出急性冠脉综合征五步管理法
北部战区总医院李毅教授指出,新指南将以往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融合,将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视为连续的疾病谱系,并提出了ACS管理的五个“Think”:(1)“A.C.S.”法初始评估。A代表Abnormal ECG,就是要看患者心电图有没有异常;C代表Clinical context,就是要去了解患者临床背景是怎样的;S代表stable,就是判断患者是否稳定。(2)早期侵入性诊治策略的考量,应在救护车或基层医院即确定治疗策略,STEMI患者立即启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或溶栓治疗,极高危的NSTE-ACS立即造影±PCI,高危NSTE-ACS24小时内造影。(3)抗栓治疗,在急性期应进行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4)血运重建,根据患者情况决定PCI或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以完全血运重建为目标,考虑使用血管内影像学或生理学检查来指导血运重建。(5)二级预防,出院后应进行积极的抗栓、降脂、心脏康复等二级预防。
李毅教授还详细讲解了新指南较以往指南新增或修订的意见,并解释了背后的原因。指南新增内容中让人印象深刻是首次提出P2Y12受体抑制剂单药方案可以替代阿司匹林用于长期抗栓治疗(Ⅱb)。
专家点评
南京市第一医院张俊杰教授指出,新指南将STEMI与NSTE-ACS合并制定指南,强调了ACS是同一个疾病谱。新指南强调了P2Y12抑制剂药单药较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可降低患者的出血风险,且不增加缺血风险,指出在DAPT治疗后可以用P2Y12抑制剂替代阿司匹林是一个重要的更新,期待将来有更多的中国证据出现。
北京积水潭医院刘巍教授认为,新指南提出ACS是一个连续的疾病谱系,并给出了五步疾病管理措施,非常实用,对基层医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而且指南新增Ⅰ类推荐占比较以往指南更高,给临床的指导意义也更强。指南强调了短期DAPT后使用P2Y12抑制剂长期治疗的获益,今后临床中应用氯吡格雷长期抗栓治疗就更有信心。
《2023重点更新2021年ESC急慢性心衰诊疗指南》
填补治疗空白 推动临床实践
北部战区总医院王祖禄教授指出,指南更新基于2021-2023年发表的心衰相关循证证据,主要针对三大章节进行更新:慢性心衰、急性心衰、心衰合并症的处理及预防。
慢性心衰方面,基于EMPEROR-Preserved和DELIEVER两项大型RCT研究所得到的一致性结果,指南首次推荐 SGLT-2抑制剂(达格列净或恩格列净)用于HFmrEF及HFpEF患者的治疗,以降低慢性心衰患者的心衰再住院及心血管死亡风险(Ⅰ类推荐)。
急性心衰方面,基于STRONG-HF研究结果,指南推荐心衰住院患者出院前及出院后6周内随访期间采取强化策略,启动循证药物并快速滴定治疗,以减少心衰再入院和死亡率。
在合并症方面,指南推荐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CKD患者,推荐使用SGLT-2抑制剂(达格列净或恩格列净),以降低心衰住院或心血管死亡风险(Ⅰ类推荐);推荐使用非奈利酮来降低心衰住院风险(Ⅰ类推荐)。对于存在铁缺乏的有症状的HFrEF和HFmrEF患者,推荐静脉补铁,以缓解心衰症状并改善生活质量(Ⅰ类推荐)。
专家点评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田庄教授提出,在慢性心衰方面,指南更新填补了HFpEF和HFmrEF的治疗空白,推荐在全射血分数的慢性心衰患者中应用SGLT-2抑制剂,这与我国正在修订的新版心衰指南不谋而合;此外,指南对急性心衰的治疗理念也更加符合临床实践。最后,在2型糖尿病合并CKD患者治疗上新增了对SGLT-2抑制剂和非奈利酮的推荐,为这类患者带来了福音。
研究解读
OPT-BIRISK:
双高风险ACS患者最佳抗血小板治疗策略
北部战区总医院王斌教授介绍,这是一项多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旨在评估接受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的高出血和高缺血(双高风险)ACS患者在DAPT治疗完成9~12个月后,氯吡格雷单药延长治疗是否优于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的DAPT延长治疗。
研究纳入我国101家中心的7758例受试者,其中氯吡格雷单药组3873例,DAPT组3885例。结果显示,随机分组9个月后,与DAPT相比,氯吡格雷单药治疗显著降低BARC 2、3或5型出血(HR 0.75,95%CI 0.57-0.97,P=0.03)和主要心脑血管事件(MACCE,HR 0.74,95%CI 0.57-0.96,P=0.02)的发生风险。
OPT-BIRISK研究是首个在中国人群中开展的探索双高风险ACS患者DAPT后最佳抗血小板策略的大型RCT研究,结果提示DES后双高风险的ACS患者,标准DAPT后改为氯吡格雷单药长期治疗是可行的。
专家点评
北京积水潭医院刘巍教授和大连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张波教授一致认为,OPT-BIRISK研究首次定义了双高风险人群特征,并创造性地关注了这类人群的长期抗血小板治疗策略,为临床实践提供了价值。韩雅玲院士作为研究的主PI,也预告了在研究结果基础上、针对双高风险评估的BIRISK评分正在制定中,将为指导临床精准医疗提供重要依据。
RIGHT:
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延长使用抗凝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聂少平教授介绍,RIGHT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纳入2989例接受直接PCI并在PCI期间使用比伐卢定抗凝的STEMI患者,按照1∶1随机分为术后抗凝(PPA)组和非抗凝组,评估术后延长抗凝的疗效和安全性。PPA组接受普通肝素、依诺肝素或比伐芦定低剂量术后抗凝(N=1494),非抗凝组接受安慰剂(N=1495),术后持续治疗≥48小时。主要疗效终点为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梗、非致死性卒中、明确的支架血栓或紧急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主要安全性终点为BARC 3或5型大出血。随机分组30 d后,PPA与安慰剂相比主要疗效终点(HR 1.0,95%CI 0.63-1.57,P=0.988)和安全性终点(HR 0.74,95%CI 0.30-1.83,P=0.511)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RIGHT试验是全球第一项评价STEMI直接PCI术后PPA能否获益的随机临床试验,为直接PCI术后是否常规抗凝提供了强有力的研究证据。研究显示,首次PCI术后常规低剂量PPA是安全的,但并不能降低30 d内缺血事件风险。
专家点评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悦教授指出,近期系列研究均显示,多数急性心梗患者的血栓负荷并不是非常大,对于这类患者长时间抗凝的意义有待商榷,但对于存在血栓严重负荷的患者,PCI术后延长抗凝治疗一定是可以获益的。RIGHT研究更多的启示我们,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对于哪些类型的心梗患者需要进行延长抗凝治疗,应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评价标准,并规范抗凝药物类别和剂量的选择。
STOPDAPT-3:
PCI术后P2Y12抑制剂单药治疗抗栓策略
大连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张波教授介绍,STOPDAPT-3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对照试验,旨在评估依维莫司洗脱支架PCI术后高出血风险(HBR)或ACS患者,PCI术后一个月内去阿司匹林的普拉格雷单药治疗(SAPT)和阿司匹林+普拉格雷(DAPT)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纳入595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SAPT组患者在PCI术后使用普拉格雷单药治疗1个月;DAPT组,患者在 PCI术后使用普拉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的 DAPT治疗1个月。主要出血终点为1个月时BARC3或5型出血,评估优效性。主要心血管终点1个月时心血管死亡、心梗、明确支架血栓或缺血性卒中的复合终点,评估非劣效性。结果显示,与DAPT相比,无阿司匹林SAPT未能减少PCI术后1个月内的大出血(HR 0.95;95%CI 0.75-1.20;优效性P=0.66),但在主要心血管事件终点方面不劣于DAPT(HR 1.12;95%CI 0.87-1.45;非劣效性P=0.01)。
STOPDAPT-3研究提示,在PCI术后1个月的有限时间内,阿司匹林作为DAPT的组成部分可能对易损的冠脉病变具有保护作用,且不增加大出血风险;因此即使在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时代,PCI术后至少1个月DAPT治疗仍然是目前的标准策略。
专家点评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贾海波教授指出,研究虽然明确了目前PCI术后30 d内DAPT和SAPT对出血和缺血事件的影响,但是研究仅应用了1/3剂量的普拉格雷,这可能会造成结果的偏移;并且在日本93%的患者都进行了OCT优化治疗(可降低急性、亚急性血栓风险)的基础上,SAPT组亚急性血栓风险仍显著增加,那么在OCT使用比例没有如此高的国家和中心,SAPT的缺血事件可能更高;此外,对于研究中“阿司匹林在1个月内可能发挥稳定斑块的作用”这一推论,目前尚无证据支持。
STEP HEpEF:
合并肥胖的HFpEF患者如何用药?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唐熠达教授介绍,STEP HFpEF研究是一项国际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共纳入13个国家96个中心的529例合并肥胖、有心衰症状和体力活动受限的HEpEF,1∶1随机接受司美格鲁肽和安慰剂治疗52周。主要终点为基线到52周KCCQ-CSS评分变化及体重变化百分比;次要终点包括:6分钟步行距离(6-MWD)的变化;由全因死亡、心衰住院事件、KCCQ-CSS评分和6-MWD变化构成的分层复合终点胜出率;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司美格鲁肽组对KCCQ-CSS评分和体重均有显著性改善,其中KCCQ-CSS评分预估治疗差异(ETD)7.8分(95%CI 4.8-10.9,P<0.001),体重变化百分比ETD -10.7%(95%CI -11.9%至-9.4%,P<0.001)。在各个次要终点方面,司美格鲁肽也显著优于安慰剂(All P<0.001)。
在HFpEF合并肥胖患者中,司美格鲁肽2.4 mg可显著改善心衰症状和体力活动受限,降低炎症水平,并大幅度减重;此外,司美格鲁肽还可以显著降低NT-proBNP水平,并减少心衰事件。对于HFpEF合并肥胖患者,司美格鲁肽是一种有效的药物治疗方式。
专家点评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田庄教授肯定了STEP HFpEF的研究设计及GLP-1受体激动剂在心衰治疗中的获益,并期待后续有以心血管结局等非替代终点的试验发表。上海市东方医院张奇教授也指出,GLP-1受体激动剂和SGLT-2抑制剂目前已成为心血管和内分泌科共享的药物,结合ESC新版糖尿病指南的发布,鼓励心血管和内分泌医生加强交流,重视在血糖管理和降低心血管事件方面的共同获益。
HEART-FID研究:
合并铁缺乏的心衰患者何时补铁?
南京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许顶立教授指出,HEART-FID研究是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来自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欧约300个中心的3014名HFrEF合并铁缺乏患者入组,按1∶1随机接受静脉注射羧基麦芽糖铁(FCM)(1532例)或匹配的安慰剂(1533例),随访时间12个月,评估长期静脉FCM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显示,FCM组改善6个月时6分钟步行距离(6-MWD)疗效最为显著,但两组心血管死亡和HF入院复合终点没有差异。与安慰剂组相比,FCM组主要终点(12个月时的死亡和HF住院情况,6个月时6-MWD较基线变化的分层复合终点)的不匹配胜出率为1.10(99% CI, [0.99-1.23],P = 0.02),未达到预先设定的统计显著性水平(p=0.01)。
专家点评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程翔教授指出,HEART-FID研究是迄今为止在HFrEF合并缺铁患者中评估静脉补铁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最大规模研究。既往两个较小规模的研究显示静脉补铁虽不能降低死亡率但可以改善心衰再入院率,但HEART-FID研究显示FCM治疗没有改善死亡率,甚至也没有改善心衰再入院率,这是令人疑惑的。这可能是受到疫情影响或与研究入组标准有关,该研究中患者基线平均转铁蛋白饱和度约为24%,而其他两个研究中的基线转铁蛋白饱和度约为15%,而最近的证据显示心衰患者的不良结局与转铁蛋白饱和度<20%有关,而与铁蛋白水平无关。最后程翔教授还提到了包含HEART-FID研究在内的基于个体患者数据的最新Meta分析结果显示,静脉补铁虽然没有降低死亡率但是显著改善了心衰再入院率,而且Meta分析里也提出对于缺铁的定义应确定为转铁蛋白饱和度<20%,无需再考虑铁蛋白水平。
北部战区总医院马颖艳教授表示,很高兴看到目前的研究和指南都关注到了人体中的小离子带来的大问题,期待将来有更多的数据证明究竟何时补铁才能给患者带来更大的获益。
FIRE研究:
心梗合并MVD的老年患者 提倡生理引导的完全血运重建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胡新央教授介绍,FIRE试验是一项前瞻性、随机、国际、多中心、开放标签的研究,研究从意大利、西班牙和波兰的34个中心筛查了1898例伴有多支血管病变(MVD)的老年心梗患者(年龄≥75岁),在成功治疗罪犯病变后,患者立即或在48 h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单纯罪犯血管治疗组(725例)或生理引导的完全血运重建术组(720例),最终共入组1445例患者。随访一年,结果显示生理引导的完全血运重建组显著降低了全因死亡、心梗、卒中和血运重建术的的复合终点达27%。(HR,0.73;95%CI,0.57 -0.93;P = 0.01),并且两组在造影剂相关的急性肾损伤、卒中或出血(BARC 3、4或5型)组成的复合安全结局发生率上没有明显差异(HR,1.11;95% CI, 0.89-1.37;P = 0.37)。FIRE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心梗合并MVD的老年患者,应提倡常规进行生理学评估指导的完全血运重建。
专家点评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李妍教授和大连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张波教授一致认为FIRE研究关注到了临床中非常难于处理的高龄伴MVD的患者,这类患者临床中很常见,但是缺乏循证证据,所以FIRE研究给临床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可以很好地用于指导临床工作。
ECLS-SHOCK研究:
急性心梗和心原性休克中的体外生命支持治疗
北部战区总医院梁振洋教授指出,ECLS-SHOCK试验是在德国和斯洛文尼亚进行的随机、多中心、开放标签的试验,研究入组了420例计划早期行血运重建的心原性休克(CS)患者,冠脉造影后立即进行1∶1随机分组,分为接受体外生命支持(ECLS)置入加常规治疗组(n=211)或仅接受常规治疗组(n=209)。随访30 d,ECLS组较常规治疗组没有显著改善全因死亡率(HR,0.98;95%CI,0.80-1.19;P = 0.81),在各个次要终点如肾替代治疗、再次血运重建、再次心梗、心衰再次入院、神经学结局方面两组没有显著差异,在有创机械通气、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时间、儿茶酚胺治疗和重症监护治疗的中位数持续时间两组之间也没有观察到统计学差异。但研究却发现ECLS组显著增加了BACR3-5型出血(HR,2.44;95% CI,1.50-3.95)和需要干预的外周缺血性血管并发症(HR,2.86;95% CI,1.31-6.25)。
专家点评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贾海波教授认为ECLS-SHOCK两组之间有交叉,ECLS组中有17例(8.1%)患者未能进行ECLS,对照组26例(12.5%)患者交叉到ECLS,这可能会造成结果的偏移;参研中心有44个,数量较多,各中心可能存在操作和技术的差异,对结果有一定影响;研究入组患者病情较重,随机分组前,有近80%的患者接受了心肺复苏,患者预后较差,获益空间很小。
北京积水潭医院刘巍教授认为,ECLS-SHOCK研究是在危重患者中开展的RCT研究,这对临床有很好的指导意义。研究显示对心原性休克的心梗患者常规应用ECLS没有改善死亡率,这一点与临床经验也是一致的,临床中这类患者无论是否应用ECLS,死亡率都在50%左右。指南建议对心肺复苏后的患者应在72 h内评估其神经学指标,并且不建议心肺复苏后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立即行造影术,PCI应择期进行。ECLS-SHOCK研究中对这些情况没有分别考虑,期待将来能有亚组分析看到具体哪类患者可以真正在ECLS治疗中得到获益。
ILUMIEN IV:
OCT指导高危复杂PCI术 获益显著
北部战区总医院李洋教授介绍,ILUMIEN Ⅳ是一项前瞻性、随机、单盲研究,覆盖18个国家共80家中心,入组2487例高风险患者(正在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或复杂冠脉病变患者,评估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指导的PCI术在临床结局方面是否优于血管造影指导的PCI术。结果显示,OCT指导用于高风险或复杂冠脉病变的PCI手术,可获得更大的最小支架面积(OCT组5.72±2.04 和血管造影组5.36±1.87 mm²;差异为0.36 mm²,95%CI:0.21-0.51;P<0.001),但并未降低两年靶血管失败率(OCT组7.4% 和血管造影组8.2%;HR=0.90,95%CI:0.67-1.19;P=0.45)。
专家点评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刘斌教授指出,ILUMIEN Ⅳ研究在支架贴壁不良、支架膨胀不良等方面结果与ILUMIEN Ⅲ是一致的;并且OCT指导的PCI组血栓风险显著低于血管造影组,这一研究结果非常有意义,提示在高危复杂PCI患者中,OCT指导可以带来显著获益。对于未达到预设的两年靶血管失败终点,同意研究者所分析的受疫情影响原因。
北部战区总医院徐凯教授认为,ILUMIEN Ⅳ以及ESC大会公布的其他三项OCT研究结果,可能会改写指南,提升OCT的临床地位。未来应更加关注对经济成本的控制和医生技术水平的提升,推动OCT技术更广泛的应用。
BUDAPEST CRT Upgrade:
右心室起搏心衰患者的心脏再同步治疗升级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张萍教授指出,BUDAPEST CRT Upgrade研究。是首个在间断或永久右室起搏的HFrEF患者(n=360)中,通过评估临床硬终点对比升级为心脏再同步治疗心律转复除颤器(CRT-D)与单纯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的临床结局情况的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右室起搏比例高、宽起搏QRS波的HFrEF患者,与接受ICD治疗相比,升级为CRT-D治疗12个月后可显著改善心衰住院、全因死亡和超声心动图下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减少<15%的复合临床结局(CRT-D组32.4%和ICD组78.9%;校正后OR=0.11,95%CI:0.06-0.19,p<0.001)。研究结果支持在经验丰富的心脏中心对这类患者进行CRT-D升级。
专家点评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陈红教授评价,BUDAPEST CRT Upgrade是一项特别振奋人心的研究,研究提示与起搏器相关的心肌损害造成的心衰是可逆的,其逆转方式就在于尽早的双室同步化。此外,研究还引发了一些思考,近年来随着仪器设备的进步,关注患者获益的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努力克服仪器带来的损害,期待后续国内外更多循证医学证据的补充。
CASTLE-HTx:
终末期心衰患者治疗房颤 导管消融还是药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龙德勇教授指出,CASTLE-HTx研究是一项单中心、开放标签、随机对照试验,共入选了194例终末期心衰合并有症状的房颤患者,1∶1随机分配到导管消融组和药物治疗组,所有患者在接受随机时病情相对稳定,且均接受了指南推荐的心衰药物治疗。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置入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或紧急心脏移植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包括主要终点的组成部分、心血管死亡、LVEF、6个月和12个月时的房颤负荷。结果显示,房颤导管消融可以降低终末期心衰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延缓LVAD置入和紧急心脏移植手术(HR 0.24,95% CI: 0.11-0.52,P<0.001),其疗效主要由全因及心血管死亡的降低所驱动[全因死亡HR 0.29(95% CI: 0.12-0.72);心血管死亡HR 0.25(95% CI: 0.09-0.68)]。此外,导管消融还可以改善终末期心衰患者左室功能,减轻房颤负荷。
专家点评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周胜华教授指出,CASTLE-HTx研究选择终末期心衰人群进行房颤消融,并且获得了较既往研究更为显著的获益,是非常出乎意料的。但是基于研究中心具有很高的终末期心衰管理和导管消融技术水平,不能代表目前医院的平均状态,因此研究结果可能不适合推广到所有医院中。此外,研究中终末期心衰疾病的构成比如何也不可知。但总体来说,CASTLE-HTx研究展示了房颤消融在复杂心血管病人群中的优秀获益,非常值得参考。
总结
周胜华教授用三个字高度总结了本次会议的亮点:新——会议内容新,ESC会后结束不到一周新鲜出炉;广——涉及领域非常广;高——讲者和讨论嘉宾层级高、讲课和讨论水平高、同行参与热情高,13000+人次参与观看了此次会议直播。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04-292025
高危膀胱癌患者联合治疗方案有新突破
-
04-262025
晚期黑色素瘤一线免疫疗法有新方案
-
04-252025
晚期肾癌一线靶免联合治疗有新方案,推动临床治疗格局变革
-
new“健康体重 医者先行”主题推进活动在京举行
体重管理工作体现了“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2025-04-23
-
独辟蹊径!易俊林团队发现缩小鼻咽癌患者放疗靶区新方法
2024-03-10 -
《2023中国高脂血症诊疗现状与疾病管理调研报告》在第六届进博会发布
2023-11-07 -
传承百年创新征程,攻坚糖尿病未竟之业
2023-04-12 -
18厘米超长阑尾被保住!《胃肠内镜》刊登我国专家保阑尾ERAT治愈最长阑尾急腹症病例
2022-12-11 -
泛肿瘤TRK抑制剂罗圣全®在中国获批,开启个体化医疗新篇章
2022-07-29
-
聚焦世界脑健康日五大核心目标,携手同行共促脑健康,2023中国脑健康大会成功举办
2023-07-27 -
18厘米超长阑尾被保住!《胃肠内镜》刊登我国专家保阑尾ERAT治愈最长阑尾急腹症病例
2022-12-11 -
全球首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全国发布
2023-06-12 -
县域医疗机构消化专科精准能力提升项目湖南试点启动会在长沙召开
2023-05-30 -
【5·11世界防治肥胖日】今天,大声喊出“我要瘦”!
2016-05-17 -
两院院士增选工作正式启动!医学领域儿科、麻醉、神经病学优先增选推荐!
2023-07-27 -
长期肥胖增加食管癌和贲门癌风险
2017-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