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科普在线
当前位置:首页/ 科普/科普在线/详情

血常规检查的3个指标

时间:2023-10-24 15:39:22来源:石家庄市裕华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作者:董海彦 阅读: 264056【发表证书】

血常规检查是医生临床上最常用的化验检查,其中最有参考价值的是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通过检测到的数值可以初步了解身体是否出现炎症、贫血、及凝血方面的问题。借此医生可以联系临床症状,判断患者大概是跟哪方面的疾病有关,无论是正常体检还是门诊住院检查,血常规的检测都是最基本的检测项目,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

血常规检查的3个重要参考指标及简单科普:

(1)红细胞: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占血细胞总数的99%左右。人体内红细胞计数正常值女性为(3.5~5.0)×10^12/L,男性略高,新生儿更高,它的功能主要是通过所含有的血红蛋白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为机体提供能量并且保持酸碱平衡。红细胞寿命是120天,每天都有红细胞因为衰老而死亡,又有新生的红细胞来代替衰老的红细胞,保持体内正常新陈代谢的需要。健康红细胞是双凹圆盘状且颜色鲜艳,病变的红细胞会变形破裂,不能够正常携带氧气,或者数量异常,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比如最常见的贫血红细胞数量会减少,导致氧供应不足,人体组织就会出现程度不等的缺氧症状,出现头晕、心慌、身体乏力等症状。当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过多时,可能是相对性的如高热,腹泻等;绝对性的如严重慢性心肺疾病;继发性的如肾癌、肝癌等。因此,红细胞计数是临床上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血液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

(2)白细胞:白细胞是人体的一种防御细胞,正常值范围成人是(4.0~10.0)(教科书及公认的标准)×10^9/L,其主要功能是抵御外来的病原体入侵和防御体内的炎症发生。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中最多的一类,约占白细胞总数的40%-75%。中性粒细胞在人体内一半分布在血管壁(处于待命状态暂不发挥作用),一半在血液循环中发挥日常作用,以此保持着动态平衡,一些病理和生理的原因会导致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增多或减少,比如如果患者发生化脓性细菌感染,循环中的中性粒细胞忙不过来,血管壁待命的中性粒细胞会跑到循环血液内来一起抗击细菌,这时候表现的是中性粒细胞增高;但是病毒感染(流感)时中性粒细胞会减少,淋巴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多见于寄生虫病、皮肤病、超敏反应性疾病。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多与血液性疾病有关。

(3)血小板:血小板在出血凝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体内血小板正常值范围是(100~300)(教科书及公认的标准)×10^9/L,数量过少伤口不易止血,甚至会有皮肤黏膜的出血瘀斑;过多又会导致血栓的形成堵塞血管,甚至引起心梗脑梗

血常规检查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远远不止以上几点。需要根据不同疾病不同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血常规检查需要注意什么?

血常规检查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体检项目,很多人都会选择通过血常规来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不过,在检查前需要注意一些问题,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检查结果。

(1)检查前尽量不要喝水、进食。在做血常规检查前,医生一般会要求患者禁食8个小时以上,这是因为如果患者在吃饭、喝水的过程中,血液就会被稀释,从而影响检查结果。所以,患者在进行血常规检查之前最好不要进食,如果想要喝水或者是吃饭的话,一定要等到食物消化得差不多之后再进行。这样才能让血常规检测结果更加准确。

(2)检查前不需要过度紧张。因为过度紧张而导致情绪不稳定、心跳加快等情况,这些都会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在检查前患者不要过度紧张,如果出现紧张情绪的话要及时进行调整。

(3)检查前避免剧烈运动。做血常规检测时需要进行抽血操作,在进行抽血操作前不能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可能会导致体内血液循环加快,从而影响到检测结果。

(4)不要过冷或者过热,否则结果不是偏高就是偏低。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辅助检查,通过这项检查可以了解患者是否患有贫血、炎症、出血等疾病,同时也能了解患者身体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数量的变化。血常规检查可以反映身体的健康状况,在一些疾病发生时还能起到辅助诊断的作用。不过,血常规检查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它只能反映出患者的血液状况,无法判断患者是否患有某种疾病,同时在检查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误差,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来进行诊断。

责任编辑:李慧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